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历史性实现(上)

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历史性实现(上)

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历史性实现(上)十年伟大飞跃谱写复兴华章⑫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历史性实现(上)【编者按】201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2022年

十年伟大飞跃谱写复兴华章⑫

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历史性实现(上)

【编者按】201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2022年,我们党召开具有极其重要历史意义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是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中华民族绘就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中国人民在百年变局中,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十年;历史巨钟在百年变局中,记录了沧海桑田的巨变。十年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对百年大党、对亿万人民、对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坚定的历史主动性、伟大的斗争精神,创造了许多具有开创性、革命性的恢宏成就,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辉煌而巨大的历史性飞跃,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球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为此,中国理论网特推出解读书摘,以飨读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实施了以三大攻坚战为突出任务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如期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历史性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和夙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和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追求

自古以来,“小康”一直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梦想,中国人民始终为过上“小康”描绘的幸福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人民接续奋斗,不断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

(一)小康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梦想

溯至数千年前,“小康”理念就已经萌生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之中。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大雅·民劳》里就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的诗句,其中的“小康”含有休养生息、安定祥和之意,表达了先民对太平生活的期盼。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中,进一步描绘出了“小康”的理想社会状态,并给出了具体描述,从法制与道德等层面丰富与扩充了“小康”内涵。

“小康”是百姓的梦想,更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现实目标。几千年的历史表明,“小康”是根植于中华民族精神和理想之中的美好愿景。“小康”不仅反映了封建时期百姓对政治清明、生活富足的期盼,更凝结了近代以来社会各阶层对民本思想、社会变革的渴求。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千百年国家和社会治理的重要目标,历史呼唤新的领导力量带领中华民族将这一梦想变为社会现实。

(二)全面小康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

实现小康的千年夙愿,需要先进的且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诞生后,肩负起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再到改革开放,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持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实现了人民生活从贫穷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带来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小康的千年夙愿创造了根本前提。五四运动后期,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正式登上政治舞台,开始成为一支强大、富有革命性的社会力量。十月革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党的发展壮大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城市领导工人运动,改善工人待遇,维护工人利益;同时在农村逐步建立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发动广大农民,使无产阶级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经过血与火的洗礼,最终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时期,中国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开始有了现实的道路。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时,经济基础十分薄弱,这一时期,党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掀起了工业化建设的高潮。1956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运动基本完成,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要形式和特点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经过几十年的革命和建设,党领导人民实现了从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贫穷大国向社会主义大国的伟大飞跃,为实现全面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党团结带领人民持续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不断迈进。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就提出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构想。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小康”概念以及在20世纪末使我国达到“小康社会”的构想。从此“小康社会”正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重要的阶段性目标。1982年,党的十二大首次把“小康”作为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提出到20世纪末力争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提出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1992年,在人民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的基础上,党的十四大提出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由温饱进入小康。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明确到2010年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经过长期不懈努力,20世纪末,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如期实现。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提出,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2007年,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部署,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提出新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更全面、内涵更丰富、要求更具体。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接续奋斗,不断为实现小康夙愿添砖加瓦。从制度基础到经济基础,通向小康社会的道路愈发宽广;从发展路线到具体目标,小康社会的图景愈发清晰,全国人民越来越期盼早日实现小康社会的千年夙愿。

二、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将发展目标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调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彰显了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的坚定决心。党的十八大综合分析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能体现人民需求的新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还指出,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明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已经吹响,关键是要树立起攻坚克难的坚定信心,凝聚起推进事业的强大力量,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明确提出,使小康社会的愿景更近、更可触及地呈现在人们眼前,党心军心民心空前凝聚,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从决定性阶段到决胜期

随着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不断推进,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作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战略部署,吹响了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的号角。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按照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还指出,“2020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我们将举全党全国之力,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确保兑现我们的承诺”。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下,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三)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引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放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13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为实现这一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形成并积极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形成并积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相互促进、统筹联动,要协调贯彻好,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四)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创造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生活在扶贫标准线以下”。为了“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习近平总书记以革命老区阜平为起点,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先后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亲自部署、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向贫困发起总攻,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提出“精准扶贫”理念。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讲话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做到“六个精准”,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实施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五个一批”工程,加快形成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上一篇: 互联网+青少年大会在京开幕 羚锐制药荣获“关爱青少年企业社会责任奖”
下一篇: 北京大学王红漫教授:老人不是负担,而是推进社会发展的新力量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