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答案分两部分:
先说法国强势产业,这个属于干货,客观分析,没有情感因素;
后面分析靠谱与否,这方面基于法国九年生活感受,主观客观并存。
奢侈品、香水、法餐,源自与生俱来的气候环境、肥沃土壤,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濒临英德意西四大国,没有第二个国家,如是成为大国交界带。
香水和餐饮,必须以强大的农业产能为依托。奢侈品靠大环境,路易威登和爱马仕都是做行李箱起家,因火车和汽车的发明,随旅游普及做大,法国的旅游资源欧洲无出其右。Louis Vuitton本人起先在包裹作坊当学徒,发现了火车乘客对皮具箱包的需求与日俱增,认识到蒸汽机将扩大小康阶级活动范围,旅游业登上历史舞台,改行专做行李箱。
Thierry Hermès
也类似,本来在德国莱茵河畔做马鞍,那块土地被法国占了。他的客户是骑士,虽没抓住铁路游客,但他的孙子在20世纪初,成功遇见了汽车将在有钱人中普及,把Hermes行李箱推销给了私家车客户。因自古以来的中央集权,巴黎在19世纪前是欧洲的枢纽,名流汇聚产生了市场。
至于香水和餐饮,下面两个答案有详述,不展开了。
为什么法国的香水特别有名?中餐在世界上的地位可以比得过法餐吗?
核电、汽车、航空就复杂了,有启蒙运动大革命的精神遗产、有自古以来的工匠精神、也有冷战时期大国博弈的结果。
工业领域各有特点,也有一些共同的原因,不方便拆开。例如20世纪初,汽车飞机同步兴起,企业常兼做陆航两栖动力系统、劳斯莱斯和宝马都是飞机发动机起家。BMW=Bayerische Motoren Werke,巴伐利亚发动机车间,人家logo就是直升机螺旋桨。
大革命的思想运动和社会变革对法国工业没有直接的推动,但教育改革还是潜移默化影响了工业化进程,主要是高等教育从贵族往资产阶级平民化转移。1780年代创立了一批大学校Grande Ecole,为培养工程师为主,特点是不论出身量才录取。人才培养模式一开始走偏了,杰出校友都是科学家或者将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一教育体制直到十九二十世纪交替之际才在工业领域开花结果。。
20世纪初涌现了一批影响深远的企业家,包括:安德烈-米其林,安德烈-雪铁龙,马赛尔-达索(飞机),马塞尔-斯伦贝谢,还有一些创业中道崩殂的不大知名。这一波创业先驱的特点是,都是被数学操了好多年,理工专业科班出身,同德国工匠创业的传统大不相同,例如威廉-迈巴赫和费丁南-保时捷都是工厂学徒出身。仅雷诺兄弟是富二代,没怎么读过书,在家族工厂历练,跟德国同行类似。
法国航空启蒙较早,1794大革命战争起以热气球空军做侦查指挥,总理甘必大在普法战争期间用气球突围。除达索家族外,还涌现了类似Henri Farbre代表的一批航空先驱,截至一战前法国拥有超过30家飞机制造商、成为世界航空中心。因法国一战损失太大,之后产业萎缩,且30年代航空趋势以民用为主,1933年已有横渡大西洋的巴西航班。
二战之后,德国航空对法国输血。战败后,德国航空或发动机企业,面临三种结局,要么被老毛子粗暴抢走,要么英美厚道点点给点钱没收,但是法国人需求迫切、愿意高价购买。在这种博弈形势下,西德或者公共占领区部分公司,如宝马的某些分号就这样转手给法国人了。戴高乐是反美派,执政期间是独立于北约华约的第三支力量。亲美的以色列在1969年窃取法国幻影-5战斗机设计图。
冷战早期、英法领土依然全球冠亚,美苏联合肢解其殖民地。苏伊士运河危机直接导致美法撕逼。而苏联乘机警告核威胁,戴高乐决定一心一意自己研制核武器,从法属阿尔及亚起步,展开了长达40年的蓝色跳鼠核试验。
古巴导弹危机和猪湾事件之后,美苏加强交流避免核战争,但是法国因为独立于北约和华约,1995年前一直拒绝签署《核不扩散条约》。1985年绿色和平组织的彩虹勇士号翻船在澳洲游行抗议法国在南太平洋(没错不是大西洋,距本土两万公里)的核试验。时任社会主义党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毫不犹豫命令特工组织炸毁这艘游行船只,炸死多名荷兰籍和平运动者。法国对核技术的热情,由此可见一斑。
在这些大国重器的工业领域,法国的人才录用十分讲究,特别是在安全审核方面。从卢梭提出社会契约定律时,就一直奉行“先驱和精英制定理性规则,后人或民众只需机械遵守”,任何形式变通都会有负面印象。
那么社会规则的制定者是怎么产生的呢?法国在18世纪末高等教育和官员选拔制度做出了改善,颠覆了贵族主导社会的传统。精英学校完全以考试录取,政府官员也用最早的资格考证。顶级Grande Ecole除了录取竞争残酷以外,还要算所有学年成绩排名,但是只有全国成绩最顶尖的一百多人,才能被选进corps d'etat系统,好比中国古代的科举,地地道道的学而优则仕,只不过这种科举内容数学占比最大,法国历来有数学家从政的传统,在立法中做出理性优化。
为什么法国历史上产生了如此多的一流数学家?
这个答案说道,卡诺家族祖孙三代数学家,以卡诺热机循环理论出名,但是也是兼职当国防司令官和总统的。
Corps d'etat最初只有工业官员,(和平时期)最重要的分支Corps de mines“法国矿业集团”,占据包括工业部在内的主要政府技术官员,著名代表有亨利-庞加莱和Paul Levy.直到今天法国前40大企业总裁几乎全部都是出自Corps d'Etat系统。
而非常时期,Corps d'armement,军工人才库就十分重要了。尤其是冷战期间,法国核技术的领航员几乎全部出自这一系统,而且除了成绩优秀以外,政治审查也很严格。例如阿卡朗讯和道达尔石油的总裁Serge Tchuruk在1962年考入Corps d'armement,但是因为妻子是波兰人而被拒。但是本人毕竟是才华横溢的,去了美国在埃克森美孚工作,十五年做到了比利时分公司总裁,然后才回到法国。政审之严对本土白人也是如此。
无独有偶,Tchuruk的学弟,今天瑞士信贷的CEO:Tidhane Thiam是科特迪瓦的总理的侄子,本人以第一名成绩考入巴黎矿校(作为外国人不能进入矿业集团组织),毕业后屡遭职业天花板,去了英国一路官运亨通。
作为欧洲第一移民国人才引入规则是:我允许你走进我的世界,别在我世界里走来走去
而德国英国瑞士等签证严格的国家,对人才移民的态度是:
不要进来!
快出去!
不要!
不要啊!
啊!!!
不要!
不要停!
哟呵?你活这么好!
进都进来了,那还不大力一点?
上面那个Thiam就是这样力大活好,干到了Credit Suisse的总裁位置上,只是法国人职场过于干涩,缺少灵活的润滑剂,不给他机会卖力。萨尔科齐和奥朗德两任总统,都想把他招回来........
法国生活九年印象相反,法国人恰恰太靠谱了,循规蹈矩、压制人性和创新。
那么这种先驱搭大框架,后人添砖瓦的模式有哪些弊病呢?一方面可能跟不上时代,一方面可能会抑制新人的创新改良,哪怕是精英阶层,也会碰壁,例如
1.一个创造性反例伽罗瓦,入学考试的时候,解题思路独具匠心,但是老师跟不上,要求他按照通俗的规律按部就班的推导,跟老师撕逼了,退将!
2.泊松本人反对光波衍射论的,因此采用反证法,规规矩矩用靠谱的波动方程,推理得到了衍射亮点的纯在(一束细光照到圆形挡板,背后屏幕的阴影中心有个亮点),通过这一反直觉的结果推翻菲涅尔波动学说。但是这一反证恰恰被物理实验证实了,这个结果也就讽刺性的被命名泊松光斑。
而到了社会基层,企业生产、商业服务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各司其职、分工细化到死板。
1997年电影《天使爱美丽》中,爱美丽在卫生间瓷砖后面发现了一个前任房客Bredeteau孩提时的玩具,千方百计找老邻居打听Bredoteau的去向。于是找到了杂货店奸商的父母,这个老头已经老年痴呆了,症状也颇具讽刺意味。旧社会地铁手工检票,而老头以前工作就是给票打孔,这是个极其单调重复无聊耗神的工作。老了以后每天半夜梦游,拿着年轻时驰骋地铁站,为共和国建设添砖加瓦的打票机,把花园的月季叶子上打的全是孔。资本主义分工细化,对人的精神摧残可见一斑。
每个人只需要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非职责内任务无需插手,哪怕举手之劳,就为企业止损创收,也不提倡。以地铁逃票为例,工作人员在场,也常有人翻越,只要不是的查票员在就好,微电影
巴黎地铁逃票指南
修理工在排除故障,边上有钻闸机逃票,他视而不见,弹幕是“c'est pas mon boulot”这不是我的工作,我只负责修理就够了。
生活中类似情况不胜枚举:
手机套餐、网络租约、非寿险停止的时候,中国移动往往直接在网上关了就好。法国不行,要写挂号信解约才可以,这是靠谱的规矩。更抓狂的是,一次节约保险寄了挂号信以后,他回我一封说,我还欠他0.64欧元,请寄回一张支票付清欠款,可是一张邮票要0.8欧元,但他们只接受支票,有账目登记。
收快递我不在家,电话打来问我啥时候在家下次派送,我问我自己去你们仓库拿行不,省得你们送了。他说不行,我们仓库都是残疾人,只能负责打电话,无力去提取包裹。服!
更要命的是,有时候电话咨询还是机器人服务,专门的nature language processing系统,识别你的咨询意图,如果外国人发音不准,可真要多试几遍了。
企业服务全部都是规范化标准化的,很少有customized personalized人性化服务。例如打中国移动10086,一会儿就有个声音甜蜜的美眉来为你疏解心郁,要是打法国电信,只有机器人录音,语音识别系统陪你聊天,针对你问题的关键词,语音复述条款,叫你按他们的规矩做。
但是不可否认,这种过于规范化流程化分工化的管理模式,能给企业自身减少人力成本。
如果那个地铁站修理工去抓逃票,后者可能扯皮,半天消耗过去了,机器还没有修好。但是流水线作业的缺点是不容易改进,二战时候的地下游击队,宁可被德国人打死,也不愿被傀儡法庭处决。为啥?德国人枪毙,法国人要用气场庞大逼格十足的断头台!就这玩意一直沿用到1977年废除死刑,MS-Dos系统都快出现了。
关于“懒”的错觉,
为什么法国人那么懒 GDP 还那么高,科技那么发达?
这个答案说了,法国人也是近30年从密特朗总统上台才开始变“懒”的。密特朗朝代,一批大型企业国有化,甚至欧莱雅这样的家族企业也面临风险,以助于Bettencourt家族一度想把总部迁往苏黎世,做成瑞士公司。上文和链接答案已经说了,80年代以前法国个人不仅工时长,而且压力大,所以才加长了假期。然而希拉克晚期,又一次将这些国有企业私有化,甚至连高速公路和邮政这样国计民生的工程也在进程或讨论之中。萨尔科齐一度废除了35小时工作制,因此在奥朗德上台之前,法国还是比较偏资方的。假期并不等同于懒。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法国人的工作效率很高。对于非机械重复性的工作来说,加班的边际效率并不高,越是脑力创作型工作越是如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