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社会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制约着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只有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具有了自己的核心价值时,它才能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吸引力,也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生产力。相反,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么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乌克兰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反面例子。
2013 年年底,乌克兰爆发以「栗子花」命名的「颜色革命」。乌克兰闹「颜色革命」,原因有很多,既有与俄罗斯的历史纠葛,也有现实的经济困境,当然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抛弃传统、丢掉根本,以为照搬照抄西方民主制度,投入西方怀抱,就能过上与西方一样的富裕生活。现实的结果是什么呢?多年动荡不安给乌克兰民众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压力。根据联合国报告显示,乌克兰东部武装冲突地区超过 500 万平民面临日益严峻的生存环境,约 100 万人沦为难民。同时,战争使乌克兰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乌经济形势评价是,「物价发酵似的疯长,失业率增加,格里夫纳贬值,黄金储备规模萎缩,这些都昭示着乌克兰的经济进入死胡同」。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3 年底爆发危机以来,乌经济各项数据呈现断崖式下滑。2013 年乌克兰国内生产总值为 1833 亿美元,2014 年锐减为 1335 亿美元,2018 年跌至 1308 亿美元。乌克兰许多基础设施,如机场、体育馆在战争中化为瓦砾和废墟。「颜色革命」还导致社会出现巨大混乱,一些极右翼组织纷纷冒了出来,有的甚至打着纳粹的标识,成为「颜色革命」的主力之一。这些极右组织的民族主义立场,如禁止使用俄语,加剧了乌克兰族和俄罗斯族的矛盾,导致国家出现裂痕。2014 年 3 月 18 日,俄罗斯与克里米亚及塞瓦斯托波尔的代表签署合并条约,正式宣布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4 月,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哈尔科夫和卢甘斯克三州要求自治。西方承诺的美好迷梦淹没在抗议声浪和隆隆炮火声中,乌克兰在大国博弈和道路选择的焦虑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提出,有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早在 1979 年 9 月,叶剑英在一篇讲话中就提出,要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邓小平也清醒地指出:「实行开放政策必然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我们的人民。要说有风险,这是最大的风险。」因此,1981 年 6 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把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概括为建设「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1982 年,党的十二大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了全面的论述,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和成败;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20 世纪 80 年代始,社会上出现了一股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风潮,西方自由化思潮也愈演愈烈。针对这种现象,1986 年 9 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专门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基本要求、指导思想等作出全面的部署。但是,随着 20 世纪 90 年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问题沉渣再起,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止,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在工作中忽视思想教育,忽视精神文明。在这样的背景下,1996 年 10 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重申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为根本任务,旨在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而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可以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孕育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