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鱼哥
编辑|比奇堡
社会热点问题是社会现状的动态反映,它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对社会的期许或者不满。
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在网络的影响下变得更快、更广,在这种环境中,大学生对外界的认知和了解更加丰富,使得社会热点问题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更为紧密。
大学生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联系主要是两点:
一是大学生会影响社会热点的传播速度和发展态势,对社会热点的评价和有关交流推动社会热点的传播和发展。
又或者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引起某种反思进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对同辈群体和其他社会群体产生一定的影响。
大学生在社交媒体对社会热点的关注也可能使传播范围扩大。
二是社会热点对大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大学生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树立、思维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社会道德品质的形成等方面都可能受到影响。
因此,加强社会热点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研究,将社会热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既能丰富教学素材满足大学生求知和发展需要,提高教育活力,又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实践层面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此外,从理论层面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养成健康心理素质,作出社会倡导的理性行为,可能理论性过强,而以社会现实的具体分析则引导说服力更强、可信度更高。
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影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大学生是思想最敏感的群体,极易受到社会热点影响,社会热点总是从多方面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
必须科学的对待社会热点这一把双刃剑,辩证地认识社会热点的影响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把社会热点的积极作用发挥出来,尽可能降低负面影响。
因此,要以社会热点的双重影响为基,提出切实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在对问卷分析发现,大学生普遍认为社会热点问题会对思想行为产生影响,影响教育成效是因为自身能力的不足和高校引导缺失。
对“社会热点问题影响您的原因有哪些”的问卷中,认为网络媒体和社会舆论影响大学生的占69%和74%,59%和51.5%的学生归咎于自身原因。
因此,得出以下结论:
影响大学生认识社会热点的外部原因主要是网络传播的片面性和舆论环境的复杂性,内部原因是学生自身知识和能力的欠缺。
在对“所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关注社会热点并加以引导”的问卷分析中可以看出,学校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不够,这也是影响大学生认识社会热点的原因之一。
其中,59%的学校经常关注且积极引导,41%学校很少关注,引导较少。
思想政治课不关注、不重视社会现实,如何实现对学生的切实引导。因此,提高重视度是当前包括党团队伍和教师队伍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加强科学理论教育,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
1.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一方面,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理论素养。
教学生运用矛盾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等科学方法看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使大学生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社会热点的发生并能够具体分析其影响。
另一方面,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教育,使学生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在面对复杂社会热点时能坚持正确的思想方向和价值取向。
在变化多端的形式面前增强抵御风险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加强四史学习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四史”教育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的重要环节,用“四史”充实高校思政课堂,培养理想崇高、家国情怀深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四史”的学习使大学生深刻领悟党的奋斗不易,政治信仰更加坚定。
对“四史”的学习促使大学生能够旗帜鲜明地与各种错误立场、错误思想做斗争,也能够促进大学生德性和精神的进步与发展。
对历史事实的学习洗涤学生的心灵、激荡学生的思想、坚定学生的信念,引导学生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让学生有底气去驳斥历史虚无主义。
在各种社会热点和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干扰下,大学生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和社会主义信仰受到了动摇和瓦解,必须以“四史”为根基。
3.加强基本国情教育
国情教育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基本国情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情意识并投身国家建设。
首先,培养大学生的国情意识。
大学生国情意识的培养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对国内国情的教育和引导即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的发展阶段、经济状况、制度体系和中华文化。
二是对所处国际地位和形势的了解即引导学生辩证认识我国所处的国际地位和应有的担当、所面临的国际机遇和挑战。
国情意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现实出发辩证认识国际国内社会热点问题的发展和影响。
其次,引导大学生科学看待国情。
要求大学生用全面系统的、唯物辩证的、联系发展的、历史和具体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国情。
最后,鼓励大学生自觉肩负中国梦。
在对大学生的国情教育中,使他们清醒地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的现状,要引导他们自觉肩负时代使命,把自己对国情的认知和了解最终化为自己建设国家的实际行动。
(二)构建围绕社会热点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整体性
1.抓住社会热点的有利时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围绕社会热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抓住社会热点的有利时机,促成大学生对社会热点发生始末的理解,实现对大学生的有效引导。
抓住社会热点的有利时机需要党团组织遵循主动作为、总体把握的原则,对与大学生有关或者关注度高的社会热点做好统筹谋划和安排。
抓住社会热点的有利时机需要思政课教师充分发挥主动性,时刻关注问题的暴露程度。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下指导在合适时机对大学生采取教育和引导,化解学生的疑惑,引导他们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抓住社会热点有利时机需要教育者遵循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的原则,既发挥主观能动性对问题发展态势和有利时机作出研判,又从客观事实本身出发。
2.构建围绕社会热点的“三全育人”格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内容理论性和抽象性过强学生认同感偏低,教学与现实联系不够紧密导致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缺乏理性的认识和判断。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培养中的实际作用对课堂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及时引导、深度引导、全面引导,这需要各方力量的配合。
大学生心理和心智不够成熟、感性认识占上风、独立思考能力和辨别能力差,对一些偏激、消极的社会热点问题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因此,要使大学生形成关于社会热点问题的正确观点、态度和行为,必须要整合校内各方力量,构建围绕社会热点的“三全育人”格局。
第一,搭建围绕社会热点的全员育人结构。
首先,学校的党支部要充分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对学校的思政工作指出正确的方向。
团委和团组织充分发挥密切联系学生的作用,开展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多样的讨论和评价活动并加以理论熏陶。
其次,教师作为真理的传播者,必须以敏锐的眼光和辩证的思维对社会热点进行挖掘和讲解,为学生的正确认识提供保证。
最后,辅导员要发挥自身优势,密切与学生的联系以便了解学生的思想困惑,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热点教育提供便利。
第二,借助多种手段,营造围绕社会热点的全方位育人环境。因此,必须借助多种方式尽可能使学生接受更多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三,合理布局,实现全过程育人。
学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因心理状况、成长需求和知识储备的不同而对问题的关注角度、看法和观点也会不一样。
以学生的成长需求、学习和思想特点为出发点,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进行合理布局,推动全过程育人的实现。
如,大一新生像一张白纸,需要引导其关注与个人专业相关的问题、新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意识。
而大四学生面临就业、创业或者升学的问题,他们更关注个人发展和未来前途,需要引导他们关注与就业或升学等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
(三)自觉把对社会热点的理论辨析融入课程教学,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
1.将社会热点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
新青年的培养离不开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热点问题是影响大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重要组成部分,是现实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教师和学生同向发力才能更好地使社会热点问题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全过程。
首先,发挥教师的关键作用,需要教师以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为重点挖掘其中的教育要素使思想政治教育课更“接地气”,需要教师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入手。
尽可能激发大学生探究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教师以“守正创新”为旗帜坚持理论性与思想性的统一,现实性与创新性统一。
此外,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尚不稳定、感性冲动多于理性分析的时期,容易受到社会上错误思潮、观念和行为的影响。
教师应运用从现象到本质,内因和外因的哲学方法进行有效教学。
在教学中注意从现象出发探究社会热点问题的本质以合理发挥其影响,剖析大学生思想困惑的原因以进行有效的解释和引导。
其次,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
大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在课堂上提出自己关心的、疑惑的理论热点问题,为教师的解疑释惑提供方向。
最后,立足大学生成长需要和国家发展,利用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讲解教学重难点以提高理解性,用辩证全面的观点和方法对大学生所关注的新问题进行客观而深刻的分析。
此外,对大学生进行社会热点的引导还要注意思想和行为“两手都要硬”,既形成对社会热点的辩证态度,又能反思和纠正自己的行为。
从理论和现实的统一上,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行为引导,实现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和教育效果提高的双重目的。
因此,将社会热点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并加强价值引领是个人成才和社会发展的双重需要。
2.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对社会热点的解释引导作用
新时代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抓住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更要充分利用其他学科课程、通识课程。
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是多因素作用的复杂过程,仅仅依靠思想政治课是不够的,而且思想政治课作用的发挥需要其他课程的配合。
这就需要课程思政发挥其特有的优势,对思想政治课进行补充以期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第一,发挥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的补充功能。思政课是主渠道,课程体系丰富,但其在学校教学中只占有较小的比重。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的扩大,需要其他课程和思政课程综合成一个系统共同发挥作用。
其他专业课老师要坚持正确的方向,与思政课老师相互配合;课程内容要善于引导,积极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问题解释;教学方式要创新思维。
如法学专业教师应以法治事件和问题作为课程思政的素材,与学生一起分析事件的缘由、梳理事件的过程、探究其中的教育影响。
努力做到在对学生授业的同时又能够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有层次的舆论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舆情判断能力。
第二,发挥其他学科的隐性育人功能。
其他学科课程的优势在于以本学科教学目标为立足点进行,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是非专门的、碎片的和分散的。
这就需要深度挖掘和提炼专业知识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以实现对大学生的正确引导。
其他学科可以创设相关的情景、营造轻松的氛围,实现让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接受价值引领。
另外,课程思政的理论性较思想理论课来说较弱,趣味性更多学生则更易接受和理解。
第三,充分运用多种课程的多样教学内容、方式和用语,在灵活性、多样性和趣味性上补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足。
(四)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对社会热点解疑释惑,彰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
1.构建社会热点问题的舆情监控机制
当下网络被广泛应用于学生学习、表达思想、情感交流等方面,其广泛传播的讯息和文化潮流会对大学生成长各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借助网络平台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但用户的庞大使得人人都成为传播者,舆论生成和传播范围也随之扩大,因此需要对舆情进行监控和把握。
社会热点的发展变化使得其舆情的发展也呈现出动态的特点,高校为保证教育引导工作的有效展开应加强对社会热点的舆情监控。
网络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多样化给高校舆情监控增加了难度,一方面网络的动态性、即时性使学校难以及时准确把握舆情信息导致舆情判别的不准确。
另一方面教育理念的刻板和引导方式的保守使舆情应对措施不科学。
因此,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完善舆情监控系统,从监控队伍、引导机制和反馈机制三方面着手。
一是组建专业的热点舆情监控队伍。
学校领导提高对社会热点舆情监控的意识,通过互联网加强对学生所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舆情监测并定期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既要保证信息获取的即时性,及时捕捉校园内的负面信息以保证“对症下药”,又要保证信息判断的辩证性即整理和分析负面信息时要分清主次矛盾,有重点、有层次的进行。
二是建立科学的热点舆情引导机制。
对负面信息不能“一刀切”,大学生是自我意识较强的群体,“一刀切”可能有适得其反,要充分了解学生对负面信息的态度和观点以科学的手段和方式进行引导。
因此,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舆情引导要注意对问题的追本溯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