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下来本身就具有一种内在的攻击倾向,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这种内在的攻击倾向可能回指向一些有意义的目标。
例如:征服外部环境,在驾奴环境中取得成功。向这个方向发展的“攻击性”会变成人心理中的积极成分。例如一个人的毅力,意志品质等等。
反之,如果这种内在倾向朝一些不正当,不被社会所赞同的目标,如伤害他人,这种攻击性就是有害的。假如着一倾向在一些完全不能和别人和睦相处的成人以及那些犯罪份子身上,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攻击性的后果。
何为攻击性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目的在于使他人受到伤害或引起痛楚的行为。攻击是宣泄紧张,不满情绪的消极方式。这种伤害包括打人,骂人、嘲笑人和说坏话、造谣污蔑等等。有伤害他人意图但未造成后的攻击性行为,但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无敌意的推拉动作则不是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为可分为敌意的攻击和工具性的攻击两类。有伤害他人的行为是敌意攻击,而达到一定的非攻击性目的而伤害他人的行为是工具性的攻击。例如:在幼儿园里,一个男孩故意打一个女孩,惹她哭,这是敌意攻击,但如果男孩只是为了争夺女孩手中的玩具而打她,则属于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发展的规律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般而言,儿童最早的攻击性行为在两岁末开始表现出来。有人观察过成对做游戏的20~23个月婴儿,记录下了所有的冲突情节,发现这些儿童为了和同伴争抢东西,可能会发生争执等等。
争端发生时,他们还会威胁和逼迫同伴,迫使同伴退让。这表明20~23个月婴儿已出现了早期的工具性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体质因素
应该承认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决定于后天的强有力的社会因素,但也有先天的本能的生物学基础。对儿童来说,体质因素在攻击性行为中有较明显的表现。例如,男孩的攻击性行为就被女孩发生得多而强;体格强壮的孩子比体格瘦弱的孩子攻击性行为亦发生得多而强。但是,体质只是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之一,并不起决定作用。
(二)心理因素
首先,挫折是引起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由于挫折威胁一个人的尊严,阻碍其稳定目标的实现,剥夺某某种活动动机的需求,因而当儿童遇到某种挫折后,最常见的反应是攻击。当然,挫折引起的反应方式,也是因人而异,存在着个性差异的。一般讲,独立性强的儿童,挫折后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而依赖性大的儿童,挫折后则容易产生退缩行为。
其次,模仿也是引起攻击性行为的又一个重要心理因素。由于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差,而模仿学习的能力却很强,因而成人如果用粗暴的方式训斥孩子。孩子就会学会用同样的方式对付其他儿童;成人如果放任孩子的收看大量打斗和枪战的电视像片,孩子就会学会打斗,增强攻击欲,强化攻击性行为。
(三)家庭因素
家长的抚养方式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抚养方式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起重要的作用。
研究文献极具说服力地证明:冷漠拒斥的家长常会反复无常地惩罚孩子。并且容许孩子表现攻击性冲动,他们更容易培养出攻击性的儿童。
这些冷漠拒斥的父母总是挫伤孩子的情感需要,给孩子树立了对人漠不关心的榜样,当孩子对别人表现出攻击性时,他们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这就使孩子的打斗行为合法化,使孩子失去控制自己攻击性冲动的锻炼机会。
这些家长往往还有另一个特点,当他们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无法忍受时,就会惩罚孩子,打屁股,打耳光,这又向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模仿原型,不但达不到控制攻击性的目的,反之却变相的暗示孩子。当别人使你不满意时,应该怎样对待他?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防治
(一)严格控制儿童收看电视、电影等大众的时间和内容。
一般讲,儿童收看时间以每周不超过10小时为宜;收看内容应有选择,应是健康的、适合儿童发展的,凡是宣扬武打、枪战、凶杀、色情等内容,腐蚀儿童身心健康的应一律制止。
(二)注意辅导方式。
不论儿童中出现什么行为问题,进行辅导解决总是的基本原则是,既要接触儿童,即在情感上爱儿童,又要控制儿童,即对儿童的行为提出要求。接纳的目的是在一个温暖的情感背景上,更有效地将父母和教师的价值观和社会化目标传递给儿童,控制的目的是在一个健康的文化背景上,向儿童提供有益的环境刺激。
通过最有效的控制方式内化为儿童的自觉行动,抑制攻击性等不良行为。一般常用的控制方式有强制、引导、爱的收回三种。强制包括惩罚、批评、剥夺儿童的某些权利等;引导包括说理、表扬、指明行为的后果等;爱的收回包括暂时孤立儿童、不理睬儿童、表示失望等。这些控制方式的实际效果是很复杂的,它与父母、教师和儿童原有的感情基础相关,感情基础越好,效果也就越佳。
(三)建立良好的群体情感气氛。
儿童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任何一个群体的建立都是以情感为纽带的。所谓群体情感气氛,是指一个群体中占主导地位的一般态度和感受。它可以是融洽的,也可能是对抗的。这种情感气氛是由群体中的成员共同酿成的。建立良好的群体情感气氛,不仅可以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且使群体中的每个成员生活得很充实,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有安全感,有依恋感,从而消除种种不良行为的发生。
反之,如果一个群体是对抗性的,群体成员之间情感对立,互不信任,你争我夺,四分五裂。那么,生活在这种群体中的成员就会失去安全感、互惠感,其结果必然引发种种破坏、攻击等不良行为。因此,建立良好的群体情感气氛会抑制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由此可见,我们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这些不良行为的幼儿,对于他们身上的优点,我们予以鼓励、引导、发扬,对于他们的不足,应相信他们会改正,并创设条件,帮助他们一起克服,以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快乐的发展。
插播一条重要通知⚠️⚠️⚠️
最近微信公众号又双叒变了,互动少的号就会一直往下沉。为了和大家常常见面,要拜托喜欢老师吧的亲们几件事:
1.阅读文章后,记得点击“在看”;
2.点文首☞进入老师吧公众号,如下图点右上角●●●,把“老师吧”设为星标;
3.常常来看我,我就会出现在常用在亲们的微信公众号列表视线。
4.每天的好内容等着爱“老师吧”的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