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和谐教育”的建构研究

“和谐教育”的建构研究

“和谐教育”的建构研究“和谐教育”的建构研究陶华坤“和谐教育”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教育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自然相互适应,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和谐教育”的建构研究

陶华坤

“和谐教育”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教育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自然相互适应,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一、“和谐教育”是教育者追求的目标

“和谐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价值取向的“素质教育”模式。其实质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运动的哲学原理及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一)“和谐教育”的概念—正义的教育

“和谐教育”是一种公平的教育,也是一种“正义的教育”。“和谐教育”既是一种思想,一种理论,也是一种理想,一种追求。“和谐教育”不能仅仅理解为一种教育结果或教育方法,而应理解为一个过程,一个多向互动、反馈和影响的过程。

“和谐教育”即“全面发展的教育”。蔡元培明确提出教育要“以世界观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要进行体、智、德、美四育和谐发展的教育”。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二)“和谐教育”的核心—以人为本

“和谐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思想,又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教育模式。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和谐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积极的劳动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

“和谐教育”是一种人文的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教育是培养人的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以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是教育的根本要义。

(三)“和谐教育”的动力—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必须把改善人对人生、他人、社会、自然的态度放在第一位,重视培养人们健康的心理、科学的思维方法、乐观的生活态度、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不可急功近利,不可急于求成,学校教育的成果需要等到学生在社会建设的事业中发挥作用时才能得到全面验证,学校的教育追求,应该是为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基。

二、“和谐教育”的建构原则

唱好“和谐社会”这一时代的主旋律,教育应当率先奏响其应有的“和谐之音”,培养出和谐的人才。

(一)人与社会、自然间的和谐

马克思的教育价值观:“要求坚持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个人自身的发展只有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时,个人价值才能实现;社会发展也只有建立在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这样的社会也才有希望才有意义。”

爱因斯坦在回答“为什么需要社会主义”的原因时曾指出:“个人畸形发展、社会整体意识淡漠,是资本主义的最大罪恶;这种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不正常关系,是造成时代危机的本质原因。”

(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和谐

任何一个社会的构建和发展,都必须依靠三个支柱:政治、经济与教育。和谐的教育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加速器”,也是社会的“稳定器”、“平衡器”,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面性的重要作用。

强化学习型组织建设。把家庭教育视为学校、社会整体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教育资源之一。把社区教育纳入学校、社会教育的视野,相互协调,共同规范,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合力。

(三)教育系统体系的和谐

“和谐教育”就是以学校为整体,通过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因素,创设和谐的育人环境,使培养对象的诸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较高层级的“素质教育”模式。

“和谐教育”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境界:是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性教育影响力,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在和谐基础之上能产生“谐振效应”,促使学生个体的发展达到其自身最佳程度或最佳状态。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和效益。

三、“和谐教育”的构建途径

“和谐教育”的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相辅相成,对于“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将产生重大影响。

(一)构建和谐的社会文化

“和谐教育”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要求各行业都要与之紧密配合,全面推进。

行政部门以服务教育为重点,学校教育教学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让学生受到民主、平等的对待,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应有的尊重,让学生能健康成长。

(二)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建构成“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功能互补、配合密切”的“教育场”。

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育者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发展水平,结合学生不同层次的发展需求,整体设计和安排学校各种教育要素的结构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使学校的“教”、“学”处于和谐状态。

构建和谐校园。德育、智育、体育等活动的和谐;学校教育目标系统的和谐;课程结构与时空安排的和谐;教育方法系统的和谐;学校教育评价系统与教育目标系统的和谐等。通过协调各种教育因素,创设和谐的育人环境,使受教育者在“求知、做人、健体、创新”的成长中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三)教育结构和谐

“整体优化、全面协调、结构合理”,资源配置基本均衡,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的差距,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水平基本一致,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统筹发展,“普、职、成”三教协调发展;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同步推进;处理好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教育与经济、科技、社会之间协调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有赖于构建“和谐教育”。构建“和谐教育”,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以“和谐教育”思想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激发教育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有效促进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教育”的根本途径。

上一篇: 尊重每一份工作,共同创造更加和谐,公正,包容的社会
下一篇: 面对如今可怕的社交网络舆论,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