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始终要坚持的原则。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它包括中国的社会性质和发展程度,以及由此决定的社会各阶级经济地位、政治态度及其相互关系,当前运动的特点及其规律性。
1949年之前的中国,最大的国情是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认清这一特殊国情,是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依据。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表明,没有先进阶级的科学革命理论作指导,就不会有人民革命的最后胜利。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以科学的革命理论作指导,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是应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最大的国情是中国处在新民主主义社会,认清这一国情,是解决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的最基本的依据。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是由于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经济文化落后,科学技术水平低,因此,中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一基本国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中国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基本国情,就是不同阶段中国的最大实际。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是为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并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科学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所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以及在这种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中国实际的主要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前提,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人的正确认识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它只能从社会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进行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这些经验加以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就是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会产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实际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十分重要的内容,那就是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曾经创造了举世公认的东方文明,有着独具特色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传统。这是一份非常宝贵的历史遗产,代表着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它渗透在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已经成为今天的中国和未来的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和中国具体的历史文化相结合。其结果,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本身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从而具有了“中国作风”、“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并且成为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另一方面,也促使中国历史文化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从而推进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现代化。
需要指出的是,任何时候的中国实际都不是孤立存在着的,它总是处于一定的时代背景和一定的国际环境之中。因为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来,这个世界已经日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处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都和这个世界紧密相连。与此相应的是,任何国家的革命和建设都不是、也不可能是孤立地发生和存在着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从属于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发生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的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中国从属于世界社会主义体系;当代中国处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处在开放的世界之中,中国的经济必然成为整个世界经济或者说全球经济的一部分;中国的民族文化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融中彰显特色,焕发青春等等。因此,所谓中国实际,是指处在一定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中的中国基本国情、社会实践和历史文化。
总之,无论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需要,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抑或是中国的具体实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质,都要求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且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而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80多年的实践证明 , 只有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的深入和科学的进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才能取得胜利。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必然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