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依据与现实意义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依据与现实意义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依据与现实意义魅力中国018.44070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通过我党对社会发展程度的分析

魅力中国 2018.44 070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通过我党对社会发展程度的分析,提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科学论断,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有其深刻的理论和现实依据,新论断的提出也为以后的发展端正思想认识、指出工作重点、汇聚了人民力量,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关键词: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判断依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经过长期努力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1] ,这个新时代是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新时代,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我国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方位上。同时,十九大报告也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 ,主要矛盾是我党制定大政方针的主要依据,是以后工作的重点和目标。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重要指引。新矛盾的提出,指引我们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来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明确了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来探寻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一、新变化新论断的理论和现实依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对过去五年中国发展历史性成就的深刻总结,也是对 40 年改革开放发展成果的历史回应,更是对发展突出问题的精准对焦,对人民利益需求的切实把握,主要矛盾的变化拥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一)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辩证正关系出发,深入分析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大根本矛盾的运动规律,毛泽东也主次矛盾出发,深入阐述和分析了社会矛盾运动思想,写出了经典著作《矛盾论》。这些经典著作为我们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尽管有许多经典著作对社会根本矛盾和主次矛盾有深入的阐述和分析,但目前理论界对社会根本矛盾和主要矛盾两者之间的关系却缺乏系统的论述,即没有从理论的层面深入阐述为何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矛盾没有发生变化,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但社会主要矛盾却经历过多次变化:1956 年党的八大表述“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62 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提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为整个社会主 义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1981 年又延续 36 年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对矛盾则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3] 因此,作为根本矛盾外化形式的社会主要矛盾,要从根本出发,结合其特定的社会形态,才能分析两者内在的逻辑联系。1、社会主要矛盾的需求侧 : 人民需求的地位、结构与层次 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其根本矛盾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转化而外化为社会主要矛盾。在“从站起来到富起来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在“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时代,其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 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来讲,两者都是人民的需求与社会的供给之间的矛盾,而矛盾的转化就是需求侧和供给侧的转变。从根本上来讲,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作为最高目标,就要从人民的需求和社会供给的关系来分析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把促进生产力科学发展从而不断改善供给质量和效益作为根本途径。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作为克服人民内部矛盾的最高目标这一论断与马克思主义以人为中心的历史观和发展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类历史发展的前提是现实的人。这种现实的人,其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并且具有主观能动性,而要实现现实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就必须满足其自身需求。其次,从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既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因此,应该让人民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除此之外,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来讲,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的发展需求,这也是执政党和国家的核心任务。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体有不同的需求层次和需求结构。个体的需求是多元的,在每个单元内又有不同的需求层次。人往往是先追求物质生活,在物质生活得以满足之后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就人民需求与生产力来讲,生产力即是满足人民需求的重要因素,也是限制新需求产生的重要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人民更加注重物质生活而非精神生活;生产力发展水平高时,物质生活水平较高,以此带来滞后的精神文化需求急需向更高层次发展。正如恩格斯所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 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 [4]2、社会主要矛盾的供给侧 : 生产与发展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强调,研究任何问题最重要的是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除此之外,还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也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需求侧,另一面是供给侧,也就是生产与发展。社会主要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根本矛盾的外化形式,而且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可以说,生产力既是社会根本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是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满足人民群众在物质和文化上的需求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的,没有生产和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就得不到满足,社会矛盾就得不到化解。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正是造成当前社会矛盾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的主要矛盾。除此之外,生产力的发展会刺激人民群众产生新的需求,这些新需求推动着生产力向新的水平层次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对此 , 马克思曾深刻指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依据与现实意义 王双双(中共南阳市委党校,河南 南阳 473000)【理论广角】万方数据

上一篇: 倭黑猩猩真的是性爱狂吗?
下一篇: 如何推进法治建设 如何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