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栏目主要翻译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相关研究成果或国际共运历史、当代工运动态,也可能会涉及其他学科内容。具体每期内容类型视译者效率和当前时局而定。对于前者,将附带符合国际引文规范的出处以方便查询和方便在实际的论文撰写中作为资料引用;对于后者,亦会给出原文出处。原文本会在每期译物结束后于讨论群发布。需要声明的是,无论是论文、资讯还是文摘,在本栏目里有时是作为理论阐释出现,有时是作为宣传资料出现,有时是作为批判对象出现,这些都需要读者自行评判,均不代表译者观点。在正文中,原注用“【注:】”标记,为中文中括号绿色字;译者注用“[译者注:]”标记,为英文中括号棕色字;译者对原文成分缺失需要补充的部分或认为在句意理解方面需要补充的部分用“〔〕”标记。
·讨论群:
QQ闲人屋:907716545
·资料群:
①1029534554;马克思主义理论
②443275283;哲学资源(西哲)
③923567792;法学社会学国关教育学
④780661878;经济学
⑤867130924;历史学、文学、中哲
社会结构的概念(1974)
Mario Bunge etc.
【原文出处:The Concept of Social Structure.//Mario Bunge etc. Developments in the Methodology of Social Science. Springer, 1974, pp. 175-215.】
Post-Postist/ 译(知乎同名)
前置科普:
【编辑注:由于微信公众号不支持一些特定格式,故在公众号界面无法用文本格式表示的符号,将直接使用图片。涉及到“定义”的有关内容将在文中标绿。】
正 文
【摘要】本文的目标是阐明社会、社会群体、权力、阶级、结构和变化的概念。这一澄清主要通过关系(特别是等价关系)、集合(特别是等价类)、函数和矩阵的概念来实现。附加于这一分析,本文提供了一个用于社会学假设和理论的框架,这让人想起数学生态学中的某些观念。因此,社会结构被定义为一个矩阵,展示了社会等价关系引起的社会分隔在各种社会群体中的总人口分布。社会变化被定义为这些社会群体的相对人口的再分配。笔者讨论了这种进路的优劣并提出了一些方法论问题。
导引和问题的铺陈
社会科学主要关注社会群体、社会结构和社会变化。人们希望这些相应的概念在成为社会学理论的一部分时变得明确起来。这种希望只能部分地得到满足:虽然系统化对于阐明是必要的,但除非相关的理论以完整和准确的方式表述出来,否则还不足够。但这种精细程度很少被达到:社会科学家通常匆忙地解释某些社会事实,而不是为他所研究的基础、方法论或哲学做出贡献。
对关键的社会学概念进行阐释可以被视为社会学基础的两个任务之一,另一个任务是基本社会学理论的公理重构。这一学科可以被理解为一系列概念分析和综合,旨在澄清和相互关联(系统化)社会科学的一般性的、因此基本的观念。这里强调的是一般性,与具体性形成对比——例如,强调社会群体而不是收入群体或教育群体;强调一般的社会结构,而不是,比如说,亲属关系或阶级结构;以及强调任意的社会变化,而不是诸如城市化或政治革命之类的社会变化。
社会学的基础应当在框架内得到支持,其中概念被清晰化和相互关联。这一框架也许不会澄清既有的构想,但也许有助于建设新的实质性假设或理论。然而,具体社会学假设和理论的制定,例如参与和社会凝聚力的关系,超出了基础水平:这是实质性理论工作的关注点。我们自己的工作,因为它涉及的是社会结构的概念而不是社会结构本身,将属于社会学的基础领域。
在本文中,我们希望阐明五个基本的一般性社会学概念:社会、社会群体、社会权力、社会结构和社会变化。为此,我们将利用一些非常简单的数学概念,并借鉴一些数学生态学的思想。
1. 社会和生产
1. 1 社会
我们将社会学视为关于社会,或由人类组成的共同体的科学。一个社会能够被识别为由一组共享同一个环境且具有确定关系或连接(而不仅仅是关联)的有机体系统(而不单纯是集合)。更精确地说,我们认为:
【定义1.1】
1.S是一个确定类(种属)的有机体的非空集合;
2.R是Sm上关系(连接)的非空集合,其中m ≥ 2;
3. E是物的集合,与S不相交,将此称之为S的环境;
4.T是从Sp × Eq到E上关系的非空集合,p, q ≥ 1,将此称之为:
的理由将在附录的第一节中给出。
的动物或植物;后一种情况下该共同体通常会被认为是一个生态系统。R中的关系不是“外部的”,像是“大于”那样:它们是“内部关系”,也就是说,如果a, b是S的成员,Ri是R上的关系,并且更进一步地,a对b具有关系Ri,则这对a或b都将“有所不同”[“makes adifference” to a or b]。
即使Sm的成员不拥有E的任何部分,也不参与生产,它们也还是可通达于E并且反过来,这会在对E的修改(主要是消解)中发挥作用。最后请注意,在最简单的情况下,一个单一的生物(p=1)将E的一个单一元素(即q=1)转化为E的另一部分。在这种特殊情况下,转变关系的扩展包含在S与E²的笛卡尔积中。有时(例如珊瑚礁、蜂巢、工业社会),需要p个生物体作用于q个环境单位来处理后者。因此,在条款4中出现了指数p和q。
由于我们将涉及人类共同体,我们也可以将后一个概念定义为对一般性的共同体概念的某种具体规定。我们接受如下界定:
【定义1.2】
共同体(社会),iff
1.
2. S这一子集表示人类这一物种;
3. W ⊂ T是转变关系的集合T的非空子集,W中每个元素都是从Sp × Eq的子集到E的非空子集A上的关系,表示S中的某些成员将E中某些确定的物(如打火石)转变为A中的物(如箭头)。
4.W ⊂ R是社会关系的集合R的非空子集,M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Sm上的关系,并且m ≥ 2,表示S中的成员对同一社会中其它成员的行动。
根据这个定义,并非随便一群人都足以构成一个社会:要作为社会,一群人必须共享一个环境,积极地改造它(通过工作而不仅仅是消耗或污染它),并且彼此之间存在社会关系。工作,作为人类共同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足以表示它们:那些工作的动物共同体(例如蚂蚁群)不符合人类共同体的标准。因此,将人类定义为“……的动物”(例如制造工具的动物,或说话的动物)是不够充分的:我们需要用生物学术语对人类进行单独的描述。最后,我们必须单独区分社会关系集合的另一个显著子集:人类转变关系M,例如教育和管理。
现在让我们对W和M这两种独特的人类关系进行描述。首先是前者:
【定义1.3】
人类社会,则:
1.W ⊂ T中的元素Wi是被S中成员所做的第i类初级工作[primarywork];
2.从Sp × Eq到Ai上的关系Wi的值域Ai称为第i类工作的产品,Ai的每个成员称为人造物[artefact];
3.S的产品的总体,i = 1, 2, . . . , r,即⋃i Ai = A,称为S的生产[production],或人工环境[artefactual environment];
4. A到E的补集N = E—A称为S的自然环境;
5. 将出现在原始工作关系Wi的定义域中的子集Pi ⊂ S称为Ai的初级生产者[primary producers]的集合;
6. 并集P = ⋃i Pi ⊂ S称为S的初级人力[primary manpower]。
在这里,我们又假设了每个社会都在进行某种工作。某种单一的初级工作,比如砍树,就足够了。(但是,某个社会是否能够仅仅靠单一的一种工作而存活是十分可疑的。每种工作都会“导致”其他一些种类的工作。)但它必须是物质的或初级的工作:它必须将原材料转化为自然状态中找不到的东西。僧院里的孤独冥想不符合条件。当然,可能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某个共同体在一段时间内依靠失事的船只或其它战利品维持生活。但即便如此,它也必须从事某种工作,而且无论如何,它都不会是自给自足的,因此也不会长久。换句话说,一个不言而喻的公理是,每个社会的初级人力(在第6条中提到)必须是非空的。还要注意,我们初始工作概念与标准的第一产业概念并不重合:上述的初始生产者可能是工人或农民。我们对人造物的概念也不同于通常的定义。因此,奶牛,作为人工选择的产物,在我们的意义上是人造物。现在来谈谈人类转变关系M:
【定义1.4】
社会,则:
1.M ⊂ R的要素Mk被称为由S的成员所做的第k类次级工作[secondary work];
2.将出现在次级工作关系Mk ∈ M定义域中的子集Qk ⊂ S,其中k = 1, 2, . . . s,称之为社会S的第k类次级工作的次级生产者的集合;
3.并集Q∪kQk则称之为S的次级人力,或“第三部门”[tertiarysector]。
最后,通过结合最后两个定义的要点,我们得到下述定义:
【定义1.5】
初级人力P和次级人力Q的人类社会,则:
1.S的活跃人口[active population]是初级人力P和次级人力Q的并集:
2.S的非活跃人口[inactive population]则是S对A 的补集:
换言之,社会的活跃部分由所有那些将原材料转化为人造物的人(农民、工业工人和家庭主妇),以及那些工作是对其他人进行行动的人组成。这并不意味着初级工作必须是体力劳动:它可能是控制自动化的机器。次级工作也未必直接涉及对其他人的控制:在一家庞大的工业企业中,不可见的决策者也在做次级工作,公务员也是如此。最后,两种人力的成员资格并不一定是相互隔离的:在家族企业中,P和Q可能重叠甚至重合。
上述的概念框架并不是自给自足的:它没
定义的完整和独立的描述,即坐标[coordinates]。这样的完整描述只能通过用涉及定义或被定义概念的实质性假设填充该框架来得到。在上文中,我们暗示了两个这样的假设,它们是如此流俗以至几乎不值一提。其中一个是,对于每个社会,它的初级人力P是非空的。第二个平凡的假设是,如果初级人力P是非空的,次级人力Q也是非空的。(推论:对于每个社会,Q是非空的。) 然而,在本文中,我们的任务并不是制定假设,无论实质性的还是流俗的那些。我们必须继续前进。
1.2 生产
前述的定义将使我们能够澄清马克思主义经济和社会思想中的三个核心概念,但似乎到目前为止仍然这些概念仍然处于直觉阶段,即生产的物质力量、生产的社会关系和上层建筑。我们认为前者由环境与共同体中的初级工作及其生产组成。由于进行任何形式的生产性工作都涉及如何进行工作(具有或多或少的觉知和效率),故而对确定的工作关系集合W进行描述涉及所研究社会的可用技术。因此,我们有:
【定义1.6】
社会,则:
1. 子系统Fi =< E, Wi, Ai >中,Ai是S中第i类初级工作Wi生产的第i类产品的集合,将其称为S的物质资源(或物质生产力);
2.F = 1 ≤ i ≤ r,其中r是S中被做了的工作种类的数量,将其称为S的物质资源(或物质生产力);
3.S的资源是其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的和,也即RS =< A, F >。
现在来谈谈上面提到的第二个概念:基于工作的社会关系,例如蓝领工人与其企业管理成员之间的关系。生产的社会关系是人们由于他们的工作而参与的社会关系。生产的社会关系包括三种不同类型:初级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初级劳动者和次级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次要劳动者之间的关系。
Fig. 1. Graph of social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说明了这种三分法。为了简化正式定义,我们将限制自己只涉及三元和四元的工作关系。我们建议:
【定义1.7】
有初级人力P和次级人力Q的人类社会,则:
1.对于 P 中的任意成员 x, y,如果至少一个 R 的成员 K 对于一些Wi, Wm, Wk ∈ W 的成员满足以下条件,则 x 和 y 相互具有初级(或协同生产)关系:
2.对于任何Q中的x和P中的y:若至少一个M的成员L对于W的一些成员Wi满足下述条件,则x, y有混合的社会生产关系[mixedsocial relation of production]。
3.对于任何Q中的x, y:若至少一个M上的关系N对于W中的某些成员Wk满足下述条件,则x, y之间有次级生产关系
换句话说,要使两个人之间存在生产的社会关系,必须且只需以下情况之一发生:(a) 两个个体都作为主要生产者参与了社会的生产;(b) 其中一个个体进行生产,而另一个个体管理前者;(c) 两个个体共同管理至少一个初级生产者。因此,虽然所有生产的社会关系都是基于工作的,正如这个比喻所说的,但并不是每一种工作都会产生生产的社会关系。例如,为自己的孩子做玩具并不会建立生产的社会关系。
最后,我们来到了我们打算在本小节中澄清的第三个概念:上层建筑。在柏拉图式的话术中,后者是一个社会的信念和规则的集合,以及知识和理解的资源。由于在我们的本体论中,思想不是自在自为的,而是由人们思考出来的,我们建议:
【定义1.8】
社会,其上层建筑[superstructure],ST,由其次级人力于管理关系一同构成;也即,ST =< Q, M >。
关于社会这一概念的讨论到此为止。从现在开始,我们将放弃具体性,专注于社会关系集合R中的个体成员。这将引出社会群体的概念。实际上,社会群体将被定义为社会的某个子集,也即在R上有某种关系的个体的集合。尽管涉及的人是具体的,他们的关系并不是虚构的,但是这里将R上的子集单独挑选出来或“抽象化”这一活动及其产品是人为的,也正是社会关系集合R使得S成为一个整体。因此,社会群体的概念构成了一种“抽象化”或理想化。然而,正如对纯热效应[purely thermal effect]的理想化一样,社会群体的理想化对应于现实的一个方面,因此并不是空洞的。最后,我们将通过与此同时同时也考虑到一个社会可以被分割成的其所有构成它的社会群体来恢复具体性。但这种综合将在第三节之后才会出现。
【未完待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