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 patriotism
历史形成的忠诚和热爱自己祖国的感情,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实践。人类随着定居生活的出现而产生爱乡土的感情,后随着民族和国家的形成,这种感情逐渐发展成明确的民族意识和祖国之爱。爱国主义的思想和行为,中国古代早已出现。《战国策·西周策》载,游腾谓楚王曰:“周君岂能无爱国哉?恐一日之亡国而忧大王。”近代梁启超著有《忧国与爱国》、《少年中国说》等文章阐释自己对爱国主义的理解。陈独秀撰有《我之爱国主义》一文,较为完整地论述了爱国主义的本质内涵。“我之爱国主义,不在为国捐躯,而在笃行自好之士,为国家惜名誉,为国家弭乱源,为国家增实力。”1918年11月20日,V.I.列宁在《皮梯利姆·索罗金的宝贵自供》中对爱国主义下了一个定义:“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不仅是人们长期凝结起来的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忠诚观念以及一种以热爱祖国为基础的,包含着热爱、建设、保卫和报效祖国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也是人们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行为实践。情感、观念只有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化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行为实践,才算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同时,爱国主义反映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上又是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政治准则。
作为道德规范,它是以人们的内心信念和良知等来自觉实行的,个人把个人利益服从祖国利益看作应尽的道德义务。作为政治准则的爱国主义既肯定祖国主权的神圣性和不可侵犯,又强调国家民族利益的至高无上。爱国主义又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因为,作为道德规范和政治原则的爱国主义总是产生于一定民族所处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之中,其具体内容因阶级和历史时期的不同而各异。但就其总体而言,爱国主义也具有一以贯之的共同的基本内容,表现为:①致力于发展祖国的经济文化;②坚决维护各民族的团结和祖国的统一;③坚决反对外来侵略,挺身而出保卫祖国;④立志革故鼎新,报效祖国,同一切阻碍社会进步的反动势力及其制度作斗争,推动祖国朝着繁荣富强的方向前进。爱国主义不是保守主义,不是国粹主义,更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虽然经常与民族主义相混淆,但是它是一个比后者更源远流长的观念,同时也更缺少理论上的阐述。民族主义以作为现实的和明显的实体而存在着的民族作为其前提,而爱国主义则可以单纯包含着对自然地域或生活方式的依恋,无须含有任何抽象的“国家”观念。对历史上不同的爱国主义的评价应该坚持历史标准和道德标准的辩证统一。历史评价为进步的,从道德评价看却可能是恶的;而历史评价为退步的,道德评价却可能认为是善的。应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爱国主义不仅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之源,也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一面旗帜。弘扬爱国主义,将会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中国历史和文化;有助于民族团结,实现祖国统一,有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腾飞。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第1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