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陶行知对杜威教育思想的超越及其当代价值分析.docx 4页VIP

陶行知对杜威教育思想的超越及其当代价值分析.docx 4页VIP

陶行知对杜威教育思想的超越及其当代价值分析.docx 4页VIP陶行知对杜威教育思想的超越及其当代价值分析.docx,陶行知对杜威教育思想的超越及其当代价值分析 摘 要:杜威是美国20世纪的杰出的教育家,提出了适合当时美国社会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对杜威教育思想的超越及其当代价值分析摘 要:杜威是美国20世纪的杰出的教育家,提出了适合当时美国社会的教育思想,培养了社会良好公民。而陶行知师从杜威,却不墨守师道,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理论,培养了大批教育工作者、艺术人才和为革命献身的干部,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陶行知对杜威教育理论的超越和创新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分析他对杜威教育理论的超越,从而指导我国当前教育改革,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关键词:杜威;陶行知;超越;生活教育中图分类号:G64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XX)02-0221-02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的传播者,被称为20世纪西方最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师承杜威的教育理论,不断创新,在批判中继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独创性和实践性的生活教育思想,呕心沥血,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毛泽东曾称他为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深入实际,有选择地接受外国教育理论,确保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一、陶行知对杜威教育思想的超越(一)教育目的的超越杜威的教育目的就是要为资本主义国家培养良好公民,将实用主义哲学与美国教育实际相结合,注重教育的个体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统一。

陶行知早年虽然受到杜威的很大影响,但又不完全照搬其思想,“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认识论基础,可以概括为‘在劳力上劳心’,这一命题突破了杜威思想”[1],他主张培养“在劳力上劳心”的现代人,能够为劳苦大众服务、改造社会的人。从陶行知一生办学的实践来看,在党的帮助下,培养出一大批教育工作者、艺术人才和为革命献身的干部,这与杜威培养垄断资产阶级接班人的教育目的是有本质区别的。(二)教育内容的超越陶行知的教育内容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所体现的大教育、终身教育思想,实现了对杜威教育理论内容的超越。1.“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是把社会生活引进学校,貌似将在天空中的鸟儿关到笼子里,然后再模拟自然界,创造一个封闭的生活空间。而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中去实践,到劳苦大众中去体验生活,接受教育。他极力主张“生活即教育”,并身体力行,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至于偏狭,他强调生活与教育的和谐发展。2.“学校即社会”与“社会即学校”。杜威主张“学校即社会”,吸取一些社会生活到学校里面做样子,让学生模仿和体验,而并不是真正的社会生活。

而陶行知则进行了超越,提出“社会即学校”,他认为生活教育“不是摩登女郎的金钢钻戒指,而是冰天雪地下的穷人的窝窝头和破棉袄”[2].他把学校放到社会里面,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社会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学校就提供什么教育,但并非要取消学校教育,“说我们在企图取消学校教育,绝非我们的本意”[3],将学生从学校里面解放出来,让学生投入社会的洪流中接受教育,发展成才。(三)教学方法的超越杜威主张“做中学”,从经验主义哲学出发,认为生活从属于教育,把社会缩小进学校,采用实验主义教育法。而陶行知主张“教学做合一”,强调亲知,从人民利益出发,深入广大农村和农民生活,主张“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生活教育”[4]。他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批判继承古今中外的教育学说,从而改造发展成为具有独特风格和内涵的教育新理论。正如他自己总结的那样:“我的生活教育思想,大半都是从资产阶级、大地主以及老百姓中的启发而来的。自然,我的思想,不是抄袭他们的,他们有的只启发我想到某一面,有的我把它反过来,就变成了真理,有的是不能想出来的,是要群众动手才能看到。动手很重要,这个东西创造一切”[5]。他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6]。“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7]。教法、学法、做法应当合一。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方法与他的生活教育理论走向了完美的统一。二、当代价值分析(一)哲学理论价值1.尊重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于杜威和陶行知二人所处的社会背景和国情不同,因此制定的教育目标和内容方法也就不同。这启示我们今后的教育改革要遵循实际情况,要根据国情和社会发展规律制定教育目标和内容方法,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情况进行各方面教育改革。正如陶行知所说:“以前的教育,都是象拉东洋车一样。自各国回来的留学生,都把他们在外国学来的教育制度拉到中国来,不问适合国情与否,只以为这是文明国里的时髦物品,都装在东洋车里拉过来,再硬灌在天真烂漫的儿童的心坎里”[8]。2.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事物不是一成不变和静止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陶行知虽师从与杜威,但是却不是照抄照搬杜威理论和经验而是超越了杜威,根据我国当时的社会发展的状况在批判中发展、创新和超越教育理论和实践,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今后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应在批判中继承前人的教育成果,找出适合我国当前教育和国情的道路,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学实践,切实提高教育质量。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国今后的教育改革应在社会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亲身实践,融入社会生活。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改变原有的灌输式教育,要让学生参与到教育过程中,参与到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学校活动乃至社会实践中,实现教学做合一。4.走与人们群众相结合的道路。陶行知深入农村和农民,获得第一手的生活资料。教育也要贴近人们生活。教育要走群众路线,为大众服务,不能脱离群众。这给我国今后的教育改革以深刻启示,教育要贴近生活,教育内容要与社会发展状况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情况相适应,使受教育者能够学以致用,真正实现自身价值,融入社会这个大环境中。5.不断扬弃,在批判中继承和发展。周洪宇先生的“继承中的超越与超越中的继承”[9]评价非常贴切,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结合中国国情对杜威理论的成功改造,“正是由于陶行知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批判继承,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才得以形成其生活教育理论。其理论之所以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乃至于现在依然能够看到它的智慧的光芒,其原因也正在于此”[10]。

同样我们当今的教育理论也要不断创新和发展,实现螺旋式上升。(二)教育实践价值1.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实现教育过程的和谐。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实现教育效果的优化。陈桂生教授认为:“教师是否平等地对待学生,不只是教师与某个、某些学生之间的个人关系问题,它牵涉到把学生训练成顺民还是国家与社会未来的主人问题”[11]。教师要以身作则,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当教育建立在相信孩子的基础上时,它才会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12]。有了信任为前提的主体参与,学生才能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谐共处。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立人格,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教学相长,创设多元平台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如面谈、笔谈、电话交谈、网络对话、短信交流等方式,抑或是通过班会、团队活动来交流,在和谐中沟通,在沟通中和谐。不光重视学生智育,还要注重学生的德育、美育、体育,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统一,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社会生活。2.实现教育的生活化,使教育回归生活。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多管齐下,使学生成长的环境得到净化和升华。

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言:“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13]。离开了生活,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教育的目标,也没什么目的”[14]。只有植根于生活实际,教育才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生活的目的不在于作为终极目标的尽善尽美,而是在于持续不断的改善,在于持续不断的成长与进步。笔者认为今后我们的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首先,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将学生看作独立完整充满活力的主体,以友善的途径使生活逐步内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其次,在生活中发掘新的教育内容。根据我国社会发展规律和道德个体发展状况,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状况,不断发掘新的德育内容。社会在转型期充斥着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生命教育、道德教育、科学教育、网络教育、生态教育等都应成为我们不断创新的教育内容。再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生活的指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行为和心理特点,帮助学生适应生活,扩大人际交往,提高社会技能,促进学生自身的和谐健康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陶行知否定了杜威以主观唯心主义为基石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创造了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根基的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本人的勇于探索和创新超越精神以及他的理论贡献、对教育改革的突出成就在今天看来都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价值。因此,今后应继续继承和发扬陶行知先生的理论实践成果和优秀品质,从而促进我国当代教育体制改革,实现教育过程的和谐有序发展。

上一篇: 教育家杜威是谁
下一篇: 网络上流传一则初中生遇害案,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