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答案都是从物理学角度解读。我提供一个从社会学角度理解时间的简要思路,这一思路将串联起心灵、物理、社会诸维度。先说结论,时间是随着文明化进程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是个体因社会发展在经历自身认知体系不断演进,以及社会愈发分工促使筹划事件需要,进而将自然的规律事件不断加以利用、修正的结果。
首先,时间从表象上看,以当代社会生活视角下,就是一连串制度符号系统。
而这一符号系统,从最基本的要素上,主要对自然运动加以反馈。这里还属于物理概念。但问题在于,对自然运动的反馈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的认知与筹划生活的需要决定。也就是说,物理意义上的时间是依据人的认知与生活需要决定。
具体而言,人的认知与生活决定了人们对时间的利用方式。从社会历史发展角度看,时间经历了从具象的自然事件为准的参照,如潮涨潮落,太阳东升西咯等具象时间。此时,这些具象时间是不具备抽象时间那样可以进行一般性应用与拓展的,只是根据个体所生活的具体场合来利用,是特殊的。
而抽象时间,即利用一般化的抽象符号如数字为代表的时间则要到伽利略依据物体加速运动的测算开始。近代之后抽象时间才得以出现。而抽象时间的出现则是人们日常生活变迁的结果。原因在于社会分工导致人们需要对自己以及他人的行为进行筹划,这样就需要一个一般性的,可统一拓展应用的符号系统对自己与他人的行动加以筹划,由此,时间就越发从“一时一地”的自然事件为参照的具象时间向能统合不同区域的一般化抽象时间转换,本初子午线的确立,就是带有现代工业发展,全球化作用下的结果(甚至充斥着英法美三国的政治权力斗争)。
综上所述,时间是社会变迁而经历着不断的变化,社会分工决定了人们需要对自身与他者行动筹划的更加精准细密的需要,因此,从利用特殊的自然事件规律运动表象到一般性的抽象符号,时间逐渐从自然表征中脱离出来,进而逐渐向着人类自身社会发展的需要过渡。诸如历法系统的修改,乃至当下社会各类“节日”的创造,即在不断脱离自然事件,时间越发独立。
而从个人角度看,社会变迁也影响了个人认知方式变化,在社会分工相对简单的前现代社会,个人以某个具象、特殊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事件作为考量、谋划生活的标准,在这一环节中,个人的思维认知方式更多以“形而上”“具象”“非理性”为特质。而在现代社会,在面临大量不确定性变迁因素与条件下,个人的认知则以“他者导向”(other directness)为方向发展,不再仅考虑自身及其亲密的周边,也将更加多的他者包括进来,以横向维度下关系化、结构化方式来考量他者,比如现代人的情商。而在纵向维度下,则考量更加长远的发展,做更多的计划、谋划来确定安排不确定的未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