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中缅边境的独龙江乡,沟壑幽深,峡谷险峻。
深居在这里的独龙族,全族7000多人,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
这是第一张向世界公布的独龙族照片,披发赤脚,麻布裹体,宛如“太古之民”。
今天,这里已经实现了整族脱贫,村村通公路,家家有5G,户户有新房,人人有新业,跨越千年的独龙族,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进入了全面小康。
民族地区的发展,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心头的牵挂,2014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给独龙族群众回信,并在考察时亲切接见了独龙族代表。
一个民族都不能少,都要全面地实现小康。
——习近平总书记
广西南丹县里湖瑶族乡,地处云贵高原边缘,在外人眼中这里是满眼风景,但对世代生活在这里的瑶族群众来说,却面临着“石头缝里种地”的艰难境遇,面临着吃水难、用水难的生存问题。
2018年春节前后,随着广西最大的扶贫搬迁项目——南丹县“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建成,1.35万瑶族群众迎来了新生活。
搬迁之后,当地政府利用本地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风光优势,组织搬迁群众积极参与民俗展演,发展多种特色产业,实现家门口创收。
一户人的搬迁改变的是生活,1000万人的搬迁,改变的是“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传统宿命。
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960多万贫困群众搬进了新落成的266万多套住房,搬迁的人口数量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规模,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到三分之一以上。
民族地区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民族地区考察调研,走遍了五个自治区和贵州、云南、青海三个少数民族分布比较集中的省,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强调针对特定地区、特殊问题、特别事项制定实施好差别化的区域政策,不断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今年32岁的娜四,曾是西双版纳曼班三队唯一的女猎人。
妹妹残疾,父亲年迈,生活的重担让年幼的娜四不得不拿起猎枪走进深山。
2015年,随着4名扶贫工作队队员的到来,乡亲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扎培
云南 勐海县曼班三队
工作队教我们家种茶,教我们家种苞谷、种谷子。
扶贫队员们开展扫盲行动,教村民们学讲普通话、写规范汉字,还组织他们到其他村寨参观体验。
不到两年,村里的冬瓜猪、茶花鸡养殖便初具规模,果树、茶树和其他经济作物也栽上了山坡。
如今的娜四家,有了30亩茶田、8亩水田和4亩玉米地,还养了不少家禽、牲畜,日子越过越红火。
拉祜族最后一个女猎人,见证了拉祜族千年贫困的终结,也见证了民族地区的沧桑巨变。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8年的持续努力,中国民族自治地方420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民族八省区312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民族地区脱贫奔小康取得辉煌成就,民族地区经济活力不断增加,出现了千帆竞发的发展势头。
2020年,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10.2%;“十三五”时期,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150多元增长到2020年的24534元。基础设施建设成就辉煌,公共服务保障不断完善,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截至2019年底,民族自治地方公路里程129.6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6万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14.2万公里,铁路营业里程达3.4万公里。
宽带中国,饮水安全工程,电网升级改造,少数民族群众脱贫的背后,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一项项政策,一个个工程、一场场硬仗。
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跨越,不但彻底改善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条件,也使民族地区的产业发展焕发出蓬勃生机,让民族地区发展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民族地区教育迎来投入最多、建设规模最大、办学条件改善最显著的时期。通过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各族群众的就业能力和水平,有力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
改变的不单是教育,今天,民族地区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各民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阿丽米罕·色依提,135岁,是世界上最长寿的人之一。今天,新疆的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前的不足30岁提高到了74.7岁。
现在,民族自治地方医疗卫生机构超过5.5万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09.8万个,卫生技术人员120.1万人,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民族地区群众的常见病、慢性病基本能够就近获得及时诊治。
民族地区,是中国重要的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提高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能力,为民族地区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这里生活着近两百万土家族、苗族儿女。
位于湘西永顺县的芙蓉镇,原名王村,因电影《芙蓉镇》在此拍摄而更名。近年来,这个从电影里走出来的小镇,发展成为旅游产业强、乡村环境美、村民生活好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下,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的民族地区,正将“资源”变成“资产”,以优质产业形式带动地区持续发展。
赫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
尤桂兰老人,今年87岁,曾经受到过毛主席和习近平总书记接见的她,见证了赫哲族从新中国成立之时的300多人到现在的5000多人,也见证了赫哲族日新月异的发展。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八岔村,亲切看望赫哲族群众。聆听了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之后,八岔村村民开始转换思路,走上文旅结合的发展之路。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在民族工作上的体现,也是维护团结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
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
摆脱绝对贫困,
是14亿多中国人的奋斗成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辉煌成就;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更是中华民族可期的美好未来。
敬请收看今天(8月25日)21:00
CCTV-1综合频道
《同心共筑中国梦》之《共同繁荣》
全网独家首发尽在央视频APP
点击环球标签页
想【提前】收看最新一期节目
扫描下方二维码抢先看!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新媒体
制片人/杨修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