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创立这一学派的是英国的特里斯特(E. L. Trist)及其同事。他们根据对煤矿中“长壁采煤法”研究的结果认为,要解决管理问题,只分析社会协作系统是不够的,还必须分析研究技术系统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对个人的心理影响。他们认为管理的绩效,以至组织的绩效,不仅取决于人们的行为态度及其相互影响,而且也取决于人盲作所处的技术环境。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确保社会协作系统与技术系统的相互协调。
这个学派的大部分著作都集中于研究科学技术对个人、对群体行为方式,以及对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等的影响,因此,特别注重于工业工程、人一机工程等方面问题的研究。其代表著作有《长壁采煤法的某些社会学的和心理学的意义》、《社会技术系统的特性》等等。这个学派虽然也没有研究到管理的全部理论,但却首次把组织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和技术系统综合起来考虑,可以说是填补了管理理论的一个空白,并且对管理实践也是很有意义的。
□ 人际关系行为学派
这个学派的依据是,既然管理就是让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去把事情办好,因此,就必须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中心来研究管理问题。这个学派把社会科学方面已有的和新近提出的有关理论、方法和技术用来研究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的各种现象,从个人的个性特点到文化关系,范围广泛,无所不包。这个学派的学者大多数都受过心理学方面的训练,他们注重个人,注重人的行为的动因,把行为的动因看成为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其中有些人强调处理人的关系受理者应该而且能够理解和掌握的一种技巧;有些人把“管理者”笼统地看成是“领导者”,甚至认为管理就是领导,结果把所有的领导工作都当成为管理工作;还有不少人则着重研究人的行为与动机之间的关系,以及有关激励和领导问题。所有这些,都提出了对管理人员大有助益的一些见解。例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布莱克和穆顿的“管理方格理论”。
□ 群体行为学派
这个学派同人际关系行为学派密切相关,以致常常被混同。但它关心的主要是一定群体中的人的行为,而不是一般的人际关系和个人行为;它以社会学、人类文化学、社会心理学为基础,而不是以个人心理学习基础。这个学派着重研究各种群体的行为方式,从小群体的文化和行为方式到大群体的行为特点,均在研究之列。有人把这个学派的研究内容称为“组织行为”(Organizational behavior)研究,其中“组织”一词被用来表示公司、企业、政府机关、医院以及任何一种事业中一组群体关系的体系和类型。这个学派的最早代表人物和研究活动就是梅约和霍桑试验。50年代,美国管理学家克里斯·阿吉里斯(Chris Argyris)提出所谓“不成熟棾墒旖惶嫜返哪J健保赋觥叭绻桓鲎橹晃�人们提供使他们成熟起来的机会,或不提供把他们作为已经成熟的个人来对待的机会,那么人们就会变得忧虑、沮丧,甚至还会按违背组织目标的方式行事。”�?
更新:20210423 103924
□ 行为科学
行为科学理论应用于管理学,主要是对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它研究的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和需要、行为的动机,特别是生产中的人际关系(包括领导同工人之间的关系)。行为科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关于人的需要和动机的理论;
(2)关于管理中的“人性”的理论;
(3)关于领导方式的理论;
(4)关于企业中非正式组织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的理论。
以上理论在管理学的应用的有关内容将在本书以后的有关篇章中加以评介。
从霍桑试验开始的“人际关系”的研究到行为科学理论的研究,乃至管理社会学(即工效学)等方面的研究,这不仅为管理理论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东西,而且在实际的管理中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在发展中其自身也得到不断的补充和完善,从而也扩展了管理作为一门科学的又一广阔的领域。
第二章哈佛经理的管理知识(下)
六、管理科学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为解决国防需要而产生“运筹学”(Operational Research,缩写为OR),发展了新的数学分析和计算技术,例如:统计判断、线性规划、排队论、博弈论、统筹法、模拟法、系统分析等。这些成果应用于管理工作就产生了“管理科学理论”,其主要内容是一系列的现代管理方法和技术。提出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研究管理学和现代生产管理方法的著名学者伯法(E.S.Buffa)等人。他们开拓了管理学的另一个广阔的研究领域,使管理从以往定性的描述走向了定量的预测阶段。
“管理科学”理论是指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最新成果(如先进的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系统的定量的分析,并作出最优规划和决策的理论。这一理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与行为科学平行发展起来的。从历史渊源来看,“管理科学”是泰罗科学管理的继续和发展,因为它的主要目标也是探求最有效的工作方法或最优方案,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支出,取得最大的效果。但它的研究范围已远远不是泰罗时代的“操作方法”和“作业研究”,而是面向整个组织的所有活动,并且它所采用的现代科技手段也是泰罗时代所无法比拟的。“管理科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 运筹学
运筹学是“管理科学”理论的基础,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杰出的物理学家布莱克特(P. M. S. Blackett)为首的一部分英国科学家为了解决雷达的合理布置 问题而发展起来的数学分析和计算技术。就其内容讲,这是一种分析的、实验的和定量的科学方法,专门研究在既定的物质条件(人力、物力、财力)下,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运用科学的方法,主要是数学的方法,进行数量分析,统筹兼顾研究对象的整个活动所有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为选择出最优方案提供数量上的依据,以便作出综合性的合理安排,最经济最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以达到最大的效果。运筹学后来被运用到管理领域,由于研究的不同,又形成了许多新的分支,这些分支主要有:
(1)规划论。用来研究如何充分利用企业的一切资源,包括人力、物资、设备、资金和时间,最大限度地完成各项计划任务,以获得最优的经济效益。规划论根据不同情况又可分为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和动态规划。
(2)库存论。用来研究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数量,从什么地方供应,来补充零部件、器件、设备、资金等库存,既保证企业能有效运转,又使保持一定库存和补充采购的总费用最少。
(3)排队论。主要是用来研究在公用服务系统中,设置多少服务人员或设备最为合适,既不使顾客或使用者过长地排队等候,又不使服务人员及设备过久地闲置。
(4)对策论。又称博弈论,主要是用来研究在利益相互矛盾的各方竞争性活动中,如何使自己一方获得期望利益最大或期望损失最小,并求出制胜对方的最优策略。
(5)搜索论。用来研究在寻找某种对象(如石油、煤矿、铁矿以及产品中的废品)的过程中,如何合理使用搜索手段(包括人、物、资金和时间),以便取得最好的搜索效果。
(6)网络分析。是利用网络图对工程进行计划和控制的一种管理技术,常用的有“计划评审技术”(简称PERT)和“关键线路法”(简称CPM)。
□ 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兰德公司1949年首先提出的,意思是把系统的观点和思想引入管理的方法之中,认为事物是极其复杂的系统。运用科学和数学的方法对系统中事件的研究和分析,就是系统分析。其特点就是解决管理问题时要从全局出发,进行分析和研究,制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系统分析一般有如下步骤:
(1)首先弄清并确定这一系统的最终目的,同时明确每个特定阶段的阶段性目标和任务。
(2)必须把研究对象看作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统一的系统,然后确定每个局部要解决的任务,研究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总体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3)寻求达到总体目标及与其相联系的各个局部任务和可供选择的方案。
(4)对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分析比较,选出最优方案。
(5)组织各项工作的实施。
系统分析和运筹学作为逻辑和计量方法,它们的共性很多。一般认为,系统分析研究的范围更广泛一些,多用于战略性质的高级决策研究,而运筹学研究的范围相对较窄一些,一般多用于战术性的分析论证。但在实际中,作为决策工具,往往是两种方法共同使用,互相补充的。
更新:20210423 103924
□ 决策科学化
这是指决策时要以充足的事实为依据,采取严密的逻辑思考方法。对大量的资料和数据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进行系统分析和计算,遵循科学程序,作出正确决策。上述“管理科学”理论的两项内容就是为决策科学化提供分析思路和分析技术的,同时,它所使用的先进工具棗电子计算机和管理信息系统也为决策科学化提供了可能和依据。
总而言之,“管理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系统的观点,运用数学、统计学的方法和电子计算机的技术,为现代管理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计划与控制以解决各项生产与经营问题。这一理论认为,管理就是应用各种数学模型和特征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求出最优的解决方案,以达到企业的目标。
“管理科学”理论把现代科学方法运用到管理领域中,为现代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它使管理理论研究从定性到定量在科学的轨道上前进了一大步,同时它的应用对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提高也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同其他理论一样,它也有自己的弱点:①把管理中与决策有关的各种复杂因素全部数量化,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②这一理论忽略了人的因素,这不能不说是它的一大缺陷;③管理问题的研究与实践,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只依靠定量的分析,而忽视定性的分析。尽管如此,它的科学性还是被人们所普遍承认。
□ 社会合作系统学派
这个学派认为,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就是一个社会系统,它是人们在意见、力量、愿望以及思想等方面的一种合作关系。管理人员的作用就是要围绕着物质的(材料与机器)、生物的(作为一个呼吸空气和需要空间的抽象存在的人)和社会的(群体的相互作用、态度和信息)因素去适应总的合作系统。
这个学派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各类组织。它的特点是将组织看作是一种社会系统,是一种人的相互关系的协作体系,它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部分,受到社会环境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美国的切斯特·巴纳德是这一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著作《经理的职能》对该学派有很大的影响。总起来看,该学派的理论有以下一些要点:
(1)组织是一个社会协作系统。这个系统能否继续生存,取决于:①协作的效果,即能否顺利完成协作目标;②协作的效率,即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是否使协作的成员损失最小而心理满足较高;③协作目标能适应协作环境。
(2)指出正式组织存在的三个条件:①有一个统一的共同目标;②其中每一成员都能够自觉自愿地为组织目的实现作出贡献;③组织内部有一个能够彼此沟通的信息联系系统。此外,还指出,在正式组织内部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对经理人员的职能提出三点要求:①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联系的系统;②善于使组织成员能够提供为实现组织目标所不可少的贡献;③规定组织目标。�ゴ送猓�美国的怀特·贝克(White Bake)从社会学角度提出“组织结合力”的概念,对管理理论也有很大意义。贝克指出,企业中的组织结合力包括:①职能规范系统,即由于协作而划分和安排工作岗位所产生的合作系统;②职位系统,即直线的职权层次;③沟通联络系统;④奖惩制度;⑤组织规程,即使企业具有特征和个性的构想与手段。
这一学派主要以组织理论为研究重点,虽然组织理论并非全部的管理理论,但它对管理理论所作的贡献是巨大的,并对其他学派的形成(如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理论学派)有很大影响。
□ 经验或案例学派
这个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经验(通常也就是一些案例)来研究管理问题。最早提出这一见解的是美国的德鲁克、戴尔(E. Dale)、纽曼(W. Newman)、斯隆(A. P. Sloan)等人。他们认为应该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出发,以大企业的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各种各样成功和失败的管理案例,就可以了解怎样管理。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大致如下:
(1)作为企业主要领导的经理,其工作任务着重于两方面:①造成一个“生产的统一体”,有效调动企业各种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作用的发挥;②经理作出每一项决策或采取某一行动时,一定要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协调起来。
(2)对建立合理组织结构问题普遍重视。如德鲁克认为,当今世界上管理组织的新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种:①集权的职能性结构;②分权联邦式结构;③矩阵结构;④模拟性分散管理结构;⑤系统结构。他还强调,各类组织要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特殊条件以及管理人员的特点,来确定本组织的管理结构,切忌照搬别人的模式。
(3)对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理论重新评价。这一学派中的许多人提出,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理论都不能完全适应企业实际需要,只有经验学派将这二者结合起来,才真正实用。
(4)提倡实行目标管理。德鲁克首先提出目标管理的建议,其后又有许多学者共同参与了研究。总之,经验或案例学派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内容也比较庞杂,但其中的一些研究反映了当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是值得注意的。
更新:20210423 103924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