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讯(记者 宋宁华)近日,2023年全国青年学者学术会议召开。会议主题为“数智时代人文艺术的研究、呈现与传播”,该会议是国内第一个以数字人文与艺术史研究为专题的学术会议。
会议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主办,指导单位为上海大学暨中国文艺理论学会数字人文分会,来自国内各大高校、国家博物馆、上海图书馆、程十发艺术馆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图说:2023年全国青年学者学术会议举行 主办方供图(下同)
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开幕式上,上海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聂清,上海大学科研管理部副部长、文科处处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数字人文分会会长曾军,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陈静分别致开幕词,会议负责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傅慧敏作项目汇报。
上海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聂清表示,上海大学作为综合性院校,提倡“五朵金花”和“五大阵地”的多学科交叉思维;数字人文是新文科发展的重要抓手,以艺术为视角的人文与科技的交融,对于今天数智时代塑造精神世界、守正与发展、转化与创新意义重大,体现出面向未来的前瞻性思考。
上海大学科研管理部副部长、文科处处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数字人文分会会长曾军表示,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代表了科技发展的前沿,对于人文艺术也是至关重要的,希望会议激发更多青年学者投入到数字人文领域研究的事业中。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陈静表示,随着数字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人文艺术研究面临机遇与挑战。“为此,我们更应该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人文艺术不仅是历史的见证,同样是历史的动力,在新时代具有积极能动的现实意义。”
数字人文与数字艺术
在主旨发言环节,联合国文化创意产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戏剧学院原党委书记贺寿昌对数字人文的跨界研究提出建议。他认为,要注重数字人文的影响力和应用、培养跨学科的艺术与技术人才,将艺术大数据和数字艺术技术协同,把学校、经济、社会联合起来,推动跨学科的发展。
上海市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徐梅认为,数智时代更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软实力;根据殷商甲骨文的特征,在尊重金石文字特征的前提下也应求变求创新,并展示甲骨文字在数字技术条件下活化、创新与传播的实践案例。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徐建融以“其命维新——传统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题作主旨发言,他勉励青年学者要与时俱进,运用现代数字化高科技保护、传承、研究与学习,这是青年学者肩负的责任和努力的方向。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本次会议项目负责人傅慧敏认为,美术史论专业和数字人文领域均具有突出的交叉属性,利用数字技术开展艺术理论研究是一种行之有效且势在必行的方式,并期待借助本次会议能够产生集聚效应与城市效应。
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围绕“数字人文与数字艺术:理论与方法”“数字人文与传统活化:数智时代艺术的呈现与传播”和“数字人文与数字艺术史:艺术史研究的数字化转型”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上海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王丽华分享了数字人文在学科交叉融合中的运用,并分析数字人文的现象和本质。她认为,数字人文可以帮助建立新文科、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程雪松作学术评议,他认为数智时代需要用智慧去引领数字技术的发展,史论系关于数字人文领域的理论研究承载和寄托着美术学院未来发展的高峰引领,这和陈吉宁书记嘱托“上海美术学院作为一流美术学院,一定要建设好艺术理论学科”的要求是相符的,具有很强的时代担当。
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传媒系主任蒋正清重点讲述传统老字号的活化、年轻化的问题,并提出思考如何利用当下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助力老字号品牌复兴,让更多的年轻力量加入共同创新。
程十发艺术馆原执行馆长陆晓群表示,程十发艺术馆近年来工作思路是文献与研究,从深度梳理书画文献到求真挖掘学术研究,多点发力,多项求实拓展、史学研究、典藏研究,整理智慧数据库,着力为全民美育作贡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