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娜
生态环境部和中央文明办日前联合印发《关于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促进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动员全社会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大力开展生态环境领域志愿服务具有很强现实意义
第一,从生态文明建设视角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绿色”成为新发展理念之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更加突出。特别是我国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积极行动,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意味着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也即将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在这样的一个时间点出台《意见》恰逢其时。在现代社会,生态环境作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对其有效保护不仅是政府责任、企业责任,还是社会责任。《意见》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号召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最大范围地动员全社会力量投身生态环境保护行动,为全社会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第二,从志愿服务视角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2016年以中央深改组高规格的形式连续审议通过《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关于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实施意见》;随后出台《慈善法》《志愿服务条例》等相关立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将志愿服务纳入国家治理视角当中。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一直是志愿服务的重要领域之一,如共青团中央1999年发起的“保护母亲河行动”,中央文明办2012年发起的“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志愿服务活动,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2018年6月共同部署“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主题实践活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数据显示,全国累计发布环保志愿服务项目超过128万个,注册环保志愿者近320万人。《意见》对于系统落实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志愿服务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促进“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意见》丰富了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内容形式
《意见》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宣讲、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和科学普及、生态环境社会监督、绿色低碳实践参与、国际交流合作5个方面,明确了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其特点体现在:
一是注重思想宣讲与科学普及。首先是大力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理念和要求,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深入人心,将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让绿色环保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这个过程中,重点在于落实《“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部署,深入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品牌活动,以志愿服务方式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引领、辐射聚合的作用。
二是体现了较强的专业化水平。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不仅要有热情,更要秉承科学态度、践行科学方法开展志愿服务。《意见》中提出,组织志愿者依法有序参与监督、举报和曝光各类破坏生态环境问题、突发环境事件、环境违法行为及影响公众健康的行为等,这建立了社会参与公共治理的新模式。同时积极号召绿色低碳实践,包括人居环境维护、绿化美化、自然保育、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活动,还提出要进行专业化的志愿者培训,这也是体现专业性的重要保障条件。
三是注重国际交流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上能够达成最广泛共识的议题之一,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维度之一。人类共同拥有一个星球,生态环境的国际合作是必要的,只有各国携手并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这也符合当前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志愿服务是一个良好的跨文化传播载体,志愿服务领域的国际合作主要是传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讲述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高质量履行生态环境责任的故事和中国经验,促进不同国家交流合作,获取国际道义支持。
《意见》提高了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制度化水平
一是队伍建设有力。《意见》从动员整合志愿服务队伍、发展培育志愿服务组织两个层面提出了加强志愿服务队伍建设的重点工作安排,体现了专业性与参与性的统一。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专业性决定了要有一批专业人士能够参与进来;参与性决定了要孵化一批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组织,这其中既包括枢纽型组织,也包括广大专业性组织,更包括一些能力建设层面的支持性组织。根据《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0)》,志愿者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热衷程度排在帮老助残、扶贫济困、社区服务之后。我们还需要投入更大的力量,动员更多志愿者热情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当然,也要关注大量存量环保志愿服务组织的能力建设,将组织化动员与社会化动员相结合,为广大志愿者提供更加广阔的参与机会、更加良好的参与体验。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领域,要关注党政机关的引领作用和企业的骨干作用,将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与党员志愿服务结合起来,与企业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增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效果。
二是管理机制科学。《意见》从建立志愿服务协同工作机制、培育志愿服务项目、提供志愿服务平台、规范志愿服务工作、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建立志愿服务评价激励机制、加强典型示范引领、推广繁荣生态环境志愿文化等8个方面,部署了完善志愿服务管理的重点任务,内容比较完备。要认识到对志愿者科学激励的重要性,《志愿服务条例》《慈善法》中均对志愿服务的激励与保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将生态环境志愿者的激励纳入相应制度、标准和评价体系;各级志愿服务组织和使用部门都要重视对志愿者公益性、自愿性的保护,防止挫伤其积极性。
三是保障措施到位。《意见》由生态环境部会同中央文明办印发,既保证了专业部门牵头专业领域,又保证了与现有志愿服务制度体系有机融合。《意见》要求各地生态环境部门和文明办要结合实际,积极推动各级党委和政府把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作为重要任务,纳入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布局;要在资金投入、能力建设、宣传推广等方面加强保障,将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推向深入。这有效保障了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常态化发展。各级有关部门要深刻认识到“志愿者无报酬但志愿服务工作有成本”,务必多元投入,保障对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的持续推动。
生态环境保护和志愿服务都是现代社会中高尚的生活方式。《意见》将两者结合起来,势必能够团结社会上最广泛的力量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让参与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成为社会时尚,用志愿者的力量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打造高质量可持续幸福生活作出新贡献。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