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世界的物质性.docx
15.6K
·
百度网盘
第三章:世界的物质性
(1)物质概念及其意义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及其哲学意义
(1)物质概念及其意义
1.物质(名词解释)
2.物质概念
1)根本属性(客观实在性)
概括了自然界物质、社会领域内物质的根本属性
为唯物主义贯彻到人类历史领域奠定了基础。
2)物质是可感觉的存在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事物
从可感觉性规定物质概念,为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不可知论奠定了本体论的基础。
3)必须在实践中去理解和确证
实践活动中物质对象对于人的活动的制约,才使人认识到物质对象独立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从实践观点出发说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为克服旧唯物主义奠定基础。
3.意义
1)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2)唯物论与辩证法统一
在物质受动性与能动性统一基础上,思维和存在、精神与物质对立统一或相互作用被引入唯物主义体系中,实现唯物论与辩证法统一
4.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的观点出发对于物质概念的规定,坚持了唯物主义哲学路线,继承以往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将其提高到全新水平。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1.社会存在(名词解释)后补
2.社会意识(名词解释)后补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
4.社会意识来源于社会存在
一切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5.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社会意识首先要服务于物质生活,社会物质生活的变化,必然要求社会意识变化,必然与新的社会意识相适应,社会意识变化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社会存在之中。
6.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不完全同步
社会意识往往滞后于社会存在
7.总结
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基本立场,发挥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及其哲学意义
1.物质统一性(名词解释)
2.物质与意识的物质统一性
1)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和物质的表现
世界上不存在不是运动着的物质或不是有运动的物质产生的东西。一切有区别的事物、现象、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都是物质的无止境的运动、发展的环节和表现。
意识作为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和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也是物质世界的属性和构成环节。
2)物质运动服从客观规律
世界一切事物、现象、过程都服从一定客观物质规律。
低级到高级 简单到复杂
尽管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也不是超然存在。
3)人的活动集中体现了物质世界多样性的进化系列和运动规律
人是物质世界进化系列最高形态
人的活动是物质世界多样性最集中、最全面、最深刻的统一,意识是统一性中的一个环节
3.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1)人类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自然界是人类产生的历史前提、人类社会存在的现实前提和人类物质生产的现实前提
2)生产劳动是一种物质性活动,是人与自然对象之间物质性的相互作用
劳动是有意识的进行,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世界过程
3)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生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生产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和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不为人所支配的客观存在
4哲学意义
1)与唯心论、宗教神学对立
承认物质统一性,必须坚持唯物主义、无神论
2)与二元论对立
承认物质统一性,与二元论、不可知论以及超越唯心唯物的路线是对立的
3)与科学实践观统一
承认在无限多样性世界中,人类社会是最高级、最复杂的物质形态,而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4)对认识世界有指导意义
承认物质统一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从事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前提
5)对实践活动有指导意义
承认物质统一性,人们在实践中摒弃一切无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性的思想观念,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原则
5.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有十分重大的哲学意义
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态。社会存在以自然存在为前提,包含着进入人的活动范围、影响社会生活的那一部分自然存在。这一部分自然存在由于不同于生产方式这样的社会存在,仍然保留着自身的社会属性。这一部分自然存在成为社会存在的组成部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
社会意识: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产生于人们的生活,是人们社会生活的直接产物和必然升华物,具有社会性。从意识的形式看,语言是意识的现实形式,语言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因而意识也必然具有社会性。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