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换个角度再看“身份认同感”

换个角度再看“身份认同感”

换个角度再看“身份认同感”阅读提示个人转载本文至朋友圈和群聊天,无需特别申请版权许可;如果你现在内心浮躁,请关闭这篇文章;精简的文字虽好,但大多无用,且无可操作性,跟没学并无二致;为了可操作性

如果你现在内心浮躁,请关闭这篇文章;

精简的文字虽好,但大多无用,且无可操作性,跟没学并无二致;

为了可操作性,本文牺牲了精简,以“车轱辘话”代替,为的是让文字穿过身体,令其有用且可用;

所以本文需要逐字逐句地阅读,否则难以理解文中的逻辑;

如果你能顺利看完并理解全文,很荣幸!我们是同一类人。

撰文丨大胯

01

马修·阿诺德在《多佛海滩》一书中描绘了这样的场景:

我们犹如置身于黑暗的狂野,陷入混乱的进军和撤退之中。在那里,无知的军队在黑夜中混战。

身份认同感”这个词近年来开始逐渐的被人们提及。

一方面,身份认同感能够给我们带来骄傲和欢愉;另一方面,身份认同感也是我们力量与信心的主要来源。

身份认同感大大有助于加强我们与他人,比如邻居、同一社区的成员或同一国公民,以及同一宗教的教友之间的联系的牢固性。对某一特定身份的关注可以强化我们与他人的联系,促进彼此之间的互助,并且可以帮助我们摆脱狭隘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

所以在社会上,“关爱邻里”、“结成共同体”、“都是一家人”等类似的概念常谈常新。

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另外一类人看来,每一个真理的反面同样也是真理。

02

对我们人类而言,绝大多数的时间,我们都在试图通过寻找认同感来结成共同体。也正因为这样,认同感的背后往往隐藏着这样一个信息:

我们不可避免地从属于某种所谓唯一的身份,这种身份还常常带有“好斗”的属性。

强烈的群体归属感往往具备“排他性”——对其他群体的疏远和背离。也就是说:同一群体内部的团结往往发展成不同群体之间的不和。

比如,随处可见的“追星一族”之间的口水战;不同宗教狂热分子之间的暴力冲突;不同地区人群之间引发的“地图炮”现象……

早在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曾说过:

无知的民众一旦被套上了单一且好斗的身份,熟练的刽子手就会引导他们制造暴力事件。

正如当年历史上由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德国,或是由本·拉登牵头的基地组织……他们给全球带来的杀戮惨绝人寰,被他们“操纵”的人们甚至在死亡的关头也依旧相信自己在做一件“伟大”的事情。

03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因身份冲突而引发的暴力冲突似乎越发频繁——卢旺达和刚果的冲突、苏丹南部的杀戮、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对立……

如果耐心观察,我们会发现:人们对于自己身份认识的混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骚乱与残暴。

尤其是那些宣扬这种或者那种单一身份的观念,必然会有意无意地引发暴力。 实际上,暴力出现的根源往往来自于这样一种执念:

暴力发起者总是有意无意地将某一个固定的身份强加于自己或是别人。

但更可悲的是,许多主观上试图阻止这类暴力的人一不小心也会陷入这样的执念——站在暴力的对立面——最终演变为“以暴制暴”。这也正是我们如今的世界难以根治暴力的原因。

04

这类人或是现象往往被统称为“单一主义”。单一主义的价值观往往最容易导致人与人之间的误解。

从更大的视角来看,我们实际上总是“从属于”各种各样的群体——一个美国公民可以来自中东地区,还可以拥有南非的血统;此外,他也可能是一名天主教徒,拥有小说家的身份,拥护民主党,虽然自己是一名异性恋者,却可以深刻理解同性恋的行为;他爱好话剧,是坚定的环保主义者,篮球迷,小提琴演奏家;而且他并不相信外太空有智慧生物的存在,对霍金说的“千万不要试图联系外星人”深表赞同……

上面提到的每一种身份,都对应着一个群体,他同时属于这些群体,而这些群体都给予他对应的一种身份。从更深的层次来看,没有哪一种单一的身份能够完全代表他……

既然我们不可避免地拥有多重身份,在现实情况下,我们必须衡量不同身份对于我们的相对重要性。

诋毁他人的方式往往分为两类:

对他人进行错误的描述

将他人限定在某个特定的身份当中

对人们进行评价,总是试图扭曲别人身份的多样性是产生暴力的根本原因,这使得多少老朋友变成了新敌人,让心怀不轨的暴徒摇身一变为权势熏天的政治领袖。

05

反过来思考,如果想要将身份认同的益处全盘否定也是不可能的。

正如之前提到的,身份认同固然可能导致暴力和恐怖,但它同样也是人类生活丰富性和友情的源泉。再者,将身份认同简单地视为一种普遍的恶也是毫无意义的。

事实上,在我们不同的归属与身份当中,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决定它们的优先级,哪怕只是无意识地这么做。表面上看起来,我们好像都有选择,但实际上,一个容易被大多数人忽略的事实是:

有选择并不代表没有约束。

简单点来说,比如你去超市买东西,商品琳琅满目,貌似任你选择,但你口袋里钱的总数就是你的限制(约束)。这就导致了你之后买的东西也是在你钱袋子的限制下做出的选择而已。

用这个视角再来看“身份选择”,那些被我们最常用来选择的身份,往往都是我们最常用的、也同样是别人认为我们应该是的身份而已……而这些“最常用的”和“别人认为的”都是我们很难看见的、隐藏着的限制(约束)。

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

你以为你以为的,那只是你以为的。

这些“限制(约束)”就如同一层或是多层的玻璃房间一样,隔离着人们,借着炎炎烈日形成了“温室”,“滋养着”暴力与冲突。

06

由于先入为主的习惯存在,在别人的眼里,我们在维护和切换个人身份方面的自由是极其有限的。

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甚至根本不能充分了解别人是如何看待我们的,因为“我眼中的我”和“别人眼中的我”是两回事。

即使我们自己知道如何看待自己,我们可能也很难劝服别人以同样的方式看待我们。

如果想要在这条路上多推进一点点的话,最重要的就是要清晰地认识到:我们有权利自由选择我们身份的优先顺序。但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早已忘记了自己有这个权利,甚至早已忘记我们有选择。

在如今这个时代,减少暴力的关键大程度上取决于以下三条:

我们务必真正意识到自己身份所具备多重性;

我们务必明确认识到这种多重身份是纷繁复杂的;

我们务必警惕将人们按照某个单一的、鲜明的界限来划分行为。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基于身份的思考中,推理与选择极其重要,甚至不能有丝毫的闪失。

用“多重身份”的逻辑来逐渐替换“单一身份”的逻辑,承认我们身份的多重性以及这些身份所具有的不同含义,我们就能够在不同身份之间进行理性的选择,至少能够比“单一身份”的时候更加理性,减少因冲动引发的不必要的麻烦。

只有承认我们生活中关系的多样性,并且作为这个世界的共同居民而理性地思考,而不是硬生生地把人们塞入一个个狭窄的“盒子”中,也许才有可能真正从源头上减少暴力的发生。

举个最简单例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将自己看作是许多不同群体的成员——我们同时归属于它们——我们的公民身份、居住地、籍贯、性别、阶级、宗教信仰、职业、工作状况、饮食习惯、爱好的运动、音乐品味、对社会事业的投入……使我们归属于各个不同群体;每个人同时属于许多个群体,而其中任何一种归属都赋予我们某种特定的身份;没有一种能够被视为我们唯一的身份、或者单一的成员划分。

写在最后的话

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曾说过:

要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修屋顶。

如今的世界已经进入了长时段的和平期,但表面上的和平并不意味着潜在着的危机与冲突。而消除或减少危机的主要希望在于我们能够用于承认自己身份的多重性。

这种多重性为意味着人们同时具备相互交叉、甚至是看似矛盾的身份。单一身份的幻象远比那种多重、多样的身份更具分裂性。往深一步看,前者只是我们潜意识当中的世界,而后者才是我们实际生活着的世界。

祝吉安!

上一篇: 抑郁症患者如何重建社会身份和自我认同?如何找回归属感?
下一篇: 世界变了,人也变了!你需要寻找一个安放灵魂的地方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