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我们身边每天发生的各类事件,都有可能成为引发情绪变化的压力源。可以说, 压力是伴随我们一生的“常客”。
大学生活,常常被冠以“轻松”、“自由”的标签,看似无忧无虑,事实上却蕴含着巨大的压力。从个体心理发展上看,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发展正处于形成独立、稳定的人格和价值观的关键期,也是我们常说的“心理断乳期”,此时的压力调节系统并不成熟;从客观事件上看,大学生处在面对学业、生活、情感、就业等多方面的叠加变化中,多重压力席卷而来,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作为大学生,我们对“压力”是否有科学的认识?面对各类“压力”,我们是否能顺利地应对? 对于压力问题的理解,是大学期间的“必修课”,也是我们幸福人生的“解码器”。
一、压力知多少?
首先,让我们来测试一下对压力的理解有多深。压力管理研究机构曾提出这样一份测试题,答题结果可以用来判断我们日常生活中对压力的经验与对压力的科学认识有多大的距离。 以下10道题目皆为判断题,请计数自己判断为“对”的题目个数,完成后与正确答案比较。
1. 人一旦有压力的感受,他首先一定会觉得神经紧张。
2. 只要你遭受到压力,你一定会知道的。
3. 长期的运动会减弱你抗拒压力的能力。
4. 有压力总是不好的。
5. 压力会制造不愉快的问题,但不会置你于死地。
6. 打针吃药就可以控制压力。
7. 你离开单位时就会留下工作的压力而不会把它带回家。
8. 压力只是“心事”,与身体无关。
9. 压力是可以完全消除的。
10. 除非你改变生活方式,否则你对压力一点也没办法。
你的答案是什么呢?正确答案是:十句话全部都是错的。 如果你的答案与正确答案有偏差,就说明我们从经验出发,对压力的了解还不够。如果我们不能科学地认识压力,就不能科学的管理压力。
压力是什么?
“压力”在心理学上的概念为—— 面对挑战、威胁,或所拥有的资源与要求有所差距时内在的感受。
当我们发现不能完成或处理好某种生活要求时,但又不能逃避,就会感觉到压力,心理压力经常伴随着紧张、焦虑的情绪。比如我们在面临考试时会格外焦虑,是因为学业的要求我们不能躲避,而自身的资源(比如“知识的掌握程度”、“自身能力水平”、“复习时间”)不足以达到目标要求,这时压力就产生了。
压力会影响健康吗?
当我们感受到压力时,身体会有相应的反应。研究表明,人体80%的主要身体疾病,都与压力有关。所以当我们发觉压力过大时,如果不及时调整,久而久之会影响躯体健康。常见的压力过大的身体信号有: 厌食、暴食、失眠、头痛、尿频、心律不齐、肌肉紧绷、呼吸困难、皮肤过敏、注意力不集中,等等。所以说,压力不仅仅是心事,而是与我们的生理健康息息相关。
压力可以彻底消除吗?
压力研究之父、加拿大病理学家汉斯·塞里说过:“ 我不能,也不应该消灭我的压力,而是要学会去享受压力。”我们在大学生活中,一定会面对各种学习上、人际上、就业上的挑战,学校、家长、社会对我们的期望和要求都可能会带来压力,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而压力不一定都是坏事,我们能做的就是学会与压力和平相处。
压力有其正向的作用,在面对压力、处理压力的过程中,我们可以 增强自我调试技巧,提高抗压能力,跨过压力后还可以满足我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基本需要, 获得成就感。而压力过大则会带来 身心受损、学习效率下降、人际关系退步等负面影响。
那么是否完全没有压力的大学生活就是最好的呢?当然不是,如果缺乏压力,长时间散漫的度过大学时光,我们会感到无聊、疲惫,容易有挫败感,对现状不满,觉得生活很无趣。比如同学们在临近寒暑假的时候会非常开心,期待回家放松的生活,但假期过半后又会怀念学校里的节奏。虽然在学校学习很辛苦、很紧张,但是每天都有新收获、新进步,与在家中的闲散状态相比,校园生活更加充实,更加丰富,更加有意思。因此, 适度压力是最好的活动状态,此时的压力能促进我们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集中精力面对并克服困难,从而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人没压力轻飘飘,井没压力不喷油。”——大庆铁人王进喜
二、压力从何而来?
要管理压力,最重要的是从源头入手,只有明白了什么事情让我们感到压力,才能去科学地应对。其实, 构成压力的主要原因是转变,例如背井离乡念大学令我们思乡、水土不服,等等。更多的可能产生压力的转变事件如下表所示。
1967年,霍姆斯与拉赫用定量研究的方法,探索了43种不同类型的生活事件对个体感受到压力程度的影响。从下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好事和坏事都可能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压力。
而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压力的来源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来自学习:学习负担重,难度大,对选择专业不满意等
2. 来自学校:管理制度不合理,环境氛围不适应等
3. 来自人际:个人情感,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
4. 来自家庭:父母关系,亲子沟通,期望过高等
5. 突发事件:失恋,自然灾害,亲人离世等
6. 个人发展:完美主义,目标不清,就业困难等
以上这些刺激事件都可能给我们带来压力,而 压力是否会给我们造成伤害,最终取决于我们的应对能力。
三、如何应对压力?
面对压力,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入手去应对。一是积极或消极的态度,二是对自己或对他人的关注。两个维度的交叉作用,可以产生八种应对方式,我们将其描绘成 “压力应对彩环图”如下。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我们选择积极的态度指向他人,便可以通过助人为乐来调节自身的压力,比如为周围的同学提供帮助,在社团组织中提供志愿服务,都可以达到悦人悦己的效果;如果对自己保持积极的态度,比如幽默的化解压力,就可以达到自我开脱的效果。然而如果我们采取消极的态度,则可能伤人伤己,造成悲剧。因此, 面对压力,如果我们想顺利解决,积极的态度是最重要的条件。
压力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多个层面的缓解方式,采取的方式越多越全面,则会使效果更快更明显。以下是一些调节压力的具体方法,让我们从生理、心理、社会等三个层面来进一步了解。
1. 生理层面
呼吸调节法:通过均匀、舒适而有节奏的呼吸,达到舒畅平静的心情,从而缓解紧张的情绪。
肌肉松弛法:通过重复对颈部、肩部、背部等身体部位的缓慢用力和拉伸,达到肌肉组织的松紧交替,从而缓解肌肉紧张。
饮食及运动调节法:保持规律且健康的饮食和运动习惯,可以让身体激素保持在平衡的状态,躯体活动健康充实会让我们的情绪更加稳定,抗压能力增强。
2. 心理层面
调整认知:面对带来压力的事件,我们要努力保持清醒的认识,去除非理性的观念。常见的非理性信念有:绝对化的要求(即主观意愿过于强烈,比如“我必须考到第一名”,“所有同学都应该认可我”)、过分概括化(即因为某一件具体事情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整体价值,比如认为“室友今天没有主动跟我聊天就是对我有意见”)、糟糕至极(即夸大某事发生可能带来的可怕后果,比如“这次考试如果我没通过,以后就找不到好工作了”),等等。排除这些非理性信念,是正确认识、接受并调整压力的关键意识。
提升自信:懂得认可自己,接纳自己,保持乐观且自信的状态去迎接挑战。
时间管理:提前规划好职业生涯、大学学涯,为每周的作息设计一份时间表,让学习活动井然有序,增加自己的掌控感。
留出弹性空间:要知道,我们的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必须”和“必然”,我们要有目标,但不要给自己定太多“死任务”,我们要努力,但也要给自己留有弹性调整空间。
3. 社会层面
建立、维持、运用社会支持系统:我们生活在大学校园、社会环境中,一定是与他人、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许跟同学聊一聊后会发现,别人也会经历同样的困难。我们面临的压力不具有个体针对性,而是现阶段所有学生群体都会面临的挑战。与身边的同龄人交流和分享,压力就会随之化解,有了朋友的理解、支持和陪伴,我们会更容易度过眼前的压力。
同时,我们也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维护我们的支持系统。如果想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得到他人的帮助,我们也要能够成为他人的支持力量。有多少人可以在遇到困难、压力和挫折的时候,寻求我们的帮助,把我们作为他的支持系统,那么在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就会有多少人来伸出援助之手。
最后,让我们回归对压力的认识。 很多时候,一个人的压力感受,并不是来自现实环境的刺激,而是来自自身的想法或思考方式。如果我们能够以理性、弹性的态度去面对一些压力事件,这些压力带来的负面情绪就会大幅度减少。从现在开始,让我们保持规律的作息和饮食,增强对自我的信心,给目标一些弹性、给自己一些时间、给他人一些宽容,建立稳定的亲友团,让压力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一定会收获一段充实而愉悦的大学生活!
作者简介
大连海事大学 于佳蓉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