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有没有这些让你抓狂的事?
你家宝宝有没有做过下面这些让你觉得莫名其妙甚至抓狂的事儿:
每次听到门铃声必须由宝宝来开门。如果谁比他手快,先开了门,瞬间就哭给你看。他会喊着要这个人出去再按一次门铃,出去按门铃以后,他一定要跑过去开门。
进入电梯的时候,必须要按开关,甚至是按楼层,如果谁按了,他就会特别不开心,吵着还要自己再按一下,等到自己按完以后才算作罢。
晚上睡觉前,给宝宝讲故事的时候要求特别多:不能接电话,不能中途走开,不能讲错一个字,否则就要“从头再来”。有时候一个故事要反反复复讲个十几遍,简直叫人崩溃。
宝宝做的这些是不是让你很无语?很头疼?甚至认为孩子在无理取闹?
其实,孩子出现这样的行为,往往是追求秩序感的表现。属于正常的心理需求,但我们大人们很容易忽视和误解。
秩序感对孩子有多重要?
留心观察,你会发现,孩子们从出生后的几个月就开始表现出对秩序的喜好了:习惯把东西放在规定的地方;喜欢按照惯例做事(固定的时间等)。
比如:在爱乐祺午睡的时候,小年龄段的孩子老师帮忙脱下衣服,告诉ta:脱好的衣服放在脚边,鞋子并拢摆在床脚。ta便知道,鞋子和衣服不能乱放,而是有固定位置的。当ta渐渐学会了穿脱衣裤,这时孩子不仅要能将鞋子、衣服放在指定位置上,还逐渐知道先脱(穿)什么,再脱(穿)什么最方便。
秩序带来安全感
秩序的破坏会给儿童带来不安全感。如果宝宝突然固执地要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做事情,不允许先后次序发生变化,对物品摆放的位置有特别的要求,不许改变等。这说明他是进入秩序敏感期了。
秩序的敏感期到来时(0-4岁),我们应给予充足的保护、理解和尊重ta、并且协助ta、尽可能给提供一个有秩序的环境。
在他们看来,世界是以不变的程序和秩序存在的,在这样有序的环境中确定了自己的位置,内心才会觉得足够安全。
外在的有序让内在的思维变得有条不紊
孩子们通过对外部环境的观察、触摸等,将这些感觉到的印象,转化为知觉认识,逐渐建立起内在秩序。
外在环境的有序或者混乱,会直接影响内在思维的条理性。如果孩子的成长环境杂乱不堪,或者大人做事没有头绪,孩子很容易就会成为一个“邋遢大王”或者做事无规律,“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孩子哦。
宝宝秩序敏感期的良好养成为以后奠定基础
孩子维护秩序的行为,并非只会让家长头痛无奈。适当给予正确的引导才是最好的教育,比如:过马路一定得等绿灯亮了才能走,垃圾必须扔垃圾桶里,分类整理东西……
在爱乐祺,一个班里的小朋友需要排成一列,以“小火车”的队形,前后牵引,去卫生间盥洗如厕,就是在培养孩子的秩序感。
秩序感发展良好的孩子长大后能轻松规划自己的生活,过得充实、快乐、有效率,可以给孩子带来平和的满足感,还能培养他们良好的自制力。
如何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秩序感?
保持生活环境整洁有序
蒙氏教育理念中就很注重分门别类整理和保持干净整洁的环境。比如:爱乐祺的老师们会带着孩子看教室的角角落落是否干净,各种物品的摆放是否整齐,离园时该怎样整理(收玩具、椅子归位等),通过每天的日常练习,来养成良好的习惯。
建立有规律的常规程序
幼儿的秩序敏感性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品的要求上,比如:每天在相同的时间吃饭、休息,晚上入睡等保持一致,让一天的生活井井有条。当宝宝知道接下来该干什么,需求何时能得到满足时,会更安心。在有秩序的反复实践中,他们的执行能力和独立性也会得到更好的提升。
爱乐祺会有三餐两点、如厕、午睡等固定的时间点,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秩序感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家长不去随意破坏是关键!
当孩子一再提醒你,让他先出电梯门的时候,你有没有忽视孩子说的话?当你讲错故事情节,孩子一次次要求从头讲的时候,你会不会失去耐心甚至火冒三丈?也许孩子某些追求秩序的行为让人感到无奈,但还是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理解。
大人随意打破孩子的秩序感,不夸张地说,是对他们心灵的伤害。而我们常常不够重视这一点。甚至直接破坏,以自己的意愿来强迫孩子按照我们的习惯去做某些事。这样的经历多了,孩子内在的秩序感就会逐渐被恐惧和束缚取代,丧失安全感。
当孩子出现维护自己想要的秩序时,爸爸妈妈就尽量满足他的小小要求吧,不过把握好是非界线是非常重要的,无理要求可坚决不能退让。当然,家长也不可能提供完全没有变化的生活。如果事情已经发生,给孩子知情权,给孩子透明度,也是帮助他们建立新“秩序”的关键。
最重要的是,当我们对孩子的需求不够了解的时候,就要给予尊重、耐心的陪伴和自由吧!我们坚信孩子是主动的学习者,我们也充分信任每个孩子有能力做明智的选择!所以尊重孩子,适时和正确的引导才是最好的教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