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分析了社会的多面性,我们也分析了人的原则和人的多棱性,可我们留下了一个尾巴,根据人的多棱性与人的原则的结合,每一个人的棱面,都应该有自我面目的总则。而且人的每一棱面的总则与社会每一视角的总则是有相关联系的,这就是我们将要讨论的多棱的人生意义。人的第一棱面自然是以自我为主体看待自身。人之所以为人,他有作为本质属性的人性,也有作为基础属性的生物性,他的特征是宇宙性的主体性,那么人作为人的总则就是人权。所谓人权是人作为主体的权利,是人既作为社会出发点,又作为社会归宿的整体的完全的权利。这种人权,它是整个社会的浓缩,它是社会以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它既包含民族性的基础内容,又包含阶级性的社会内容,所以理解人权背后的主体是理解人权的关键。人权始终是一个整体概念,它不指某一特定的单一人,它的第一主体是整个社会。然后才有可能是部分形态主体或社会群体。既然人权含义是指整个社会,那么人权就是整个社会的基本权利,就是国家的民族自主权和阶级主权。如果整个社会是指经济体,那么人权首先是指生产权(劳动实践权利)和消费权,其次才是交往、分配权、组织管理权;如果整个社会是指实践体,那么人权首先是指生存权和发展权,其次才提竞争协作权或秩序、保障权。除此之外,人权对应的是本社会的人权,不是他社会的人权,人权不能以他社会为本社会作参照系。不同社会不同的发展程度,不同的实践形式,没有人权实践的同等空间。
人的第二棱面是以有机体性来看人,人是有机体他有二种属性,是社会性的功能性和生物性的机能性,同时人作为有机体的特征是整体性。人是有机体,人的所有机能功能都必须从整体上去考虑。那么人作为有机体的总则就是秩序,秩序要求整体的和谐,秩序也带来整体的安全。人生命的安全要求秩序,有机体的发展也要求有秩序。人的第三棱面是以经济体性来看人,人具有经济体的独立性质,他也有二种属性,一种是经济性一种是民众性,同时他还具备作为经济体性的特征,即消耗性。人本身就是一个消费体,正因为消费才产生经济。人的经济性属性和消耗性特征规定了人的总则就是利益,所谓的利益,就是因为经济过程产生的,就是因为人的消费和消耗所要求的。
人的第四棱面是以实践体来看人的,人的生命是通过实践来体现的,人作为实践体的二种属性是社会性和自然性,而实践体的特征是开拓性,通过实践体的属性和特征,人作为实践体的总则是创新,唯有创新才有开拓性,唯有创新才体现实践的生产再生产过程或社会化、形式化过程。人的第五棱面是以国民性来看人的。在阶级社会里,人是首先归属于国家的,人对自我的认同首先是一国的国民。人作为国民性包括民族性和阶级性两种属性,同时具有归属的社会特征,籍贯是人的身份认证。人通过社会属性和社会特征,也具有作为国民性棱面的总则,即主权,主权是指地域空间及其附属物的归属权,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社会物的一面的归属权。所以主权是人的主体、人的本质外化的权利。而人权是人的本质自我规定的权利。主权与人权是相通的、对应的。当国家在全球化中有限主权衰落,社会整体超越国家范畴,那么人权才有可能高于主权。但是要分清,只有社会整体的超越部分或者说国家主权衰落部分,才是人权高于主权部分,不能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帜全面侵害主权。
人的第六棱面是以物性来看人的,物是人的对立面,以物映照人,使人所拥有的社会属性转化为物的现实内容一一展现出来。人的物性棱面也包括二个属性,一个是价值性,一个是物质性。社会物都是处于人的客体地位,它始终是人的价值对象,而物的物质性是社会物自我存在的本质。
通过以上对人的6个侧面的分析,人在社会运动中并不简单的展示自我,我们日常所谓人的多重人格其实质上就是源自于人的多重棱面性。人的6个侧面在社会生活中是随时可以转化的,在社会转化中,人的本质、社会属性是相等同的,它们只不过是代表不同的视角而已。所以,人性、功能性、经济性、阶级性、价值性、社会性都是代表着人社会本质属性一个侧面,而要理解人的本质社会属性,必须要联系人的每一个侧面的自然属性、基础属性,这才是全面和正确的。同理,人的6个侧面,使人具有6个总则,即人权、秩序、利益、创新、主权和价值,它们也是等同的,它们都是在社会生活中最高要求或者是最基本的要求,它们的要求代表着人在社会运动中以何种侧面形式展露出来。
人权与主权的关系是现代社会热议的焦点,是政治角力的阵地,我们在这里提出我们的看法。通俗的看法认为人权是人的基本权利,主权是国家的权利,好像并不对等。但我们通过以上的分析,人权是人的本质以人的视角的总则,主权是人的本质以国民性视角的总则,人权与主权都是对人本质的眷顾,是人本质不同侧面的描述,所以它们是对等的,可以相互转化的。国家的主权是整体概念,人的人权也是一个整体概念。国家主权包括国家范围内人和物的归属权,它偏向于对社会物的归属的申诉,人权是偏向于对人社会性权利的维护,所以一个是以人的视角,一个是从社会物的角度,但人与物本身就是一体的。
人权与主权有同等的含义,也有现实的差异。在社会国际化过程中,国家的有限性是被逐步削弱的,因而主权也因国际化而逐步削弱。但是随社会文明程度的发展,人权却因人自主意识的张扬而得到增强。人权在社会化过程中因社会共性的增强而增强,主权在社会化过程中因国家隔离的削弱而削弱,所以人权问题在当代就凸显了出来。但人权必然的包含有民族性和阶级性,包含有秩序的要求,它与主权是相通的。国际政治中的人权是拿一国的标准或一种价值体系的标准比照另一国的,这显然违背了人权所隐含的民族性和阶级性,也不符合不同区域、国家之间发展程度、文化特征的差异。人权高于主权是社会化发展的自然显露,但国际政治斗争中却往往沦为政治集团的工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