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走进《乡土中国》,看传统文化的人际关系(上)

走进《乡土中国》,看传统文化的人际关系(上)

走进《乡土中国》,看传统文化的人际关系(上)走进《乡土中国》,看传统文化的人际关系(上)

乡土社会的本色_乡土社会的本色是土气怎么理解_乡土社会的本质

老辈儿们的交往模式也许更贴近传统中国社会的人际交往?还记得那些老时光吗?今天,我们从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来看看“圈子”文化。

乡土社会的本色_乡土社会的本质_乡土社会的本色是土气怎么理解

费孝通其人?

费孝通( 1910.11.2-2005.4.24),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28年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38年获得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博士学位,1944年加入民盟,1982年被选为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院士,1988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 。

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该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费孝通先后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同时,开始进行一生学术工作的总结,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觉”的重大命题,并出版有《行行重行行》、《学术自述与反思》、《从实求知录》等著作,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孝通先生提出了“差序格局”来描述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这一概念,以“水波纹”作喻,“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意即中国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是“自我主义”的,以自己为中心,逐渐向外推,越推“波纹”越浅,越推“亲缘”越淡。距离“己”中心越靠近,越容易被接纳、被帮助,形成亲密的关系。

差序格局的底层是家庭。国家国家,“国是大家,家是小国”,在传统中国社会结构中,“家”是社会高度浓缩的一元。中国传统社会所注重的人际关系的起点也正是“家族的思维”。家族和血缘关系是“己”、是“圈内”的这一观念泛化到传统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

乡土社会的本色是土气怎么理解_乡土社会的本色_乡土社会的本质

差序格局的“圈”怎么就固定成风?

从经济层面看,钟契夫提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传统中国社会主要经济形式之时,“家庭”逐渐承担起集生产、生活、消费、驾驭、事业、情感和社会保障为一体的多功能的“社会组织”。为“圈”的形成创造了内部条件。作为宗族出现的“圈”,垄断了成员绝大部分的重要社会稀缺资源,除了“家财祖田”意味着的货币、财产和土地,还包括着地位、名望、机会等精神层面的资源,这大大加固了“圈”的牢固性和个体成员对“圈”的依赖性。

差序格局所描述的人际关系通过儒家人伦的形式刻画在传统中国文化的脊骨中。人际关系从一家之内,层层推及国的范畴,父子、朋友、君臣等传统中国社会的核心关系逐一细化、下沉。

对于儒家文化核心概念“仁”,孟子在《告子下》提出“亲亲,仁也”。“亲亲”蕴含着推己及人的过程,《梁惠王上》大同概念中的“不独亲其亲”也是生发于“人人敬其亲,长其长。”这二者者是强调不同圈层的同类关系是亲疏有别的。《滕文公上》中说“孝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揭示不同类人际关系,也是区别对待的。

这些“不同”的背后实则暗藏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的逻辑,这个逻辑我们可以看到是差序的,即“内外有别”、“亲疏有别”。不同于墨家“兼爱”思想,儒家崇尚的“爱有差等”和“差序”思想一脉相承。在此基础上,加之儒家文化对传统中国文化的基础性“定调”作用,我们不难推理出“差序格局”实在是牢牢扎根在传统中国社会的人际交往和社会组织过程中。

中国传统人际关系是个“圈”

“圈”的概念逐渐成为传统人际交往的“准则”。这样差序的人际交往范式具有封闭性和惰性。

乡土社会的本色是土气怎么理解_乡土社会的本色_乡土社会的本质

上一篇: 夏季行动 平安守护 | 头营派出所:多举措强化社会治安防控
下一篇: 【夏季行动】会宁公安:多措并举,纵深推进夏季治安打击整治行动取得实效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