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认同指的是,社会群体因性别、人种、民族、宗教、性取向、行为模式、价值主张等因素,围绕着集体的共同利益和目标而展开的一系列政治活动。身份认同政治这一理念肇始于20世纪后期的西方发达国家,其兴起给西方国家带来了社会分裂和政治失序,其实质上是当前资本主义制度困境和总体性危机的一种表现。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以及互联网的大范围普及,西方的身份认同政治理念传播至国内,并在动物保护、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女权主义、性少数群体(LGBT)等多个领域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社会思潮。这些社会思潮受到社会中部分群体的认可和追捧,特别是在新青年群体(00后)和新阶层群体中认可比例较高。这些群体中一些较为激进的人员,一方面采取各种形式(线上线下、公开或隐蔽)开展思潮宣传宣讲,另一方面积极投身于身份认同政治的实践活动(如主题聚会、公开日活动、网络集体行动等)。不可否认,这些身份认同政治理念与活动在某些程度上有助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水平,提升社会包容程度,促进社会群体和谐,但这种思潮极易为外界势力所利用,借助形式上的迷惑性和诱导性,充分发挥其具有集体动员性的本质特点,将其作为制造舆论撕裂、引发社会群体对立、破坏安全稳定大局的“楔子”。
近年来,社会各界已认识到身份认同政治的特点和危害性,已经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限制和限定身份认同政治的活动范围,抑制和防范身份认同的负面影响,收到了较为良好的效果。从现实情况来看,国内的身份认同政治思潮只能在短时期、小范围和特定领域造成轻微的动荡,还难以形成大规模集体行动。
需要注意到,今后一段时期内国内的身份认同政治思潮,在国内主流意识形态优势地位和外部管控压力加大的环境下,将会产生一定的演变,呈现出新的特征。因此,需要未雨绸缪、提前研判,以便及时出台应对措施。
一是这些身份认同思潮将越发自我封闭。通过话语体系升级与再构建筛选和保留核心人员、排斥动摇分子,有意识地远离主流意识形态,强化内部的自我认同。这种强化的认同感对于新青年和新阶层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二是身份认同群体活动逐步地下化、隐蔽化、秘密化。面对外部环境,他们将舍弃开展公开宣传和活动的方式,以躲避相关的监管和治理。他们将会充分利用最为隐蔽(基于强关系的人际传播)的方式开展理念宣传宣讲,也会利用新型网络工具(如加密社交软件)召集人员开展活动。
三是不同身份认同领域群体联系更加紧密。在强化内部自我认同的同时,不同领域群体(如动物保护、女权主义)的联系将更加紧密,以期取得“抱团取暖”的效果。他们将自己视为“少数派”,面对主流意识形态和外部压力,试图建立“统一战线”。从美国的情况来看,LGBT、慈善活动、动物保护、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女权主义等群体具有广泛的联系,他们往往一唱一和或者共同发声,不断扩大他们在美国政治话语体系中的势力版图。
四是简单粗暴的打压反而适得其反。从他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单纯的外部打压只能激发身份认同群体中核心人员,使其迸发更强烈的权力激情、创造意志和政治参与度。一昧的外部打压反而会锻造强烈而出众的政治场域的生存能力与扩张手段,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我们应深刻认识身份认同政治的本质,充分把握其发展演变规律和表现特征,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策略,划清身份认同的活动场域,发挥其一定的正面社会作用。
一是善于引导。认真听取不同身份认同政治领域(如女权、动物保护)群体的诉求,积极及时回复和解决这些群体关心的热点问题和正当利益诉求,充分发挥群体的正面社会作用;对于偏离主流意识形态和危害社会安全稳定的政治诉求和政治活动要快速反应,依法理法条给予回应和处理,不能瞻前顾后、首尾两端。
二要加强阵地。进一步加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掌握网络政治认同话语权和主动权。要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前提和基础,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方向构建政治认同,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共同理想为动力推进政治认同,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神支撑构筑政治认同。
三是完善治理。身份认同造成的了社会分裂和政治失序,在汲取其教训的同时,更应当立足我国国情,坚定不移地基于自身的理论、道路、制度、文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结构和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使得不同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能够较好地融合共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