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中国也像日本一样,步入下流社会了吗?

中国也像日本一样,步入下流社会了吗?

中国也像日本一样,步入下流社会了吗?中国也像日本一样,步入下流社会了吗?

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_年轻人步入社会_进入年轻社会人员的条件

三浦展,日本著名的社会观察家和消费现象学者,

他的著作《下流社会》在2005年一面世,

就被增印了14次,累积销量100万册,

成为当时日本最畅销的书!

自创词“下流社会”也成了风靡一时的概念,

残酷又诙谐地揭露了日本社会近20年来,

正在从中流社会向下流社会的转变。

今年,他出版了新作《极简主义者的崛起》,

用一个个具体的社会现象,进一步展现人们

对生活、工作、消费的欲望的全盘低下。

有人称他为“日本趋势预测大师”,

他大胆地预测中国与日本有着20年的差距,

当今的中国与八九十年代的日本非常相似,

而现在的日本就有可能是未来的中国。

进入年轻社会人员的条件_年轻人步入社会_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

一条记者采访三浦展

一条赴东京独家专访三浦展,

也从网络、及身边的85后、95后人群中,

采访收集了中国年轻人新兴的生活态度:

中国也像日本一样,进入“下流社会”了吗?

中国年轻人也开始低欲望生活了吗?

撰文 | 谭伊白 采访 | 蔡梦月

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_进入年轻社会人员的条件_年轻人步入社会

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_进入年轻社会人员的条件_年轻人步入社会

Q:一条 A:三浦展

Q:为什么提出“下流社会”的概念?下流到底指什么?

A:《下流社会》是我心中的代表作,这本书是我长达了10年的一个思考,终于出现了能总结思考的好词。

此“下流”非彼下流。“下流阶层”基本相当于“中流阶层中的下层”,其实指的是对全盘人生热情低下的年轻一代。

他们并不贫困,但收入偏低,且在生活能力、工作热情、消费欲望等各方面都缺少了激情,即欲望低下者为“下流”。

进入年轻社会人员的条件_年轻人步入社会_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

三浦展翻阅《acros》杂志

Q:您是如何开始“预测社会趋势”这个工作的?

A:我最早是在日本的百货公司Parco工作。主要客群是针对时髦的年轻女孩,做一本有关年轻人的市场分析杂志《acros》。每个月一本,主要就是分析年轻人的消费观、穿衣打扮、会有街拍、街头采访、问卷调查等等一系列工作。

Parco的客群中8成是20岁前后的年轻女孩,随着年轻女孩价值观的改变,商场里卖的货品、选择的品牌也会相应地改变。所以相对说做一本杂志,更确切地说是做人群研究,都市论。

之后的东京会怎样变化,人们的消费观念、都市的发展,这也成为我后来的人生主轴。

这份工作做了八年之后,我又去了三菱综合研究所工作了九年,后来就开始独立门户,市场调查、预测未来等,自己做调研,自己写书。

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_年轻人步入社会_进入年轻社会人员的条件

Q:您有哪些独特的预测方法?

A:我预测未来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观察。看街上人的模样,是否开心,餐厅是否生意好,看看街上是否散发着活力,靠嗅觉,是种本能的动物性吧。

观察对象就是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孩,人的穿衣风格、讲话方式。我认为年轻女孩的变化改变整个社会。

Q:日本进入下流社会的时间节点,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如何?

A:1998年,我在街头看到的年轻人都已经厌倦中产了。日本在泡沫经济时代(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个人年收入600万到1000万日元(约35-60万人民币)才算是中产阶级,而2004年个人年收入低于600万日元(约35万人民币)的已占78%,更有37.2%的临时雇员月薪不到10万日元(约6000人民币)。

进入年轻社会人员的条件_年轻人步入社会_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

东京街头的流浪汉,2017年

1998年,我从三菱辞职,想去原宿街头看看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我发现,这十年间时代有了很大的变化,经济衰退、泡沫经济崩塌、股票证券、银行公司都在倒闭,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成长的年轻人的样子,已经和以前不同了,他们都喜欢穿得松松垮垮、坐在地上吃饭,礼仪越来越差。

Q:为什么会出现“中层往下流”的现象,年轻人的心理变化过程什么样?

A:我自己这一代人小的时候过着苦日子,会想着以后长大了要打扮好看,要开豪车,要过好日子。大家打扮得体规矩、整整洁洁。而新一代年轻人,他们成长于日本泡沫经济最鼎盛时期,打小生活就很富裕了,新车、新房,可以说他们都来自中产家庭。正因为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反而不觉得中产稀奇。

贫穷的人努力向中产靠拢,最终达到中产,但基本大家到了中产就满足了,再想要上去“上流”的人很少,大部分觉得保持现状就行。甚至大家的价值观变成说,中产以下也行,往下走点说不定看着帅气。

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_进入年轻社会人员的条件_年轻人步入社会

一条拍摄嘉宾,做刺绣艺术的日本主妇

而且现在的年轻一代,就职难,好不容易有了工作,加班又成为家常便饭,苦不堪言。为了维系自己的中产身份,不得不学习、不得不参加高等考试,多麻烦的事情。即便从中产跌落也罢,只要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弹吉他、做手工艺、开个小店,不也是一种文化嘛。

Q:从中流到下流,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有哪些新的特点?

A:努力学习进入好的大学,然后找一份好的工作、过正常白领的生活,保持这种想法的人越来越少。时代也给了这批人,新的可能性。所以年轻人更想要按自己的想法活着,享受自己的人生。

年轻人步入社会_进入年轻社会人员的条件_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

进入年轻社会人员的条件_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_年轻人步入社会

三浦展《极简主义者的崛起》

在《下流社会》一书之后,三浦展的新作《极简主义者的崛起》,将所有下流社会具体现象进行整合:

低收入人群占比上升;

不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消费够用就好;

不组建家庭也没有子女,30岁后仍与父母同住;

强调按照自己的方式快乐生活,开心最重要;

……

在中国,年轻人不乏有同样的情况。中国的85后、95后一代,很多人从小就有了“中产”水平的生活条件,成长环境衣食无忧。他们不想再随大流努力找高薪工作、过白领生活,而更想有自己的想法,追求新的可能。

工作选择的转变:

输给别人怕什么,自己开心更重要

在中国,这样态度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比如,一条的前实习生小朱,就是一位低欲望却有着自己想法的青年,毕业不着急工作,而是想先搞清楚自己喜欢什么。

进入年轻社会人员的条件_年轻人步入社会_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

小朱的日常生活

@小朱 待业青年 95后

我是1995年生的,还没有开始工作。现在在杭州生活,每天做饭,遛狗,学习,玩滑板。房租是父母给交的,自己平时赚点小钱,刚够零花。

我觉得找工作不着急,因为一旦开始工作,就很难停下来思考。如果可以重新选择,我更想学习一门手艺,因为我觉得这个世界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流行的转瞬即逝的内容思想,而一些深刻的永恒的东西往往被埋没,如果我是个手艺人,我就可以做我最喜欢的事:动手,不说话和思考。

大学以前,在高中,我可以算得上一个学霸,我被洗脑洗得特别彻底,成绩是天,高考决定命运。当上了大学没人管之后,我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到了大学我成了个名副其实的学渣,我骨子里就不是力争上游的。

我觉得人不用这么着急,人生就更不用着急了,从大方向上来看,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进坟墓,着急拥有了一切,最后不就坐着等死么。

我觉得我是个低欲望青年,比如朋友,我好友稀少,联系甚寡,不会撩骚,擅长以最快方式解决问题,不扯犊子。但低欲望青年并不是什么都不想要,欲望就是想要从一个东西里获得什么,而做一件事,你真正把自己投入进去,做到物我合一,把它做到极致,也可以是低欲望的。

婚恋观的改变:

晚婚、少子、过30岁依旧跟爸妈同住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结婚?三浦展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女性的变化:“以前的女性不去上大学也可以,高中毕业马上就结婚,在家带孩子做料理。但现在的女性念哈佛、念名校,再自然不过。在工作上,优秀的女性甚至会淘汰男性。”这样,女性就不用因为经济原因、生活所迫而去结婚。

进入年轻社会人员的条件_年轻人步入社会_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

在中国,如果你生活在一线城市,这样的现象相信大家身边到处都是:晚婚、晚育、丁克夫妻……超过30岁了,依然和父母住在一起。

@小五 剪辑师 85后

我明年马上32了,研究生毕业后,就一直和父母同住。现在每天上班,周末和朋友聚会,收入足够日常支出,生活平和。

恋爱运不算好也不算坏,和上学时的男友分手后,工作的5年里也交往过2个男生,感情上不咸不淡。我跟男方收入水平差不多,甚至还有一个收入比我还低些。第二个男友比我大2岁,当时对方家里催促:要不结婚,要不分手。

我当时是这样权衡的:一是我没有那么爱他;二我现在一个人生活挺好的,如果结婚就要面对陌生的一整个对方的家庭,还会被催生,而我打算自己带小孩,我在物质基础、时间、精神上都还没有准备好一个孩子的到来。那为什么要打破现在的生活和内心安宁?

消费单元变小:

“一人食”

如上面所说,大家结婚变晚了,未婚单身的独居人数数量攀升,加上生小孩的意愿降低,家庭规模就变小了,消费单元自然也就小了。

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_进入年轻社会人员的条件_年轻人步入社会

便利店是“一人经济”的最佳体现

日本“一人经济”发展非常迅速,一人料理,一人卡拉 OK ,一人烧烤……而其实这些针对一个人消费的场景,在中国也逐渐增多。类似的我们最熟悉的:外卖——快速、方便、满足个人化需求,连火锅都可以有一人份的外卖。

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_年轻人步入社会_进入年轻社会人员的条件

@瑞瑞 销售 90后

从我22岁开始找到工作之后,就几乎天天外卖过日子了。没时间啊,我最常做的就是在离家车程还剩半小时的公交车上打开外卖APP,我到家,饭也到家了。如果不准时下班就更不用说了,办公室里还能吃什么?

而且主要现在连很多高级餐厅也都能送外卖,在食物类型、品质的丰富度上,我觉得完全ok。现在我甚至逢年过节回到家,也懒得出去吃饭,怂恿爸妈一起叫外卖。

消费习惯的转变:

取消信用卡

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_年轻人步入社会_进入年轻社会人员的条件

选择低欲望生活的第一步行动,很多人是去取消信用卡。

@小K 商务人士 80后

因为做生意,这些年办的各类银行卡和信用卡有40多张;我注销了11张信用卡,只留一张ETC专用的。储蓄卡从30多张精简到现在的5张,1张用来付水电煤气,1张是医疗卡,还有3张是真正的储蓄卡和业务往来打款卡,感觉减少了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Melody 生物工程行业 94年

毕业后工作2年,一直都没有办信用卡,且决定以后也不办。因为听过太多无力偿还信用卡数的社会新闻,包括身边的朋友也有,以及最重要的:自己可能会被消费主义侵蚀……

自己平常消费也不多,都是零星的吃饭、交通、话费、水电费,都用的是以往积蓄。每个月收支平衡,不需要信用卡来额外消费。

日常生活用品的极简:

断舍离、旧物改造

还有很多年轻人,从控制自己的日常生活用品开始,过上极简生活。

进入年轻社会人员的条件_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_年轻人步入社会

年轻人步入社会_进入年轻社会人员的条件_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

JING的家

@JING 隐居少女 85后

我在3年前辞职搬到深圳的梧桐山里过起了半隐居的生活,租了个120平米的农民房。

现在家里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我捡回来重新改造的。衣架是用捡来的树枝做的,挂衣服的金属架是被丢弃的门把手,置物架是旧床板做的,卧室的榻榻米我最喜欢,是4块垫仓板和18条牛仔裤改造而成。

@星期一 化学老师 93年

可能是消费观念的习惯,大学开始会买逛二手店,很好的衬衫也就20块+;衣服也是遇到合适会买一模一样的好几套,鞋子也是,比如一双“白饭鱼”(白布鞋),一次性买了6双,15块一双,一样的款式穿了很多年,坏了就扔。

还有家里的生活用品也是一年以上不用的就扔掉,超市狂打折也不囤货,坚决不徒增多余的东西,有刚需再买。有时候想起每个人死的时候也是身无长物,觉得自己也不应该拥有那么多物欲。

穿衣打扮的简单化:

二手衣、古着、每天穿同款

如今的日本年轻人,都不穿绣着品牌的衣服了,这20年来开始流行穿旧衣服。而在中国,在奢侈品牌向年轻人渗入扩张的时候,其实也逐渐冒出另一个年轻人群体,他们不爱把招摇的大牌LOGO穿在身上,而喜欢穿旧衣、二手衣,淘古着。比如一条的同事咕咕。

@咕咕 编辑 85后

我的衣柜里90%都是古着。大学一开始单纯是因为喜欢旧物,收集我妈的旧毛衣、大衣、结婚的床单、行李箱、电视等,然后就喜欢上80年代穿着,开始找上海的旧货市场。古着有它的年代感和独特性,有时候会从买回家的古着大衣口袋里掏出来一九八几年的日本超市购物小票,90年代的干洗店贴标之类的。不随波逐流,我不需要穿得有多好,但我想穿得够特别。同时,我觉得古着也是时间和资源的共享。

还有一批每天穿同款衣服的群体,把想每天穿什么衣服的时间,花在其他更关心的事上。

@Lola,摄影师 90后

我在北京一个人住,家里的东西少得可怜:餐具只有一副,鞋子5双,衣服不超过15件。

我认为人在做选择上浪费了太多的时间,所以我几乎每天穿同样的衣服,吃同样的食物,不求多,但求满足。乔布斯也是天天一样的黑色高领毛衣和牛仔裤,他说希望把时间放在做正确的决定上,我觉得这样的生活方式值得一试。

日本还流行起了家里的衣服“往上传”。在以前,童年的衣服一般都是往下传着穿的,比如哥哥的衣服留给弟弟穿。而如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穿起孩子不能穿的衣服了。父子(母女)之间的价值观和时尚感的差距开始变小,而且中性的时装多了起来,甚至一家老小都有可能穿上同一件衣服而不违和。

共享观念的流行:

共享办公室、共享墓地

现在在中国也十分流行空间的共享现象,共享单车、共享办公室……

@yiwa 小店店主 85后

我学设计的,工作几年后有了一些积蓄,回了杭州决定开个小店,做咖啡。但独立店面房租贵,我便和其他2个店主共同租用了一栋小楼。这样的组合其实挺时髦的,现在一楼是书店;二楼是我的咖啡馆,平时还有一些小的器物展;三楼是一个服装设计师的半开放式工作室,女生也是刚毕业,打算自己创立品牌,既是工作室,也是她的showroom。这样既节约成本,客人们来了也觉得体验很好。”

而在日本,共享空间、共享房已经屡见不鲜,三浦展说,“日本甚至出现了共享墓。其实指的是有些人选择和陌生人或是朋友葬在一起。因为日本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结婚了,更喜欢一个人过,而离婚率也比以前有所增加,自然出现了还是觉得寂寞、愿意与他人合葬的人。”

地方化:

回到家乡,小地方也活得惬意

在三浦展的观察中,低欲望形成群体后,还会出现一个社会特征:“地方化”。三浦展年轻时候,日本有很多的人都是从地方去到东京打拼的。但近20年,大家变得不愿意去东京了,留在家乡也挺好。

近些年在中国也一样,年轻人不再视去一线城市奋斗为唯一出路,大家觉得在家乡的四五线小城、甚至在乡村,日子过得也不错。

年轻人步入社会_进入年轻社会人员的条件_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

进入年轻社会人员的条件_年轻人步入社会_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

陈茹萍和先生的家

@陈茹萍 职人 90后

我大学在北京念的中央美院,毕业后,我认识了我的先生黑土,他之前是程序员,我们认识3个月就闪婚了。

2016年,我们决定离开北京,回到黑土的老家,福建诏安的一个小村庄,在一片树林里亲手建起了自己的家。300平米的房子,建造只花了6万块,空气水质都比城市好。我还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在家附近就能采摘花花草草作为创作素材。

现在阳光一出来,我们就会感叹,我们过了多少人都想过的生活。

年轻人步入社会_进入年轻社会人员的条件_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

年轻人步入社会_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_进入年轻社会人员的条件

下流社会,低欲望的时代,我们该如何自处,如何选择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在一条的专访中,三浦展的一些观点,与大家共享。

1. 那些说着我要自由生活的人,他们其实更应该在规则的束缚里生存。越是强调自由,反而越得不到。好比说你是公务员,那你是不可能获得自由的……

2. 真正的有能力者,真正的适合自由发展的人,他们自然会逐渐出现。你没有才能却整天喊着要自由地生活,那是非常愚蠢的事情。还不如好好学习,好好学数学、学英语,好好地做一个一本正经的成年人。

3. 和中国相比,日本看上去悠闲安定,其实不然。中国变化比日本激烈,日本已经停滞不前了。

4. 社会总是由20%的人在拉扯着进步的,总还是有人想着要努力。

5. 我希望成功人士能有更多不同的生活选择。如果成功人士的追求都是住在六本木的高层公寓里、开着宝马,那我觉得还挺土的。

6. 我之前大部分的预测,现在都实现了,还挺高兴。但现在这个社会已经很难观察到什么,因为大家都沉浸在手机的世界。

7. 以后可能人工智能就可以满足一切了,和AI结婚,和机器人交往……平常你在家里做点事情,总是会惹妻子生气,如果和机器人结婚,它还能读懂你的表情,根据你的表情作出反应。

8. 总的来说,大家都更关心自己了,更在乎个人感受,时代是在这样变化的。

上一篇: 华为的贡献不止于在数据上,更体现在其文化、创新和社会责任方面
下一篇: 初入社会的年轻人,该如何在职场和生活中弯道超车?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