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主义养懒汉本身就是在制造一种对福利社会的偏见。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福利目的都是让人更好的躺平。“积极的福利政策”完全可以把懒汉变成优质劳动力。比方免费的职业培训、心理疏导等等,福利完全可以作为某种“人力资源”的工具…现在很多欧洲国家在上世纪末旧的“福利社会”逐渐陷入危机之后都寻求新自由主义的改革,不是说把福利取消,而是进行调整以激发生产动力。
很多人一提到福利就是养懒汉,而忽视了福利建设是几乎所有国家走向发达的必经之路。福利社会不光是为了增进社会平等缓和矛盾,它还有体现人权、普世价值的一面。福利主义背后的逻辑不仅是保护弱势群体,还有给真正的天才成长的宽松环境,而不是让他们为了柴米油盐而烦恼。而很多天才,并不是社会竞争里的强者,他们可能是某些怪异的、懒惰的、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但是在某一领域有天分。他们对社会的潜在的贡献可能不能被市场所承认,但是可以创造未来的价值养活更多的“懒汉”。
我们的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滞后的现实表现就是缺乏统筹性、规范性与普惠性, 从而也就不具有公平性与发展性, 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制度残缺。
在有限的社会福利投入中, 又存在着结构畸形的现象, 它主要集中在高端退休人群与政府举办的福利机构, 福利机构面向的对象基本上限于鳏寡孤独, 仍然属于传统的救济对象, 从而实质上只是社会救助制度的扩展而已, 这使得国家社会福利投入实际上处于一种并不面向社会也无法调动社会资源与市场资源的内部运转或封闭运行状态。在政府忽略对社会福利事业投入的同时, 计划经济时代由企事业单位承担的职工福利也不再惠及家属, 幼儿保育事业在许多地区成为社会服务的空白, 儿童服务、老年服务、残疾人服务均处于供应短缺状态, 等等。这都是制度残缺造成的直接后果, 它反过来又影响着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
——《中国社会福利的现状与发展取向》
我小时候有个远方亲戚,每年过年都给我包一个很大的红包(1k左右,当时很大了),后来才知道他是“离休干部”,不仅享受免费的医疗、疗养,每年的养老金比我爸辛辛苦苦工作一年还多…而事业单位、公务员家庭也比一般的家庭享受更好的医疗保障。
我当时就感觉很不公平,为什么社会福利不是资助穷人,不是帮助底层老人,而是更多的配置给这些衣食无忧的人呢?福利的目的何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