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泛写作 | 艺术化的本质是什么? 以“变态”的视角刻画和呈现人类生活的要素

泛写作 | 艺术化的本质是什么? 以“变态”的视角刻画和呈现人类生活的要素

泛写作 | 艺术化的本质是什么? 以“变态”的视角刻画和呈现人类生活的要素莫言说:一个作家必须要足够大胆 毕加索说:艺术是让我们认识真理的谎言。这意味着艺术家要有足够强大的心理素质,才能识别出并刻画出人类生活中的种种“变态”,才能形成文艺作品。

-1-人类需要艺术

人类需要艺术作品、文艺作品,也喜欢它们。

各种艺术作品贯穿在人类生活的每个方面,

它们无处不在,也是无声无息的,

这就导致我们好像理解了艺术和艺术化,实际却很少思考艺术化的本质。

人类喜欢艺术和艺术作品,

从直观的感受上说,是因为通过艺术作品,我们能被深深地吸引和震撼。

这种震撼和吸引,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和日常感受所缺失的,

艺术和艺术作品将日常未注意到、注意度不够的生活中的某种东西,

强烈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所以我们会感受到强烈的冲击,

这种“冲击感”或许就是“艺术感”的主要表征。

能接触到的具有“艺术感”的作品,比如文学、音乐、电影、绘画等等,

粗浅想想,好像都具备这个特征。

这些作品往往是能引起个人深深的情绪化或者理性化的冲击和刺激,

都让个人体会到“发现感”和“新鲜感”。

-2-艺术化和艺术感何来

如果问自己:

什么是艺术化?

艺术化从何而来?

什么导致了一个作品是充满艺术感的?

如何成为一个具备艺术感的人?

如何创作出艺术感的作品?

等等。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和思考,还是有挑战的,

并不容易把这些问题回答清楚。

一个可能的答案是:

所谓“艺术化”和“艺术感”,

来自对人类生活要素的高聚集性的刻画,

且这种刻画是以“变态”视角进行,

这种“变态”的视角来自对要素的选择、对要素表达的强化。

之所以用“变态”这个词,

一是强调变化,即用艺术手段和媒介对生活要素进行提炼与变化;

二是聚焦形态,即用艺术方式和激情对生活要素进行压强与放大。

简言之,

艺术作品呈现了人类生活中的某种和某些要素,

且以艺术的形式本身(“变态化”)进行了呈现。

所以,毕加索说:

艺术是让我们认识真理的谎言。

真理,生活中各真实、合理的要素;

谎言,用非生活形态的方式呈现,

以“谎言”式的“变态”手段构建艺术作品。

-3- 艺术作品聚焦“变态”的生活要素

艺术作品,首要是聚焦人类生活中的“要素”。

这里的要素,包括所有的人类生活要素,如:

精神和肉体的、个人和社会的、人类和自然的。

诸如:

生存、进化;

真善美,丑恶;

情感、情绪、认知、智慧;

隐私、丑陋、恐怖;

关系、信任、背叛、孤独、自我反省。

每一个要素都足以产生无数的艺术杰作。

这些生活要素,有些本身就是“变态”的,

如果不被艺术作品呈现是很少被关注的,

比如荒凉、荒谬、荒唐、野蛮、不公平等等。

有些生活要素,尽管本身看起来是正常的、也被日常注意的,

但其真正的定义和涵义却是模糊的,

一旦放到作品中审视,就会呈现割裂感,

比如爱、喜欢、亲密、关系,

甚至包括法律、规则、道德,等等。

对生活要素本身的聚焦和提炼,

往往是一个艺术作品的灵魂所在。

我们有时候喜欢一类作品,往往是它们聚焦的要素让我们震撼。

-4- 艺术作品“变态”的呈现生活要素

除了生活要素本身特质的“变态”性,

更多的艺术作品是基于自身的表现手段和形态、运用自身的艺术化夸张,

对生活要素就行“变形”、“变形态”式处理。

艺术作品通过浓缩、聚焦,

将稀缺的生活要素呈现出来,

从而给心理冲击和刺激。

聚焦生活的要素,对要素进行放大、变形、细化,

充分利用艺术手段及技术设施尽一切力量暴露要素本身,

这也许就是导致人们产生“艺术来自生活并高于生活”的艺术感觉。

如,

《水浒》的打家劫舍、群氓聚义;

《三国》的智谋纷争、兴亡更迭;

《西游》的神魔鬼怪、修行之途;

仿佛来自生活,

又是存在另一个空间,遥不可触,

综言之,

艺术作品都是既呈现了人们日常中处处有之事物,

又对生活要素给予了重组、压缩、提纯、放大,等等。

所以,我们或许可以说:

艺术本质是变形和变态的,

生活中的要素要“被变态”,才能被人感知,人们在艺术品上才会感到冲击;

即便是善良、壮美这种要素,

也只有被放大到平凡生活中所未见,

形成“变态”般的聚焦和展示,

上一篇: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政治知识: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变
下一篇: 当前社会主要矛盾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