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2. 决定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的是物质生产
3. 下列各项中属于社会心理的是风俗和习惯
4.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这句话强调的是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
5.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而精微的结构,从意识的主体范围来看,社会意识可区分为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
6. 社会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是对特定经济基础的反映
7. 下列各项属于意识形态的是哲学
8. 关于社会心里和思想体系之间的区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前者是日常生活中自发形成的,后者以相对稳定的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9. 群体意识是群体的自我意识和群体对其所处社会关系的反映的对象意识
10.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11. 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12. 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劳动工具的状况
13. 劳动对象是指劳动过程中被加工的东西
14. 在现代化生产中,劳动资料包括十分复杂的内容,下列属于劳动资料的有地下各种矿
15. 生产力系统的准备因素主要是教育
16. 现代生产力系统要素中的渗透性因素主要是自然科学
17. 在生产关系诸要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18. 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是生产关系必须社会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19. 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表明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20.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是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21. 经济基础是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22. 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是两个术语,但内容相同。相对于上层建筑而言,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叫经济基础
23. 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建筑两大组成部分的是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24. 在上层建筑的各种要素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政治
25. 人类社会的三个基本层次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
26. 下列属于观念上层建筑的是法律和艺术
27.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
28. 社会形态最基本的划分法之一是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
29. 属于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而划分的社会形态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30. 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种社会形态,分别是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31.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32. 下列不属于阶级斗争的是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斗争
33. 阶级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
34. 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两个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对立
35. 社会革命是进步的革命的阶级反对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
36. 社会革命的实质是社会体制的改善与革新
37.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一论断表明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都是要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38. 我国的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39.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点不包括革命(包括发展、稳定、改革)
40. 下列关于人的本质的表述只涉及人与动物根本区别的是劳动是人的本质
41. 在个别英雄还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问题上,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在于否认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42. 人民群众之所以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43. 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4.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既定的历史条件的制约。这种观点是说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的创造历史
45. 无产阶级政党及其成员言行的最高准则为向人民群众负责
46. 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是群众观点
47. 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是一切依靠群众
48.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工作路线
49. 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一切为了群众
50.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51. 推动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52. 除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另一对社会基本矛盾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53. 唯物史观认为,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
54.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通过对物质生产的影响实现
55. 下列各项正确说明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是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
56.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而精微的结构。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来看,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
57. 在现代生产力系统中,分工协作和经济管理属于运筹性因素
58. 在劳动资料方面,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生产工具
59. 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60. 在现代生产力系统中,生产工具属于实体性因素
61. 下列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生产关系总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正确的是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62. 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序列的是信息社会
63.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说的是社会发展具有不依赖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64. 既承认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又承认历史发展的选择性,这属于历史唯物论观点
65.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两对基本矛盾,他们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关系、有主次之分
66. 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基本的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
67. 阶级产生的根本前提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
68. 划分阶级所依据的根本标准是各社会集团的经济地位
69. 从历史上看,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
70. 改革不仅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而且存在于其他社会形态中。这说明改革具有普遍性
71.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72. 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属性
73. 下列关于人的本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人的本质是人人相同的(正确的是人的本质是发展变化的、人的本质是现实具体的、人的本质是后天形成的)
74. 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制造使用工具
75. 唯物史观认为,区分普遍个人和历史人物主要是看他们历史作用的大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