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研究.docx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研究.docx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研究.docx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研究摘要:进入新时代,推动经济社会迈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必然会有一个逻辑起点,而这个逻辑起点可以说是以社会主要矛盾为内生动力的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研究摘要:进入新时代,推动经济社会迈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必然会有一个逻辑起点,而这个逻辑起点可以说是以社会主要矛盾为内生动力的,它所包含的内在矛盾则是推动着整个体系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故此,党的十九大根据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规律,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科学定位。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论断依据、丰富内涵及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对当前工作的启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关键词: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治国理政新要求党的十九大在新时代的视野下,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的科学论断,反映了党中央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可以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过程与党中央治国理政主题的发展变迁在时间节点方面具有一定的吻合性,这种吻合性表明二者之间存在有内在化的逻辑关联。因此,积极稳妥地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就成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因素。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依据(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的理论依据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而对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科学判断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以上观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人民立场及辩证唯物主义矛盾分析法则是新时代我国社会矛盾转化的主要理论依据。根据唯物史观的相关理论,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同自然界的运动发展过程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社会主要矛盾也会呈现出不断变化的特点,如物质需求是人类发展的首要需求,人们只有在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以后,才会将目光转向精神文化需求、社会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等深层次的需求,这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正因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当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后,这就使得人们的需求呈现出差异性、多元化的特点。根据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现状,原有的社会主要矛盾理论已经无法反映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产生的新需求。故此,需在准确理解原有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各自所发生的变化的基础上得出科学结论。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矛盾是事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不断发展变化的特点。任何事物之中都包含有多种多样的矛盾,不同矛盾的地位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具有差异性。正如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所说,在各种矛盾中,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而社会主要矛盾,在不同的时代条件和不同的社会形态下中,其反映的问题是不相同的,即便在同一经济社会形态的不同发展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也不尽相同。

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不断地发展进步,社会的主要矛盾也逐渐呈现出复杂性、阶段性的特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是建立在我国基本国情的阶段性特征基础之上,我们要科学分析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找准影响其他矛盾存在和发展的主要矛盾,并适时作出调整。(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的现实依据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前提和基础。在此基础上,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不仅得到基本解决,而且物质资源的极大丰富使得人民群众趋向于追求更高水平的发展和更加美好的生活需要,建立了我们憧憬更加美好生活的坚实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多领域的社会生产能力都位居世界前列,原有的社会主要矛盾已基本解决,随之产生的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凸显出来。我们在区域、领域及供给结构、供给质量等多方面还存在不少发展短板,这与人民群众的新需求和新期待就产生了错层,逐渐成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制约因素。因此,发展起来以后所出现的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则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的现实依据,符合当前我国社会的客观实际。

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丰富内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其内涵和外延有了极大地拓展,且贯穿于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需求的“升华”同过去三十多年的需求状况相比,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建立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我国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进入多元发展阶段的一次的“升级换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指明了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向,而且“日益增长”表明了它还具有动态性、扩展性的需求属性。因此我们不能就事论事,还需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需求的变化,并对其进行不断充实和提高。而“美好生活需要”涵盖的范围领域则比“物质文化需要”更广阔,“美好生活需要”不止单一地满足物质文化生活,还涉及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各方面的发展诉求,比之前的表述更加全面,内容更加丰富。(二)发展的“变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发展的不平衡”是一种结构性矛盾,反映出当前我们供给体系的结构性问题,主要分为两方面的不平衡:一方面是客体的不平衡,另一方面是主体的不平衡。

客体不平衡具体体现在不同的区域、领域、群体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及各范畴内部发展的各种不平衡,涉及经济社会结构、制度体系、不同阶层之间的差异等方面;主体的不平衡则体现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在观念、意识、状态、能力等方面的不平衡,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客体发展的局限性。“发展的不充分”是指经济社会发展总量、发展程度、发展活力、发展保障等方面的不充分,主要涉及供体水平不高、供给质量不优、供给效能不强以及供给保障不足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全面系统的看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对当前工作的启示(一)转变思想观念,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是我国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我们要在积极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发展的基础上,转变过去“求大、求快”的发展观念,摒弃只要“面子”不要“里子”的错误倾向。这不仅需要我们思想再解放、观念再更新,还需要工作方法的再创新。我们要着力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应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上,需多关注区域、领域、群体等方面的弱项、弱者,把短板补齐补牢,还要重视制度体系的完善配套,以政策法规为引领,破解发展瓶颈,真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在解决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上,要下大气力把各项事业在发展总量、发展程度、发展动力和发展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协调推进。

在这期间,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提供更高水平、更优质的供给,使发展成果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相适应。此外,还要注重发挥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来的“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立足现实和本职,多样化、高质量、精准化得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二)厘清社会主次矛盾,理顺当前工作方向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新时代的发展条件下发生了转化,因此,要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及时调整工作的着力点。但不容忽视的是,我们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同时,还并发存在一些次要矛盾,比如乡村与城市的矛盾、农业与工业的矛盾以及不同社会阶层的矛盾等等。我们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这是完全正确的,但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就势必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极有可能会危及社会稳定。为此,我们还要对社会的次要矛盾进行科学分析和研判,统筹解决好主次矛盾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此外,不同地区和不同部门单位也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调整工作主攻方向,理顺当前矛盾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我们不仅要应时代而变,还要应实际所需,在实际中遇到的最突出的矛盾问题是什么,就应该及时对应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变化来解决。 (三)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夯实基础练内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领导干部的要求,更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利抓手。在辩证思维的透析下,我们才能深刻认识矛盾的内在规律性,分清事物的轻重缓急,进而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和途径,确保各项工作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着重加强理论学习,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增强工作的系统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不断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实践锻炼。实践出真知,把理论学习体现为行动自觉,就要踏踏实实沉到基层一线和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找准矛盾发力点,撸起袖子加油干,从而练就真经验和真本领。 (四)牢记新使命,增强责任担当意识 打铁必须自身硬,面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消除“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在这其中,特别要增强责任担当意识,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责任担当意识,要敢于攻坚克难、敢于负重致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担当是一种责任,也多次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聚力攻坚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任重道远,这就需要党员领导干部冲锋在先、走在前列,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今后工作的要求,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迎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以实际行动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 参考文献: [1]栾亚丽,宋则宸.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及其深远影响[J].宁夏社会科学,2018(01) [2]段永清.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的理论与现实依据[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5(01) [3]陈跃.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J].重庆社会科学,2017(12)

上一篇: 我国社会结构变迁呈现新特点
下一篇: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