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传播学的基本概念
1. 传播学【北京师大2009年研;华东师大2007年研】
答: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
传播学的研究任务是通过对社会信息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它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它的发展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诸多学科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2. 传播与信息【中科大2019年研】相关试题:
(1)传播【浙大2018年研;华农2011年研;辽宁大学2008年研】
(2)信息【浙工大2019年研;中南财大2018年研;复旦大学2016年研】
答: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包括: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即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任何一种传播都必然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这是广义的信息概念。在这个概念下,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3. 信宿【山东师大2018年研】
答:信宿即受传者。施拉姆认为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信宿是相对于信源而言的。信宿是信息动态运行一个周期的最终环节。其功能是接收情报信息,并选择对自身有用的信息加以利用,直接或间接地为某一目的服务。信宿可以把信息资源转化为人类的巨大物质财富,在信息的再生产过程中,还可以起到巨大的反馈作用。
4. 精神交往理论【华中师大2019年研】
答:精神交往理论由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提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总体活动可以分为生产和交往两类。交往是一个体现人的总体活动关系性的范畴,它既包括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关系,也包括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关系。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辩证运动推动着人类交往活动的总体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理论为确立科学的唯物主义传播观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它可以克服既往传播学研究,特别是行为主义传播学研究视野的局限性。该理论启示我们在考察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时,应把握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唯物辩证关系。
5. 传播隔阂【宁波大学2019年研;湖南大学2017年研;兰州大学2016年研;南京大学2014年研】
答:传播隔阂是指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系统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利益、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而产生的传播上的无意误解或有意曲解。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但其存在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传播学的价值就在于引导人们从信息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进而分析和解决信息系统中的传播隔阂。
二、简答题
1简述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江西师大2018年研】
相关试题: 简述社会信息系统的自身特性。【吉林大学2018年研】
答: 社会信息系统是社会的一个基本系统,对社会的环境适应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既有其他一般系统所具有的共性,又有一般系统所不具有的特殊性。其特点主要有:
(1)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社会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与协调,收集、整理和传达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由此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因此,它必须对内形成有效的传播渠道,对外伸出普遍的触角。开放性是社会信息系统执行其功能的一个重要前提。
(2) 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子系统如果根据信息类型加以分类,可分为经济信息系统、政治信息系统、文化信息系统等。如果根据传播形态分类,则有个人信息系统、人际信息系统、群体信息系统、组织信息系统、大众信息系统等。每个子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子系统互为环境;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其总体运动形成了社会信息系统的大运行。
(3)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是指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4)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人作为社会的主体,能够主动地发现社会自身以及社会与自然之间的不平衡,并主动地进行调整使之实现平衡。作为社会系统之组成部分的社会信息系统也具有相同的性质。日本学者太田敏诚认为,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是以人为主体不断生产、传达、加工和储存信息的活动,而人的认知、记忆、学习、传播、推理都具有可塑性。有了这种可塑性和创造性,人类就能不断发现和克服社会信息系统的障碍因素和传播隔阂,使之不断走向完善。
2. 简述communication的几种含义。【厦门大学2019年研】
答:许多理论用语都是由日常用语演变而来的,“传播”一词也是如此。在传播学中“传播”一词,是英语communication的对译词,这一词所包含的含义有以下几种:
(1) 给予、分享和参与。比如“communicant”是参与者(领圣餐),communication在此就是指通过某种行为来表达社会群体身份。人们在领圣餐的活动中吃面包、喝葡萄酒,就是要表明和古今圣者属于同一教会。
(2) 迁移或传输,后来转指交通与通信。人类最初的信息传递,总是与人员的流动和物品的传输相伴相随,而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则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传播活动。瓦特蒸汽机的发明带来了工业革命,催生了各种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今天,奔驰汽车、磁悬浮列车、波音飞机以及其他各种高性能的现代化交通工具,能迅速地把人从一方带到另一方。人和人之间的距离缩小了,个人活动的空间扩大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也迅速增多。然而交通技术仅仅只是缩短了人们的地理距离,有效的传播才能缩小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3) 通信和媒介传播。从电报和电话的发明,到广播和电视等大众传媒的普及,直到今天互联网的全球覆盖,媒介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类信息的交流,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也改变了人类文化的表现形态。因此,“传播与媒介研究”成为重要的学术领域。
传播学研究总是离不开对传播技术的关注,特别是对传播技术、对人以及人类社会影响的关注。
(4) communication的含义还包括“会话”“交往”“参与”等。19世纪末,这个词已经成了日常用语。通过这些日常用语,我们基本上可以了解,传播一词主要指的是人类传递或交流消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
3. 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和物质交往理论。【湖南大学2019年研】
答: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提出精神交往理论,认为人类的总体活动可以分为生产和交往两类。交往是一个体现人的总体活动关系性的范畴,它既包括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关系,也包括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关系。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辩证运动推动着人类交往活动的总体发展。
(1) 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理论为确立科学的唯物主义传播观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理由如下:
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精神交往”概念与现代的“传播”概念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②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作为理解人类传播现象的基本出发点,可以克服以往传播学研究,特别是行为主义传播学研究视野的局限性。
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精神交往是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离开了精神生产,也就谈不上精神交往。
④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精神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就必然有它的产品。精神生产的产品在现代社会更多地表现为信息,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行业称为信息产业、文化产业或内容产业。
(2) 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考察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应把握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唯物辩证关系。这里包含两个基本观点:
①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水平制约着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
②二者之间是一种辩证的相互作用关系。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除了受到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制约以外,还具有自己的能动性和相对独立性,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发展;在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的发达程度之际,精神生产的状态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4. 简述传播的定义及特点。【安徽师大2018年研】
答: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把握这个定义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这些方面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1)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它是一个将单个人或少数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这里的共享概念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2)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3)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即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任何一种传播都必然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
(4)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或传而不通,或导致误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5) 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将传播理解为“行为”的时候,是把社会传播看作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在此基础上考察人的传播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的关系。
当把传播解释为“过程”的时候,着眼于传播的动态和运动机制,考察从信源到信宿的一系列环节和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关系。当把传播视为“系统”的时候,是把社会传播看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的集合体”,不但考察某种具体的传播过程,而且考察各种传播过程的相互作用及其所引起的总体发展变化。
5. 传播在组织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功能分别有哪些?
答:(1) 传播在组织层面的功能包括:
①告知功能
告知是向人们迅速、及时地提供新近发生的新闻和信息。它是人类监视环境、了解环境、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通过告知的内容,我们知道了世界的变化、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新现象、新事物,从而周期性更新我们的认知和知识。
新闻媒介并不限于告知新近发生或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社会事实,也可以报道早就发生的但又不为人们所知晓的有意义的历史事实,还可以预报某些即将到来的喜讯、危险或变化。在大众传播的载体和科学发明中,不论是电报还是电话,是广播还是电视,是传真机还是计算机.....不被迅速地用于告知信息的活动之中。可以说,迅速、真实、准确地告知或报告信息,已经成了传播世界中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
②表达功能
表达是指人们通过媒介和符号表述和交流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告知提供的是外在信息,即皮肤之外的信息;表达传递的是内在信息,即皮肤之内的信息。大众媒介的传播者不仅应该客观地报道周围世界所发生的各种变化和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而且也有理由向人们表达自己对某些事件的态度和观点,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爱所恨。同时,他还有责任将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和痛苦的真实情况通过适当的传播方式表达出来,以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使问题得到解决。大众传播媒介应当成为人民群众表达感情、沟通思想的工具,而不应当只是少数人的传声筒。
③解释功能
解释功能是对告知和表达功能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告知和表达常常是表面的、浅层的和陈述性的,而解释则是内面的、深层的和说明性、分析性的。在当代,由于广播、电视和网络加强了告知功能和作为信息来源的吸引力,报纸和杂志的告知功能已越来越小,但是,报刊在说明、解释和评论社会事件方面所起的作用却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就社会目标和公众事务展开广泛辩论而又需要针对简单的报道作出深刻分析的时候,解释更是必不可少。
④指导功能
指导是人类传播的基本功能,是指通过告知消息、表达观点、解释缘由、公开劝服,对受众的思想和行为所产生的一定的方向性指点和引导的作用。同上述三种功能一样,指导功能存在于人类的一切传播活动之中,不论它是政治的、经济的传播,还是文化的、艺术的传播;也不论它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大众传播媒介,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众传播媒介,它们都要履行或释放指导功能。
人类传播在组织层面上的四项功能虽然被分开论述,但是它们一般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而是诸种功能交织、融合在一起共同履行自己的使命和任务的。
(2) 传播在社会层面的功能包括:
①政治功能
在当代,政治已日益生活化,生活也日益政治化。人类传播活动,不能不反映政治、表达政治、服务政治和参与政治。媒介的政治功能在任何国家都是存在的。
②经济功能
传播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也是一股具有极大潜力的经济力量。
a.传播媒介是经济变革的“扩大器”。
b.传播媒介是经济发展的“推动者”。
c.大众传播是国家现代化的“催化剂”。
③教育功能
a.大众传播媒介拥有巨大的教育价值,可以从某些方面起到等同于学校的部分作用。
b.大众传播媒介可以创造一种重视教育、具有强烈教育意识的社会环境,使社会大众争相吸收和享用文化知识。
c.大众传播媒介能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传播逐步夹带和积聚知识。
d.大众传播媒介直接传播知识。
④文化功能
传播与文化如影相随、相辅相成、不可分离。实际上,没有传播媒介也就没有所谓的文化。传播媒介不仅对文化的影响是持续而深远、广泛而普遍的,它对文化的影响经常被当作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而且文化也是传播媒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传播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为:承接和传播文化;选择和创造文化;积淀和享用文化。
6. 传播活动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答:成功而有效的传播活动必须遵循和坚持以下六条原则:
(1)可信性原则
可信是信息传播的生命,是传播致效的关键。可信性原则是对信息传播内容的基本要求。它要求传播活动中的信息内容真实可靠,公正全面,符合客观实际,不允许任何弄虚作假、吹牛撒谎。
可信性原则也是对信息传播者人格和品德的基本要求。如果国家机关、政府部门或媒介机构在信息传播中朝令夕改、出尔反尔、公开说谎,那么就会在人民群众中失去信任,而人们在工作办事时就会失去依据、无所适从。
(2)针对性原则
有的放矢地传播信息,这是传播的起码要求。针对性原则要求传播者根据接受者(群体的和个体的)的个性特点、具体需求和意识水平,恰当地选择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和方法技巧。这有利于提高信息传播的贴近性和吻合性,有利于增强传播活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也有利于提高传播者的声望。
①信息传播应该针对接受者的层次特点。
②信息传播应针对接受者的需要。
③信息传播应该针对接受者的阅历经验、心理态势和个性特点,即应该选取、编制与传播广大公众所经历过的、熟悉的和了解的,并能满足他们的心理要求,符合他们兴趣爱好、脾气性格的信息或符码。
(3)有序性原则
传播者依据信息的特点和结构,有次序、有步骤地进行传播,既是传播活动的客观要求,也是传播对象的共同呼声。有序性原则反映在传播内容上,要求内容的组织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有头有尾、有点有面;反映在传播过程上,要求过程的推进要由近及远、循序渐进、有张有弛、步步为营;反映在传播组织上,要求在组织传播活动时要有计划、有布置、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
(4)协同性原则
协同性原则要求传播者或媒介领导者协调、处理好传者与受者、传播与接受的关系,使其处于协同操作、相互促进的传播状态之中。传者是传播的主体,受者是接受的主体,缺少任何一方配合,传播过程便不复存在。遵循协同性原则,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传播者的主导作用,调动受传者参与传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有利于融洽传受关系,创设和谐愉快的传播气氛。
(5)适时性原则
传播的适时性原则,就是恰到好处地把握时间、选择时间、抓住最适当的时机开展传播活动。它可以是及时传播正在发生的事件信息,帮助接受者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正确地理解和认识所发生的这类事件信息。
(6)适量性原则
人类传播中的信息量要适合受传者的感知、消化能力,要避免信息量的不足或过多。接受者面对的信息愈多、愈复杂,所需要的感知、消化的时间就愈长,也愈容易引起厌烦;相反,面对的信息太少、太单调,就不能引起接受者对问题的足够了解和重视。所以,只有在一定限度和尺度之内的信息量,才是最适合受众感知的信息吸收量。
总之,成功而有效的传播活动必须遵循和坚持以上六条原则。这六大原则之间,既各自分开,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相互联系,具有明显的统一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