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听·见︱这场关于“填志愿”的讨论,对媒体也是个警醒

听·见︱这场关于“填志愿”的讨论,对媒体也是个警醒

听·见︱这场关于“填志愿”的讨论,对媒体也是个警醒最近,“网红”辅导老师张雪峰指导高考生填报志愿的直播,引发社会热议。直播中,张雪峰这样说:“从中国本科专业目录里面闭着眼睛摸一个都比新闻好。”“如果我是家长,孩子非要报新闻学

最近,“网红”辅导老师张雪峰指导高考生填报志愿的直播,引发社会热议。直播中,张雪峰这样说:“从中国本科专业目录里面闭着眼睛摸一个都比新闻好。”“如果我是家长,孩子非要报新闻学,我一定会把他打晕,然后给他报个别的!”眼下,正值高考志愿填报之际,张雪峰的这番惊人之语,也引发高校学界关注,多位高校教授也跳出来作出回应,话题热度一涨再涨。

譬如,重庆大学新闻学教授张小强回应称:“新闻专业能文能武,进可以自主创业、到互联网大厂,退可以考公务员,到国有企业。”但是,网友似乎对张小强教授的“仗义执言”也并不买账。一些网友甚至认为,无论是张小强教授的观点,还是其本人本硕博都没有新闻学教育背景的履历,都是“新闻本身没有技术壁垒,行业门槛低”的佐证。而更大的争议则出现在张雪峰随后的回应中——他说:“学新闻传播的学生中有80%是没有从事本行业的。”

面对争论,厦门大学新闻学教授邹振东也发博称:张雪峰的答案不必信,但他的发问值得警醒。由此,“新闻学专业是否值得学”的问题被推至风口浪尖,相关话题冲到微博热搜第一位,当日的阅读次数达到3.6亿次,俨然已成全民话题。

正如有专家所分析的,其实全民关心的,已超越了新闻学这门专业的生死兴衰,而更多的则是对当下新闻行业的种种担忧。事实上,新闻永远不会消失,因为这世界上永远有很多属于新闻概念的事情正在发生。而新闻传播这个行当也永远不会消失,因为大家都关心“这世界怎么了”“今天发生了什么”,都需要通过某种渠道来获取这些信息。就像即便是小道消息,也需要通过口口相传来传播扩散一样。

所以说,这场关于“填志愿”的讨论,对眼下的媒体倒真是个警醒。

说实话,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大潮下,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变化和危机,有时甚至是颠覆。20年前,你想象过未来你将通过网购来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物品么?10年前,你想象过你今后出门只需一部手机就能潇洒走四方么?今天冒出的ChatGPT,又将在未来改变多少人的职业生涯呢?所以说,新闻行业也一样在经受着深刻影响和巨大改变,只不过这个变化的缩影就在我们身边而已。

按照研究者们的专业话语,那就是当下新闻生产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革,生产体系越来越开放,原有的生产壁垒、渠道壁垒逐渐消解,行业边界被打破,生产机制、传播模式等都在进一步重构。

但另一方面,在“人人都有麦克风”全民皆媒体的大潮下,面对似是而非的网络传言式传播和断章取义的结论大行其道,众声喧哗中人们渴望获取权威准确、优质高效信息的意愿则更加迫切。因此,以自身的专业性提供最权威、最真实、最具价值的有效信息,以最大的善意和温暖助推社会发展进步,让正能量成为大流量,应是专业媒体人的永恒追求,也是这个行业最可信赖的“护城河”。

卸下“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包袱,眼下的新闻从业者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譬如,需要扩展学科的边界,掌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包括数字化新媒体技术、市场营销等综合能力,丰富传播的形式和手段,适应碎片化、可视化、即时化的传播要求。需要增强“网感”,与受众“同频”,用主动认识的姿态和与时俱进的话语体系,与网民积极共情,激起共鸣,让主流媒体发出的声音,直抵人心。

更敏锐的社会洞察、更深切的人文关怀、更专业的媒介素养,这场关于“填志愿”的讨论,或许透露出社会公众对媒体的诸多现实期盼。

上一篇: 重回原始社会
下一篇: 乡土中国的变迁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