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 版 本 的 资 料 ,下 载 后 可 随 意 编 辑 !中国乡土社会正在发生十大转变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乡土社会发生着深刻剧烈的变化。但不管乡土社会如何转型、怎样变化,以乡为基点的活动空间不会变,以土为基础的生存依托不会变。乡村振兴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乡村要振兴,首先应认清乡土社会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社会主体由稳定性向流动性转变在传统农村,农民以土为生,与土为伴,相对稳定,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心无旁骛地在村庄中生活。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对土地的依赖,以廉价劳动力的形式进入城市,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以此来改善自身的经济与命运,农民由稳定性向流动性转变。这种转变,既表现为水平空间上的跨区域跨领域,也表现为垂直空间上贫富差距带来的阶层变化。农民工四处奔波、走南闯北,2.8亿农民工大流动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现象。农村有八九亿人口,除了外出打工的2.8亿,其余都生活在农村,外出打工使得农民的收入来源复杂多样,所从事的职业五花八门,农民之间的贫富差距趋于扩大,阶层流动也因此凸显。“流”是活力的表现,但应流得自主自愿,流得安心放心,流得后顾无忧。社会生活由同质性向异质性转变在传统农村,农业生产特点和习惯相同,农民的生活相对同质,以家庭经营为主,传统村落形态也十分适合一家一户的生产生活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大量走出村庄,异地打工,打破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乡土社会的社会生活由同质性向异质性转变。这种异质性来源于不同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生活方式的交汇。村庄的概念在交通通讯高度发达的今天,也已经冲破地理上的村域范围,村里人在外面有多少打工的地方,村庄的虚拟空间就会延伸到多少地方。身处远方的村民随时可以通过手机以及互联网了解村庄的一切。异质性的生活和虚拟空间的扩展,使村庄治理变得更为复杂。社会关系由熟悉性向陌生性转变传统的乡土社会是世代聚族而居的熟人社会,它通过加强人际关系和相互信任引导熟人之间相互自愿合作。随着农民工的流动、乡村旅游的发展,乡土社会的社会关系由熟悉性向陌生性转变。这种转变逐渐打破了熟人社会的秩序,在熟人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靠的是诚信;在生人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靠的是契约。如何让传统的诚信与现代的契约在乡土社会治理中共同发挥作用,是当下需要深入探讨的大课题。社会空间由地域性向公共性转变传统村落的传统农业,功能定位为单一种养业。随着农业多功能性的逐步显现和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农业大步走出一产,融合二、三产协同发展,加上发达的交通通讯助力,乡土社会的社会空间由地域性向公共性转变。
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都市农业、智慧农业等各种农业新业态方兴未艾,农业已远远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形态,农业生产的场地成了人们观光旅游休闲的好去处,农业生产的方式成了人们科普、体验的新追求,农业生产的环境成了人们体悟人生、享受生活的理想地。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中国农民的第三次创业:第一次创业,发展乡镇企业,离土不离乡;第二次创业,进城打工,离土又离乡;第三次创业,开发乡村旅游,既不离土也不离乡。开放的乡土社会空间为现代文明的注入打开了通道,拓宽了领域。社会结构由紧密性向松散性转变传统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在这个熟人社会中,人情是一种交往方式,是社会结构紧密的黏合剂;家园红利是一个熟人社会长期积淀的福利,具有很强的向心力、凝聚力、归属感,是“故土难离”“叶落归根”的原因所在。近些年来,由于农民工大量外流,乡村人情关系越来越淡薄,社会资本不仅少有积累,而且逐渐消蚀,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由紧密性向松散性转变。在此情况下,必须重塑乡土社会的乡情乡谊,否则在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每个人所从事工作的价值比重越来越小的情势下,社会结构的离散将危及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继承优秀传统,重塑“家园红利”应是当下中国乡村“软件”建设的重头戏。
社会细胞由完整性向破裂性转变家庭是社会的基础细胞,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观念是“父母在,不远游”“老婆孩子热炕头”。但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农民工家庭由完整性向破裂性转变,产生了“留守家庭”,形成了“三大留守群体”——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一万打工钱,三代离别泪”,“留守家庭”是社会稳定的隐患,如果“留守家庭”频频“后院起火”,变成了“问题家庭”,不仅是农民难以承受之重,更是社会难以承受之重。农村留守家庭为社会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破解农村留守家庭的“留守”之痛,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以家庭为流动单元应作为社会流动的基本准则。许多发达国家人口流动的流量占比之大不亚于中国,但都是以家庭为流动单元,社会细胞的稳定就不会使社会肌体受到损伤。社会文化由前喻文化向后喻文化转变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对人类文化的传播提出了“三喻”论,即“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指年轻的要向年长的学习,在农业文明时代,文化的传承是前辈向后辈传递。“并喻文化”是指不需要先辈的经验积累,文化可以在同代人之间传播,这是工业文明时代的文化传播方式。“后喻文化”是指年长的需要向年轻的请教,到了今天的信息社会,科技高度发达,年轻人比老年人思维更敏捷,接受新事物能力更强,文化传播发生了反转,由后辈向前辈传播。
今天中国的乡土社会是典型的“后喻文化”时代,年轻人正在发挥着主导作用。面对瞬息万变的电子技术,老人回家问儿子、孙子的事经常发生。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年轻人利用电商平台,嫁接各种服务于乡村的资源,促使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高度融合发展。以何种举措应对“后喻文化”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社会价值由一元性向多元性转变随着中国乡土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社会价值观愈来愈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经济社会转型阶段,价值多元是客观现实,但价值观多元化容易产生价值观紊乱,并且导致种种社会乱象。社会对此现象有的容忍、默认,有的麻木不仁。本来很简单的事情,因为是非观念不清、说法不一,造成认知上的紊乱。价值观多元是对的,但是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防止价值观走偏。当价值观不再紊乱,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普遍接受的时候,一个价值观多元的时代才具有真正的价值。社会行为由规范性向失范性转变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世世代代聚族而居,讲究合乎礼治的行为规范,村落内部形成人们普遍认同并共同遵守的乡规民约。在人口大流动、物欲大泛滥、文化大冲撞的背景下,乡土社会的社会行为由规范性向失范性转变。这种失范性是指乡土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不正常的现象,包括敬畏感缺失、羞耻感淡薄、潜规则盛行等。
当人们把赚钱当文化,把常规(不偷、守时、诚信)当典范,把底线当上线时,社会生态也就遭到了破坏,社会危机便开始孕育。扫黑除恶,扶正祛邪,以现代法理精神重构乡规民约已成当务之急。社会治理由权威性向碎片性转变在传统村落中,村落的精英分子以身作则,以自身行为和道德风范形成“权威”并影响村落,呈现出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号召力。城乡二元制度实行以后,农村精英单向流往城市,乡贤文化由盛转衰,近于凋敝,乡土社会的社会治理由权威性向碎片性转变。农村改革40年后的今天,资源单向流入城市的时代已告终结,乡村逐步成为人们旅游休闲、养生养老、投资创业、诗意栖居的理想地,应当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为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新活力。如何注入新活力,应当引入离退休的干部职工、新富阶层等力量共同作用,推进乡村振兴。各类公文写作技巧五篇一、标题结构的严谨之美一则公文标题,如同一个人一般,同样要结构完整、功能齐全、符合语法规范,既不能“缺胳膊少腿”,也不能“随机组装”、变换位置,一是一、二是二,没有可商量的余地和任意变通的空间。关于公文标题的结构,2012年7月1日起施行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作出了明确规定:公文标题“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和文种组成”,要求三要素必须兼具,不得随意省略成分,以标明由谁发文、为什么发文和用什么文种发文。
严格来讲,除了这三个实词性元素,还包括两个虚词性元素,即发文机关名称和事由之间的连接介词“关于”、事由和文种之间的结构助词“的”。一般而言,这五个元素的顺序不能调换,要严格按照“发文机关名称+关于+事由+的+文种”的总体结构和规范格式进行排布。例如,《××集团有限公司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的请示》,不能缺省介词“关于”,应改为《××集团有限公司关于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的请示》;又如,《关于××集团有限公司推行全员健身活动的通知》,其中发文机关是“××集团有限公司”,不能挪位至介词“关于”之后,应改为《××集团有限公司关于推行全员健身活动的通知》;再如,《××集团有限公司表彰决定》尽管标题三要素兼有,但要素之间缺少连接词,且事由未作具体说明,不能笼统用“表彰”二字概括,应改为《××集团有限公司关于表彰××××的决定》。二、标题语言的简约之美公文标题的简约之美主要反映在标题语言的简明扼要、精约简省。一方面,要尽量使用简单好记、通俗易懂的词语,方便阅读者记忆或转述,切忌冗长拖沓、晦涩难懂。一般来讲,公文标题以不超过三行为宜,如果字数确实过多,可以根据文件的主要内容、关键性词语等作合理简化。例如,《××集团有限公司关于印发××同志在公司首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及关于公司首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的决议和关于加强司务公开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这则标题包括三个被印发文件的标题,看起来相当繁冗、复杂,对此可采取概述法,将印发文件名称概括统称为“公司首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三个文件”,瘦身成“《××集团有限公司关于印发公司首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三个文件的通知》”,如此则容易记住、便于传达,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了。
三、标题表述的精准之美这里的“精准之美”,其一是事由表述的精准性。公文标题中的“事由”应与内容高度相符、契合,要通过准确提炼,全面、清楚地反映出公文的主旨,避免出现事由概括不准、表意不清而引起歧义、费解甚至误解等问题。要使阅文者通过标题即可了解发文机关的行文目的,以及公文的基本精神和中心内容,从而提高公文阅读和流转的效率。例如,《××大学关于土地问题的请示》这则标题便让人无法从字面上获取关键信息,是单位想申请划拨用地还是转让现有土地,是解决校舍用地面积不足问题还是协调土地权属纠纷问题?属于典型的表意含糊,阅文者只能通读文件后才能得知发文机关请示的真正意图。特别是若出现同一单位需要在同一问题上多次发文的情况,不论是对发文单位还是收文单位,都会造成公文收发办理、档案查找借阅等多个环节的不便或麻烦。公司标题事由表述精准、到位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四、标题外观的规范之美除了标题结构的严谨之美、标题语言的简约之美、标题表述的精准之美,公文标题还要讲究外观形式的规范之美。一直以来,国家党、政、军等各类机关都对公文标题的美观性做了相应的要求。如2000年版《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规定公文标题的位置在“红色反线下空2行,用2号小标宋体字,可分一行或多行居中排布;回行时,要做到词意完整,排列对称,间距恰当”,2012年版《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则进一步提出“回行时,要做到词意完整,排列对称,长短适宜,间距恰当,标题排列应当使用梯形或菱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