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提供一个,仅限于社会属性的。意思是,这个解释仅作用于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社会学科,是这些学科上溯之后的产物,也仅对这些学科有指导意义。不作用于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因为我有“够用就好”、“主动限制思维高度”等原则限制着自己:
意识的三大属性:自利性;片面性;相对性。自利性源于生物属性;片面性因为意识体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构成因子而非社会意识形态这个整体;相对性源于思维判断所采用的参照物和基础定义不同,学术方面的单位定义皆是相对的,然,定义尚五花八门,更何况人生和哲学方面,则不同的目标、参差不齐的高度更为常见。人们“改造”自己接触的那部分真实的存在,形成自己的“客观”,不同的追求加之其上形成相对性的排序。另一方面,人类的语言都建立在大量预设的基础之上,越是抽象的词汇越是包含更多的预设,当改变一个评价标准的预设时,评价的标准就会改变。广义来说,人所谓的客观,都是主观的:首先,人通过五个感官来认识世界时,会产生第一次失真。其次,人通过思维来消化感官所产生的信息时,又会产生第二次失真。再次,人通过文字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思想时,又会产生第三次失真。最后,人们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又会产生另一次失真。——《阅人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