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不断且日趋常态化的新冠疫情,实质性地影响着每一个身处地球村的个体。
当你我都已习惯深入社会肌理的数字化生活时,“银发群体”却往往举步维艰。
由于长期生活习惯、年龄、身体状况、文化程度、认知差异等诸多因素,老年人在数字化媒介与社会面前呈现出并不理想的生存状态。
而在疫情背景下,在线化生产生活与大数据协助防控成为常态,老年人作为“数字化+后疫情”时代的“弱势群体”更加凸显。
老年人,如何困在了数字媒介社会的疫情里?“数字化大山”面前,银发群体的突围之路何在?
被推离线下舒适区的老年人
自疫情爆发以来,公众目光持续聚焦疫情动态信息,而绝大多数生长于广播电视欠发达年代的老年人,对于从海量而冗杂的互联网传播环境中有效获知信息,普遍面临主客观痛点双重叠加下的困境。
疫情防控之下,社会成员对在线化生存的需求骤然增大。
现代社会对新技术与新媒介的依赖,在新冠疫情大流行的时代显得更为突出。
常年习惯于当面交流、现金交易、书面阅读的老年群体,被随疫情而至的“云端生活”推出长期以来的“舒适区”,完全脱离互联网媒介的线下社会生活已然难以为继。
尤其是在保持社交距离和落实隔离措施期间,实时动态获取疫情信息、云端通信、线上购物、健康码出行等都如同横亘在老年群体面前的崇山峻岭。
习惯于传统通讯方式的老年人 图源:视觉中国
“数字化+后疫情”时代的老年人,面临诸多直接影响实际生活的痛点。
“看病难”,是疫情时代的老年群体一大痛点
大多数医院出于防疫需求大力推行互联网就医形式,普及网上预约就诊机制,一线城市医院更是利用智能化多功能机器辅助工作展开,通过数字化媒介完成预约挂号、线上缴费、诊断结果查询等一系列就医流程。
即便在医院就诊的老年群体有现场工作人员的指引和家属的陪同,面对智能媒介无所适从而困顿于人群中的老年人,依然是随处可见的情景。为防疫和惠民而诞生的数字化就医媒介,反而成为一道无形却无处不在的壁垒。
又如防疫期间健康码的广泛应用,也像老年群体出行之路的“数字化顽石”
不使用或不能熟练操作智能手机出示健康码,为老年群体的出行造成诸多不便。
“无健康码”的老年人被公共交通工具拒载、被公共场所拒绝接待,甚至出得了门却回不了家,类似新闻屡见不鲜,不少媒体抛出“数字时代掉队的老年人”“两亿人被APP抛弃”“健康码跑太快,弄丢了老年人”的话题,一次次地引发公众对疫情时代老年群体遭遇数字媒介困境的关注与热议。
困于疫情使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出现下降风险
疫情之下,云端社交、线上购物、网络文娱应势崛起,全方位地融入年轻世代的生活日常,而老年群体却在数字化应用面前存在距离感、焦虑感、戒备感等多重心理,望而却步,难以体会和步入“另一种生活”。
老年群体与数字媒介的疏离、对数字社会的不适应,使得疫情防控为其带来了实质性的生活不便,尤其独居老人在封闭化防控下甚至面临基本生计问题。
聚焦“银发数字鸿沟”
疫情大流行让人们切身体会到数字媒介的力量,也让困在疫情里的老人,以及他们身后巨大的“银色数字鸿沟”,再次戳痛了社会。
人口老龄化已然成为目前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新媒体时代也将继续拥抱“银发中国”。尽管近年来我国互联网用户出现一定的老年比重上升趋势,但由国家统计局老龄人口数据可推算,截至疫情全球性蔓延前的2019年底,我国仍有上亿老年人未能搭上数字化快车。
长期以来,我国老年媒介用户群体一直处于边缘状态,由此难以避免地遭遇基于代际语境的数字鸿沟。老年人与年青一代在信息资源获取、使用数字技术、实现社会参与等方面存在差别的现象,即“银色数字鸿沟”。
随着互联网的强势崛起与普及应用,数字化媒介产品大量涌现,并重塑了社会生活方式,老年群体长期以来的生活习惯与生活特征,都与互联网时代快节奏、云端化的状态相去甚远。
数字媒介困境中的老年人在信息获取、功能应用、资源使用、认知态度等方面都与年轻世代存在显著差距,往往面临“不会使用”、“不想使用”、“不敢使用”互联网及其产品的问题,由此难以享受线上化带来的便利或红利。
健康传播这一重要议程也在老年群体中传播效果欠佳
受限于老年群体数字化进程,数字媒介尚难以在老年群体中发挥其高速化、便捷化、丰富性、无人员接触的特有优势。深受疫情困扰的老年人往往在疫情信息获取方面处于滞后状态,容易出现对疫情形势认知较少而导致防护意识不足,抑或对防控现状了解不够而加剧焦虑心理的现象。
英国学院与勒沃胡姆基金会(Leverhulme Trust)一项研究显示,老年群体在使用数字媒介与技术时主要面临的障碍包括:接触新兴技术时缺乏自信、身体机能阻碍性影响、社会资本与动力支持欠缺。
我国学者陈文沁也撰文指出,成本和经济问题、衰老和认知障碍、新媒体使用技能缺失、缺少学习新媒体技术的动力、注重个人隐私与信息安全,是老年群体使用数字媒介的五大障碍。
银色数字鸿沟已经成为我国未来应对老龄化进程的重要议题,在数字媒介与后疫情的时代特征齐头并进的背景下,互联网作为一种深深融入社会的生活方式,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社会区隔。
在此语境下,老年群体不应被长期标签化为“局外人”或“边缘群体”,逐步弥合银色数字鸿沟,持续助力脱困,亦将体现我国新时期“共享”发展理念的真正内涵。
疫情期间的银色数字鸿沟 图源:新华社适老化改革与数字脱困
随着新冠疫情防控趋于长期化和常态化,老年群体数字困境治理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更为突出。
政府将在顶层设计上继续发挥主导或推动作用,引领各部门积极开展“数字助老”帮扶行动,并在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中纳入数字媒介素养教育的维度,鼓励社会成员多方协作,在后疫情时代数字化生活中爱老助老。
同时在数字化便民服务中,不一味追求服务线上化,适当保留人工服务,设置老年人专用窗口,充分考虑老年群体的现实需求,照顾暂时无法融入数字化生活的老年人。
近期,一份“上海医疗紧急救助”共享文档在网络流传。
该文档已收集近两千条信息,大学生志愿者们拨打电话对接许多老年求助者,并一步步引导、协助、跟进,解决实际困难,疏导不安情绪。
当老年群体一时被社会生活数字化拒之门外时,社会各界绝不是冰冷的智能机器,从居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基层网格出发,抑或从每一个心存善意的年轻人开始,建构起志愿服务等公益性帮扶组织,给予老年群体相应的关照与帮助,同时寻找有效途径协助老年人走近互联网、了解数字媒介。
“上海医疗紧急救助”共享文档里的总数据 图源: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
“数字化+后疫情”时代,媒体应适当在长期聚焦的青年为主用户群体之外,将目光投向正在扩大的老年用户群体。
通过开发和应用适老化媒介产品,使阅读与操作界面尽可能简洁明了、视听结合、直观易懂,触屏面积尽量扩大,重要功能一键触达,充分考虑老年群体的生理特征和使用需求。
此外,新媒体传播往往在内容架构和符号表达方面明显倾向于青年世代,网络语言或热门词汇在互联网语境中高速迭代,这也为老年群体与数字媒介之间带来明显的代际区隔和文化壁垒。
媒体在传播内容时,尤其是涉及老年人可能重点关注的领域,应重视适老化内容的建设,以关怀性和精准化的姿态,完善平台内容生态,丰富适老内容资源,切实地改善老年群体数字媒介生存困境。
政府鼓励各地推广刷身份证自动核验健康码 图源;中国政府网
最近,你是否关注到黑龙江防疫时面向老年居民推出的“反向扫码”创新性防疫举措?是否关注到微信关怀模式在文字更大、按钮更大之外,上线了“听文字消息”新功能?疫情当前,你对老人的数字媒介使用、数字生活融入有着什么样的观察、体会或思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