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书中关于社会建设方面的重要论述与前三卷一脉相承、有机统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做好社会建设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新时代的社会建设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民生需求。
优先发展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教育摆在社会建设领域优先发展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人。”一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要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水平。三要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增强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抓好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和落实落地,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评价体系。
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民生保障安全网、收入分配调节器、经济运行减震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一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二要科学谋划社会保障事业,树立战略眼光,坚持系统观念,强化风险意识,拓展国际视野。三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四要推进社会保障法治化,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加强社会保障工作,在法治轨道上推动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一要防范卫生健康领域的重大风险。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优化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设置,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二要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优化医疗资源合理布局,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加强城乡社区等基层防控能力建设,夯实基层基础。三要加强监测预警和应急反应能力,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提高实时分析和集中研判能力。四要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疫情防治中的作用,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更好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
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呈现出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治理”概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些论断是对我国社会治理实践的认识拓展和理念升华,其中共建共治共享是社会治理基本方法论,社会治理共同体思想为实现社会长治久安奠定了理论基石。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应科学认识社会治理规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体系,实现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一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二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形成社会治理整体合力。三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强化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维护好社会和谐稳定。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要在更高水平上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作者单位:中共烟台市委党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