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工具说事!从人类的社会变革,来看我们的生存,就要明白一个道理,解决好人与物的关系,才能求得生存。——唐雷恒
以现代性为指向的社会变迁内在要求重新理解和规定"人",在这一问题上的徘徊不前导致"生命困境"。困境产生的问题情境是现代性建构的挑战,应对挑战中出现的系统性不适导致生命困境,路径依赖形成的正反馈则强化了这一困境。困境形成于社会变迁与人的互动机制中,文化、制度与经济技术的变革在提升了人的主体性的同时还存在阻碍人自由发展的结构性因素。走出困境是现代性建构的内在要求,只有直面历史与现实、推进文化理念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才能走出历史的轮回。
我们如何调整和改变,才能不会成为这个高速发展的科技社会的流浪汉,顺应科技潮流并助推科技的大创新和大发展?多维阐释“科技创新”对人类的认知冲击,全面破除“新鲜事物”的思维枷锁和组织禁锢。
我们的社会如今早已一日千里甚至是移步换景,变化非常快,但很多人食古不化,总用老眼光看新事物,结果看什么什么不舒服,听什么什么都不满意,导致自己赚钱越来越困难,生活总是每况愈下,新冠疫情后,连生存都变得很困难了。
人类社会,从人猿开始,原始的人类就要面对是与自然的关系,各个地方的地形特征,就会形成各式各样的生活。比如,在热带雨林,生活来源于就是狩猎和采集果子,住在树上或者用树枝搭建房屋;在江河流域附近的,生活来源就是捕鱼,住山洞、垒石而居等;在大陆腹地,靠农作物生存,自己搭建木结构的房子。
人类的生存,要解决的是人与物的关系。人类社会,从诞生到现在的21世纪,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这五个典型的社会。原始社会,靠自然界生存;奴隶生活,靠自然界和奴隶生存;封建社会,靠土地生产生存;工业社会,靠土地和工业生存;信息社会,靠科学技术生存。
在原始社会,人就会因地制宜,利用周围的环境生存,努力让自己和种群生存下来,在各种环境下,开始有了各式的部落,形成了原始社会,整个人类必须整体性地依附于自然界;
后来,由于身体强壮者,开始压迫弱小者,不断积累财富,就形成了奴隶社会,在奴隶社会,一部分人依附于另外一部分人的生存,靠他们从自然中获取食物;
社会发展到后面,就形成了以土地,权力等为中心的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农民可以种植农作物,有粮食,蔬菜,瓜果等,其他一部分人可以以农民的生产为基础,生存下来;
社会不停的变革,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开始衍生出工业社会,开始以生产工业品,农作物加工等,极大的增强了物品的丰富,形成了商品流通,有了商业贸易,投资等;
社会发展到后面,就形成信息社会,以信息为载体,去生产,生活和活动。
从生物学角度看,人是一种生物,我们仍然没有脱离开动物属性。但奇怪的是,人的思考力越来越厉害了,人变为太阳系最智慧同时也最贪婪的物种。人虽然同动物的身体结构和组织成分差不多,都由碳水化合物、水、钙、其他微量元素构成,但是人的大脑和心灵发展的已经远远超出了其他生物。
从社会学角度看,人既是生活的创造者,也是欲望的集合。由于生存欲望,人建立了人类社会。到了农业文明,人学会了种植养殖,开始储存粮食,进而进行交易。到了工业文明乃至后现代文明,人类已经把智力发挥到了极致,几乎可以无所不能。上天入地,穿越茫茫太空,人类的触角几乎已经可以抵达亿万光年之外。人类所建立的一切,都是其他生物都无法比拟的。人诞生于自然,但却超越了自然,甚至一度征服和掌控着自然。正是由于伟大的创造,人让自己变成为这个星球的最高权力者,我们为自己立法,也为自然立法。
人类社会的发展,各个地方的特点,优势都不一样,都会保留下来并且影响后人。比如,西方文化,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核心,更多关注于外在的,因此,在西方文化的历程中,科学技术与经济得到率先发展,科学革命、工业革命,以及市场经济。而中国文化,以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为核心,儒家文化,主要处理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国文化重在处理人际关系,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譬如阶级斗争,譬如“讲政治”。印度文化则更为重视人与自身的关系,返回到内心。重视心灵的成长,注重身心灵的和谐发展。
《人,机器与社会》:探索人在社会变迁中的困境和挣扎
现代社会人工智能已经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并应用于各个领域,它不仅给许多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改变和便利。
但是,当一个新生事物的诞生,也意味着开启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我们所处的环境及人们的意识世界都会发生巨变。
技术创新过程中伴随着新老交替,这样就会产生种种矛盾,因此出现困难和阻碍,但尽管如此,变革还是呼啸而来。
美国作家埃尔廷· 莫里森 早在50多年以前,就在《人,机器和社会》这本书中提出了在技术与人类的相互适应中,为技术创新和人类自由留下余地的思想。
《人,机器与社会》为我们开启了探索之旅,在计算机时代,作者把人的情感和计算机联想在一起。从而为技术经验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环境,于是,一种理解技术变革的新方式顺势而生。
科技进步产生的技术力量,一定要以人们的生活向一个更健康、更公正的方向发展。
如何才能构建起一个适合我们生活的技术世界,将是我们需要探讨的议题。
01.科技进步与人类命运
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学会利用知识和制造工具,才使人类从蒙昧、野蛮走向文明的时代,新纪元的开启是因为人类学会了制造力量。然而这种制造力又不可避免地冲击和影响当前的社会。技术创新也同样冲击着我们的精神生活。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进步。
比如,如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人类被提升到蒸汽时代,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的应用把人类带入了电气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明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应用,把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
但是科技进步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无数负面影响。
02.科技创新与社会进步所带来的担忧
一种创新的诞生,势必会打破一些现存的秩序,并有可能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罗姆·哈瑞在《自然与科学》写到:“自然科学使我们能够洞察和驾驭物质宇宙的很多部分,包括我们自己的身体。当比较是什么赋予人类生活质量时,这一知识之泉的终极价值时常受到质疑。”
人类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同时也异化着自己。比如,日本有广岛长崎的原子弹、埃及的阿斯旺高坝、福岛核电站、美国的转基因等等。
人类对于生理、遗传、神经和认知的认识变得更加丰富。清晰到可以转化为技术,人工智能就是对人类自身进行干预或“修正”,带来质疑和担忧就不仅仅只是发生在道德层面,也许要重新界定生命及世界的意义。
03 科技进步的长远启示
.人类个体与组织如何适应科技高速创新的社会?
在《人,机器与社会》这本书里,作者埃尔廷· 莫里森 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提出了在技术与人类的相互适应中,为技术创新和人类自由留下余地的思想,值得技术时代的人们深思。
作者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炮兵的故事:在射击前一刻,五人卡车炮组中的两名士兵停止了一切动作,只是立正站好“勒马缰”,导致整个射击过程延长了 3 秒。这让在运用新软件、新科技遇到困难的人们可以共情,我们不是第一个陷于这种困境的人。
它都表明人类是万分不愿地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环境千变万化显然不是人类本愿,但在变化已经发生的情况下,无论固有的习惯与当前环境多么不协调,人类都会继续保留旧习惯,以免遭受变化的冲击,从而保护自己。
大多数做着一种循环往复工作的人,比如流水线作业,工作容易被机器或人工智能取代。一旦在技术转型或升级,人们因为对新技术不适应就会产生抵触。
比如,1769年理查德·阿克赖特发明了细纱机,工人们害怕机器代替他们的工作,恶意砸毁了这些机器。然而这不是个例,几乎每个新奇事物诞生的初期,都有反抗的声浪。
如何理解新技术,帮助人们适应技术的变迁,帮助企业、组织调整制度和管理,推动新技术的采用和新科技的发明。这将是整个人类社会需要关注的议题。
写在最后:
现实社会的大多数人习惯追求一种“岁月静好”,比方一个长期在简单重复的工作中获得报酬的人,一旦机器代替人工,很多人会不适应,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自己,势必就会有被淘汰的危险。
在与人类息息相关的新旧事物快速更迭时,《人,机器与社会》为我们理解技术创新过程中各个环节搜集了足够信息,以增进我们对技术创新过程的理解。
在这种环境中,人们可以利用已知的事物,也可以尽情探索未知事物。
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不是很聪明又没有特别资源的查尔斯·古德伊尔,他痴迷于用橡胶做点儿什么。因此,古德伊尔开始各种尝试,从冷冻橡胶到掩埋橡胶。直到有一天,一次意外让他得偿所愿,他在炉子上发现了一种物质——硫化橡胶。
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古德伊尔发现硫化橡胶的概率,好比猴子在打字机上创做出《哈姆雷特》,这种不带目的性可能会增加奇遇的发生概率,但同时,在条件的制约下,也增加了失败和无效的风险。
《新纪元》一书中说:“在许多“在许多方面,新纪元一定以一个毁灭的时代开篇,它一定会摧毁过往历史中最有利的条件和人们最看重的某些传统……无论是在物质世界还是在精神世界,大毁灭在所难免,旧的建筑、旧的界限和旧的丰碑,更有甚者,人们的习俗、观念、思想体系以及教育方式,都将毁于一旦。”
只有通过提高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以满足时代的新需求,
如今,凭借渊博的知识和精密的仪器,我们能确定人造卫星的轨道、干预一年的天数。在掌控自然的漫漫征途中,我们正在用人造环境取代自然环境。为了管理所掌控的自然环境,人类又创造出了复杂的制度体系。那么问题是,人类又是否能把握这些制度体系呢?
随我一起打开《人,机器与社会》思考技术创新的过程,以及改造某个机器带来的直接影响,
适应变化。要懂得如何在大环境下调整和改变,提高多维“科技创新”的认知。
任何对转型过程或技术变革发展感兴趣的人,尤其是军事或医疗行业的从业者,都应该看看这本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