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社会形态的产生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_社会发展的客观性_社会形态的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

一、“两个必然”具有唯物史观的哲学支撑

“两个必然”的论断有其内在科学性,是在理论和实践的多重检验下,得出的宣言书式的科学论断。其合理性可从唯物史观上寻找哲学依据,一方面,“两个必然”题中之义具有科学性,另一方面,“两个必然”简明扼要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发展规律得出的科学论断。

“两个必然”科学论断的题中之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换而言之,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用中国式数量词概括为之“两个必然”,这一科学论断在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中被明确提出。“两个必然”是同一历史发展趋势的两个方面。列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中指出:马克思“以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这种客观分析,证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变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并强调“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者经常援引必然性的由来。”[1]“两个必然”归根结底是一个必然,即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两个必然”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唯物史观来看,社会规律通过人的活动形成并表现出来,历史趋势的必然性与历史主体的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每个历史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发展,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这个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两个必然”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两个必然”是主、客因素下的必然趋势

“两个必然”包含理论与现实,逻辑与历史的必然性,是在主、客两方面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与必然趋势。一方面体现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另一方面则体现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之中。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为“两个必然”提供客观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人类社会有两对矛盾:一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二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正是这两对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新旧社会形态的交替。后来,毛泽东把这两对矛盾称之为社会基本矛盾。”[2]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具有关键意义并实践中日益凸显,经济上表现为个别工厂只能够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即社会化生产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形成对抗性矛盾。该矛盾始终存在并发挥作用,例如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该矛盾的存在成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客观依据,直至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将其取而代之。

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提供揭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必然趋势的主观依据。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与自然运动的必然性在表现形式与实现方式上有明显不同,社会规律产生于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包含人的主观因素,具体表现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无产阶级脱胎于社会化大生产,具有革命性、先进性的鲜明特性,是最革命的阶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到后来成立无产阶级政党和理论学说,社会在阶级对立中不断向前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出现新的社会形态以及俄国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都表明阶级斗争成为“两个必然”的重要助推器。

三、“两个必然”的实现条件为其提供可能性

“两个必然”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实践过程是长期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过程也离不开人的主观因素,包含着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所进行的自觉行动。

首先,“两个必然”是同“两个决不会”辩证统一的。“两个必然”并不等同于“立即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必然性实现是长期而又曲折的。马克思在《序言》中根据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理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科学回答,他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3] “两个决不会”的论断指明实现“两个必然”需具备客观条件,社会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两个必然”不是空想与悬置,而是置身于客观的现实情境之中,需在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中逐步形成,具有长期性与曲折性。“两个决不会”并不是对“两个必然”的否定而是从反面论证了“两个必然”的现实可能性。

其次,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所进行的自觉行动是“两个必然”主观前提。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的经验证明,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同广大工人阶级的积极追求,不断推动该理论的发展,并通过实践检验该理论的正确性。在俄国,列宁的一国或数国胜利论、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在中国,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再到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完善;在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壮大。一系列的成就,同人民的自觉行动是分不开的。

最后,人民对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坚定信念,推动该趋势不断向前发展。从“两个决不会”的表述中,可知该趋势的最终实现和完成是一个长期性和曲折性的过程,一方面社会形态更替具有长期性和曲折性,另一方面资本主义衰退与社会主义的胜利巩固同样是复杂而又长期的过程。同时,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具有一般性和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社会发展道路和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与民族发展道路都具有特殊性和一般性,在对待东方社会发展思路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东方国家特别是俄国,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针对各国具体实际,对该理论进行发展创新并取得显著成效。正是基于对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一发展趋势的坚定信念,才能够辩证分析历史发展必然性的长期性与曲折性以及社会主义前途的可能性,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1]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5.

[2] 刘建军.《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必然”论断及其当代阐释[J].江西社会科学,2008(02):7-14.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上一篇: 2020考研政治马原重点:社会形态的更替
下一篇: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