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第二章 据说有个母系黄金时代?_猫狮狮_新浪博客
第一个要讲的母系社会,是中国泸沽湖的摩梭族。摩梭号称“母系社会的活化石”,号称没有专偶制度,男女自由恋爱,自由走婚,男女分手不互相仇视,男女地位平等;没有父权制,小孩子由母系大家庭共同抚养;女人生育自由,不生育的女性也有母系大家庭晚辈赡养。学者周华山曾于九十年代在摩梭聚居区生活了一年多,写下了描述摩梭生活状态的著作《无父无夫的国度》。
看上去,摩梭的习俗让男女都很放松、都很自由。这习俗是怎么来的呢?其实,“母系活化石”的说法是错误的,摩梭并非是从远古一直遗留下来的母系社会,它的风俗是半路形成的。摩梭人是父系的羌人后代,他们民族所自称的“纳日”、“纳汝”都是男性称谓。在他们的神话传说中,人类始祖是一对夫妻,是男娶女嫁的;摩梭的宗教领袖也只由男性担任。实际上,古代摩梭人长期处于土司统治之下,被实行的是嫡庶有别的父系婚制和继承制。
那么摩梭后来怎么变成母系了呢?五百多年前,摩梭人所在的泸沽湖周边数条商道贯通,滇川藏三角区贸易繁荣。本地资源有限,不免贫穷,所以摩梭男人看到了经济机会就想到外面闯荡,于是有点本事的男人都走马帮跑运输去了,回家时间较少。而且周边藏传佛教盛行,喇嘛被视为有学问的人,想学点文化的摩梭男人也都出家当喇嘛去了,也不回家了。一直在家呆着的摩梭男人,就都是些老幼病残,或者窝囊男人。于是泸沽湖就是女多男少了。那自然就是女人当家操持,孩子跟母系那边亲了。而且本族男人不够,女人为了满足生育养老的需要,却又不能近亲繁殖,就去找周边民族的男人走婚。走出了家门的那些有本事有文化的摩梭男人,在外面见了世面,拥有了更广阔的天地,心都在外面了,也就不稀罕管理本族女人孩子那点事了。反正男人也不吃亏,付出不大:女人在家从事农业自给自足,女人孩子不需要男人用从外面挣来的钱养活;他们回家来干比女人少几倍的活,地位还不比干活多的女人低。于是母系习俗得以形成和保留。
说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是当初摩梭男人主动退出了女人的生活圈,才导致了摩梭母系风俗的形成。在风俗的形成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男人。女人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没有冒险精神,没有闯荡的欲望而固守旧土。直到1983年从泸沽湖走出去一个杨二车娜姆,她被誉为走出泸沽湖的第一人,其实她只是走出泸沽湖的第一个女人,而摩梭男人几百年前就走出去了,不然摩梭也不会变成母系社会。
二十世纪90年代末,外面的世界再次有了商机和诱惑,于是摩梭男人外出打工的再次多了起来。然后,摩梭男人在见识和知识方面与留守的女性拉开了差距,也萌生了一些看不起女性的思想,如区分处女和非处女、嘲讽不走婚的女人是嫁不出去,附近的皮匠街和落水村也出现了有组织的红灯区。对于男人这些改变,摩梭女人是怎么做的呢?她们这次虽然也模仿男人出去打工了,但主要是在周边的旅游业服务业谋职,不如男人工作涉猎范围广,不如男人走得远。面对男人的歧视,她们也没有激烈反抗,她们所谓改变男人的对策就是“亲情感化”这种被动方式,而接受不接受感化的主动权还是握在男人手里。
那时候,专偶制婚姻的选项更多的摆在了摩梭女人面前供她们选择,但也谈不上有什么力量强迫她们去进入专偶婚姻。摩梭女人对专偶婚姻的态度并不是坚决否定的,她们认为:靠结婚可以出去,出去了过得不好反正还可以回母系家庭来。她们有没有想过,这个她们认为受了挫折随时可以回来的村子如果改变了呢?如果变得对她们不友好了怎么办?她们应该采取什么行动防止民族文化向不利于她们的方向改变,又应该采取什么行动促进民族文化向对她们有利的方向改变呢?摩梭女人对环境与文化资源的利用方式是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有这个资源而且看上去没什么风险,我就用;如果这资源没了呢?那我也不知道了。现在的摩梭族,已经不是单纯的母系家庭形态,而是父系、母系及混合状态家庭共存的。将来,摩梭的母系文化一定会成为历史,因为它既不是女人所开创的,也不是女人所能守得住的。
500多年前,摩梭男人走出去,把家园留给了女人,促使了母系文化的产生。而今,摩梭男人走出去,却是把父系文化带回家园。为什么古今如此不同呢?因为古代的摩梭男人没有看到家乡这片土地有什么经济价值,不过是供妇女儿童劳作吃饭而已;而今的泸沽湖是有很大的经济潜力的,旅游业和地产业都可以很来钱的,摩梭男人怎么会放手不当家呢?尽管摩梭女人很勤劳,一直包揽着家乡的大部分农业劳动,但摩梭女人的传统性格,给我的感觉就是被动和随波逐流。她们在母系家族的团结和凝聚,不过是因为她们依赖家屋,惧怕独立,惧怕未知罢了。而且,这种性格特征不会是父系文化给她们造成的,因为在摩梭族不遵循父系文化的年代里,她们就是这个样子的。
随着摩梭母系文化的淡化和消亡,昔日的摩梭人——尽管不一定还住在泸沽湖畔——一定会越来越富有,拥有越来越多的发展机会。在母系文化与社会发展之间,摩梭人只能二选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