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读后感--教育的理想和梦幻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读后感--教育的理想和梦幻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读后感--教育的理想和梦幻我在方才阅读完了杜威的《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合订本,这本书中选订了杜威早期的六部教育著作,分别是《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教育中的道德原理》

我在方才阅读完了杜威的《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合订本,这本书中选订了杜威早期的六部教育著作,分别是《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教育中的道德原理》,《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以及最后的《明日之学校》。相比于文献综述类的一本本阐述,我将重点介绍我通过阅读这本书了解到的两个观点,这两个观点也是我之前阅读相关著作中比较缺少的,即兴趣与道德。

我们先从兴趣入手,在谈论兴趣的时候,根据比较陈旧的教育观,我们常常会把兴趣和调皮捣蛋与不守纪律相联系,认为儿童若是一天不管,便会上房揭瓦。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况有可能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儿童自身要去探索周遭世界的一种外张力,这种张力是任何一个儿童甚至是任何一个幼体生物都具有的,这可以从生活和经验中找到答案――若要达成生活的延续,就必须形成和运用新的经验,经验在某些地方就变成了知识,根据康德的理论,经验作为外部感官的编码受理智的组合才成为的知识,又或者联系到亚里士多德,洛克等人的经验论,总而言之经验所代表的这个实践的过程的的确确是熟练运用和掌握知识所必须的,于此同时,各位能很明显地看出一个缺陷,这个缺陷来源于对课本间接获得的知识的一种忽视,对于诸多的知识,比如天文地理,诗歌文艺,我们是很难亲身去经历和探索的,甚至是很难以去了解的,怀特海曾说,任何理解前先有表达,任何表达之前先有对重要性的感受,我在这里提及怀特海的两个命题是想引出三种文艺或者说是叙述水平――即以完全不可感的世界(不可用逻辑表达),可感不可表达的世界(可以使用逻辑),可表达亦可感的世界(必须使用逻辑),这三种分别对应后现代文学诗歌、哲学,数学与心理学、一般的文学与除数学外的大部分理科,固然,第三种是我们常常见到的,那是否就意味着前两种就是与生活无关的呢?尼采说上帝死了,要求重新评估价值的时候,是否一定是显而易见的才是真正的价值呢?显然并非如此,除了我们日常所见的感知世界外,理念世界也一样需要我们的学习和掌控,而杜威前两种对于这样的知识以“生活之外”的判断排除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堵死了学术尤其是思辨的深入发展倾向。兴趣之于杜威更多的是一种目的,是一种在生活情境下本能所向的目的,在这样的目的下,儿童选择自己想要的工作和练习,并以这样的练习来提升自我,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学生和儿童来说,这样的兴趣观非常符合卢梭等人的自然主义,这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合理发展,在发展了肉身的同时也拔高了儿童将来的探索能力,与之相反的非兴趣学习会把儿童束缚在课桌椅上,用规则和教训来使儿童强制地专注,这必然会导致注意力的不集中(比如走神,开小差)以及“分裂的自我”的产生,儿童被长期地束缚,人格中的一部分成为了成绩和大人命令的奴隶,另一部分随时渴望解脱,表里不一的撕裂从小到大会伴随他们一生,在这点上,我赞同杜威的看法。

除此之外,外在奖励会严重破坏兴趣本身,因为你把儿童的目的从做事本身,做事内置的兴趣转移到你外在的物体上,这本质上是打乱他的道路,导致兴趣的消亡。

在谈论道德前,我们必须要先区分两个观念,即“道德的观念”和“关于道德的观念”前者讲述的是指导我们生活的一种意识,而后者是对不同的前者的一种评判。在学校教育中,道德教育已经被误解成了关于道德的教育,这体现在学校开放了所谓的道德课程,实际上只是在反复地宣传同一种思想,以这个方式进行的道德教育必然产生与生活的鸿沟,因为道德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产物,是一种社会的产物,因而单纯的“道德课”就会成为类似在岸上练习游泳的一种荒诞教育,因为关于道德的教育根本就没有办法去找到令人信服的例子,假设你搬出了一个道德模范,你评价了他一番,然后呢?这和他的伟大事迹有任何关联吗?所谓的道德课更应该注重的是道德在生活中的运用,道德本来就是寓于生活的,将道德总结起来一起讲述,就像是把社会主义的思想单独拿出来讲述一样,这必然会将一种中立和疏离感,也就是学生对道德本身的冷漠感注入到对道德的认知里,事例是死的,但是生活是时刻运行的。更好的方法是将道德课寓于生活之中,用实践和社会交往的方式来践行希望的道德,以身为例,方能在感动了自己的同时感动学生。学校中的道德不止在道德教育中,更体现在教材和教学中,杜威断言,将背书和竞争作为评判标准对于社会责任心的形成百害而无一利,竞争必然产生个人主义的孰强孰弱,全体儿童各自为战,社会精神就根本不可能得到培养,为什么学校里对课本的朗读是拙劣的?因为一个原因是课本早就限定死了课文的感情,主旨,思想,课文本就是为了固定的道德而服务的,这种束缚与上面我所讲的兴趣的束缚一样,很容易产生自我的撕裂。当学校缺乏建立交流和社会协作的动机时,就引入了外在奖励,这样无济于事的方法反而加剧了竞争和彼此敌视,道德更不知从何提起。自此杜威推导出了优秀学校道德的三个方法,即学校生活,学和做的方法(我理解为教导与实践的结合),学校科目与课程,即“学校道德的三位一体”。

这样的道德教育不是没有缺陷的,首当其冲的便是杜威的社会制度强调个人主义,而我们强调集体主义,这根本不适合我们国家的道德教育体系,并且没有总方向的指导,道德的建构过程对于某些学生来说实在太难了,为此,我其实更推荐在儿童时期运用杜威的方式,即以社会生活为底的道德教育,在长大后以道德课为基础进行一定的矫正。

在本书开头的地方,即《我的教育信条》的最后一句,杜威把自己的教育理想描绘成天国的引路人,的确,教育是百年大计,所谓百年树人,今天我和各位谈及兴趣与道德这两个话题,也是谈及了教育中的两个关键要素,一个是学习,一个是生活,只有两者结合,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地发展起来,梦幻才真正地脱离泡影,行于地上。

上一篇: 坚定目标实现社会价值
下一篇: 2022年31省平均工资出炉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