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我国科学技术的重大成就,如高铁、大飞机以及“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等,谈谈对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
结合我国科学技术的重大成就,如高铁、大飞机以及“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等,谈谈对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近代以来,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其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来推动社会发展。
(1)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①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近代以来,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a.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第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科技发展使生产自动化程度提高,大大地改变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使劳动力结构向着智能化趋势发展。
第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科技发展使人们的劳动方式经历了由机械自动化走向智能自动化、由局部自动化走向大系统管理和控制自动化的根本性变革。
第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科技的发展使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
b.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一,现代科技革命把人们带入了信息时代,要求人们不断更新和充实知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第二,现代信息技术为人们提供了处理、存储和传递信息的手段,给学习、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
现代化的交通、通信等手段,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方便。
第三,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便人们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增多,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更多条件。
c.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主要表现在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引起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②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a科学技术能够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造福于人类,科学技术的作用既受到一定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到一定主观条件的影响。
b.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人们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科学技术在运用于社会也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原因在于:
第一,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够。
第二,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
第三,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常常被资产阶级用作剥削压迫人民的工具。
c.正确认识和运用科学技术,首要的就是有合理的社会制度保障科学技术的正确运用,始终坚持使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让科技为人类造福。
(2)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能在科学技术上不断进取,就有可能实现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为了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挑战,我国应加强前瞻布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构筑一个具有先进技术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
(3)新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2016年 6月20日,使用中国自主芯片制造的超级计算机“神威一太湖之光”登上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首。2016年8月16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2016年8月25日我国研发的自主遥控水下机器人“海斗”号潜深达到10767米,首次进入万米时代。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顺利开空。2016 年9月25日,被誉为“中国天眼"的FAST射电望远镜落成启用。这些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而且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影响。比如我国研制的全球超级计算机将对我们所进行的科学实验起到促进作用:“墨子号”的发射升空将促进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从而改善普通群众的生活。
参考文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请结合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谈谈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要性的认识
请结合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谈谈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要性的认识。
(1)人民群众的含义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质上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从量上看,人民群众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但其中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
(2)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要性的认识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这是因为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广大的劳动群众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创造了人们吃穿住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以及从事政治、科学、文化艺术等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前提。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劳动群众在生产过程中不断积累和传播生产经验,不断改进和发明生产工具,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过程的现代化和繁重体力劳动的逐渐减少,知识分子的脑力劳动在生产活动中将变得更为重要。在当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知识分子在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精神生产活动的主体也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还直接参与了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尤其是人民群众中的知识分子在精神生产过程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中产生了不少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但不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实现和完成,而必须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要求改进生产关系。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他们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即通常简称为生产方式,是指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其它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人们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及其他东西。因此,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本身。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生产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一个简单的事实和起码的真理。发现并承认这一真理,是历史观的一个伟大革命。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便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正如马克思所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发展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形态更替。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它总是要向前发展的,而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生产关系便由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由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变成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变革生产关系,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随着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的、庞大的上层建筑也会或迟或早地发展变革,从而引起社会形态的更替。
总之,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历史,是劳动发展史。马克思正是从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参考文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请结合自然地理环境在社会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谈谈应怎样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请结合自然地理环境在社会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谈谈应怎样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自然地理环境提供了社会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如果没有一定的自然条件,人们是无法进行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劣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要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制约。
可以看出,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忽略自然环境,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取得经济发展。我们必须坚持可持续的绿色发展理念,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为此,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四点:
(1)强化环境意识,树立生态理念
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境价值理念,实现以环境换取经济增长向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转变。绿水青山意味着优美的人居环境、清洁的水源和清新的空气,可以大大减少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大大减轻因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所需付出的巨大代价,大大缓解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2)把环境保护作为决策的重要环节,从源头落实环保基本国策
环保从源头抓起,最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各级管理部门、各级领导要依法承担起改善环境质量和环境管理的责任,牢牢树立科学发展观念,转变把环境因素置于决策之外的决策模式,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同时,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3)把环境保护作为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解决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8益恶化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用绿色核算体系来重新审视和把握经济发展的途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推动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
(4)把环境保护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环节,集中精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
改善人居环境不仅仅是改善市民的住房条件,要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的文明发展与协调稳定功能,以人为本,下决心解决老百姓广泛关注的影响环境质量和日常环境生活质量的突出问题。强化饮用水源的环保严管措施,保证饮用水安全。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水源地,确保生态环境改善。大力改善区域环境,创建绿色环保文明社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5)正确认识和利用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人们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科学技术在运用于社会时所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例如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够,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等。因此,需要正确认识和运用科学技术,首先就是要有合理的社会制度保障科学技术的正确运用,始终坚持使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让科技为人类造福。
参考文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分析深化改革的客观依据与重要意义
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分析深化改革的客观依据与重要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其中与深化改革最相近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推动作用的矛盾。因此,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对历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要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改革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和途径。
(1)客观依据
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历史发展中起根本的推动作用,为了推动社会发展,必须解决好社会基本矛盾,改革就是其中--种重要方式。深化改革的客观依据就在于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人类要生存繁衍、追求美好生活、获得自身的解放和发展,首先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资料问题。马克思认为,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
②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种前提决定的,所以是最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
③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着。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二者的关系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实际过程和情形是十分复杂的。
④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固然会阻碍其发展:而由于人为的原因使某种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这种“拔高”了的生产关系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形态发展的普遍规律。
因此,当两者不能够及时适应时,就需要改革来调整两者的关系,因而改革也是必不可少的。
(2)重要意义
改革的成功,是对社会基本矛盾的某一方面或某种程度的解决,从而促进社会发展。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把坚持发展作为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还应通过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从而顺利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