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信息社会中的主人与奴隶

信息社会中的主人与奴隶

信息社会中的主人与奴隶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社会中从事信息产业劳动的“白领阶层”第一次在人数超过了社会总劳动力的50,。①自那以后的各种事实顽强地将人们的思路引向了另一个方向。

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社会中从事信息产业劳动的“白领阶层”第一次在人数超过了社会总劳动力的50%。①自那以后的各种事实顽强地将人们的思路引向了另一个方向。随着“信息产业”、“智力产业”的崛起,人类长期生活在其中的工业社会正在被全新的信息社会所取代,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于思想观念、文化价值观念、劳动观念、财富观

念等,都在发生变化。50年代到80年代的几十年中,由于二次大战后“冷战”阴影的笼罩,人们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和阶级斗争方面,没有在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上投入足够的精力和智慧,只有美国等少数工业发达国家在一步步地向前。冷战结束以后,被战争、流血和军备竞赛拖得疲惫不堪的人们蓦然回首,这才发现自己还有更应该关注、更应该投入精力、也更有意义的事情要做。信息社会已经迈着轻盈的脚步走到了我们每一个人的面前。但面对信息社会的到来,并不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人都有正确的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的。在信息社会中应如何生活和工作,对多数人来说,还是茫然的。

信息社会是人类社会继牧业、农业和工业三个主要社会形态之后新的社会形态。同前三个社会形态不同的是,在信息社会中,人类的主要劳动对象和劳动成果是各种信息。决定人们社会地位和力量的主要因素不再是拥有传统财富的多少,而是信息的拥有量和处理、储存能力。正因为如此,各国在继续注意对材料资源和动力资源的争夺的同时开始了对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占有。自70年代以来,所谓“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就带有明显的信息传播市场占有倾向。各国在信息产业的建设方面先后投入了相当大量的人力和物力。90年代以来,这一浪潮的冲击更加明显,以美国政府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为标志,人类对信息社会的追求与关注进入了新时期。众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甘心在新一轮竞争中落在世界的后面,各自使出了自己的解数。

对普通人来说,信息社会给我们带来的主要变化是信息传播媒介的多样、信息传播总量的增加、信息传播条件的改善、信息传播权力的实现。但同时,由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思想准备、知识准备、技术准备等方面的不足,信息社会又带给我们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在“信息爆炸”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由于把握不准信息传播的运行规律,掌握不了有效的信息识别、收集、处理方法,结果受信息的支配和摆布,成为信息社会的奴隶。正如在工业社会中,人们成了机器的奴隶、金钱的奴隶和物质的奴隶一样。人们向往信息社会的到来,追求信息的拥有,最终应该是使自己获得更大的自由,获得对世界更加有效的认识和支配。而只有善于充当信息社会的主人、善于充当信息的主人,我们的这一目标才有可能实现。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说,“现代信息社会已从提供信息进入到选择信息的阶段。信息选择能力是决定人们创造性和应变能力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②

首先,我们的思想观念要改变,明确信息占有和知识占有的真正涵义,明确信息获取的方向。在传统社会中,人们更加关注的是对传统文化和知识的传承,多读书、读古书就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形式。人们更多地关心的是历史上曾经怎样,古人曾经怎样,而不是今天是怎样的,今天应该怎样,以及明天会怎样。人们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对过去经验的研究和总结上,反而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来收集、处理当前的各种信息。结果使社会的发展只能在前人创造的模式上进行一些小的修补与进取,缺乏打破旧模式、创造新生活的能力和勇气。即使是对已经意识到的社会新现象也往往致力于用前人划定的标准来进行衡量,凡不合“旧制”者,都有可能被打入“越轨”的范畴而不能引起应有的重视。这正是几千年封建社会乃至此前若干万年间人类社会进步缓慢的一个原因。这种旧观念在20世纪以来已经受到了激烈的冲击,人们的目光已经由“向后看”转向了“向前看”。如施拉姆先生在他的《传播学概论》中所说:”人们的注意力转向可以用于实现变革而不是维持一成不变的信息。新的观念和想象在传播渠道中流通……生活从口传文化发展为媒介文化之后,就以空间而不是以时间、以将来可能怎样而不是以过去怎样为中心了,变更的轮子从此转起来。”③换句话说,当代人之间所进行的有效信息交流成为掌握资源、掌握力量的主要形式,对过去知识的接受成为人们掌握当代信息的一种辅助性传播活动。当大家都明白并都已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之后,谁拥有最新的、他人所没有掌握的信息,谁就成为最有力量的人。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社会变化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能否随时掌握各方面的变动信息,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每一个个人的生存主动权。甚至连那些一向认为偏远、闭塞的地方,也在随时感受外来信息的冲击与影响。“在新的信息发展方式中,生产力的来源在于产生知识\信息处理与象征沟通的技术。知识与信息无疑是一切发展方式的关键因素,因为生产过程总是奠基于某个水准的知识,以及信息处理过程。”④在我国农村的许多地方,就是因为外出打工者的往来交通,走上了图强变革的生存之路。足见现实生活中的正常信息流动对一个地方、一个人的生活将会带来多么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一个民族或地区单靠自己的传统文化和知识永远也无法得到的。

其次,要提高信息收集、处理和运用的速度,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人类社会若干万年的发展中,生产和生活的节奏是不断加快的。这种变化一方面是由于人口的增加和生存空间的相对缩小导致了人们对物质资源的争夺,先下手者为强,谁也不甘心慢腾腾地等待别人的宰割;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使人们可以越来越方便地随时调整自己的决策和部署,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主、客观情况。这种趋势并没有因为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而改变,相反,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节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发展。美国新闻界在20世纪中期曾认为最没有生命力的莫过于几小时以前的新闻。⑤而今天,信息传播的速度已经不能再用“小时”来衡量了。“分秒必争”是当今信息传播速度的真实写照。“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又为这种高速度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条件。全球范围的“瞬间通讯”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通信交流方式。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许多传统的信息收集、处理、运用方式也要有相应的调整。在信息传播速度方面,如果落在别人后面,那么到手的可能都是过时信息和无效信息,表面看抓到手不少,实际上根本没有使用价值,反而可能被这些信息所累。在当前的新闻传播竞争中,许多发达国家的传播媒介,正是靠这种“先入为主”的优势占据了舆论控制和舆论引导的主动位置。在前些年,我国新闻传播机构信息传播速度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设备落后,到手的信息无法以最快速度发布出去。而进入90年代以后,这种设备方面的落后状态正在逐步地改善,在有些领域我们的设备已经可以同发达国家相媲美,存在的问题就在我们的观念里和体制方面。

在信息社会中,衡量一个人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综合实力,信息处理的速度将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它体现出人们对世界变化的敏感性、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速度问题表面上看只是一个时间快慢的问题,实际上它又是综合实力和综合素质的一种表现。没有敏感快捷的洞察能力,就不可能在风云多变的世界上发现新事物变化的苗头,进而做出适时的反应;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就无法判断到手信息的价值。无法在短时间中决定是否传播和运用;没有有效的传播手段方法,也就无法将已经认定的信息迅速加以处理并将其传递到所需要的地方。一个人或一个国家如果只能跟在别人所发布的信息后面来做出自己的决定,那他就永远走不到世界发展的前列,永远摆脱不了自己依附于他人的被动局面。

第三、在信息社会中,要有高超的信息分辨能力和准确的信息判断能力,善于透过笼罩在信息表面的迷雾发现其精华。在信息社会中,社会信息的流动总量将大大超出人们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内容的复杂性也大大超过了以前所有的社会发展阶段。信息环境的复杂甚至可以用“恶化”来形容。“社会信息环境问题显得日益突出,成为全球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差距扩大,信息资源分布不平衡,信息流通失衡,信息泛滥成灾,信息污染严重,信息障碍加剧,信息犯罪增多,全球信息冲突更加激烈,争夺信息控制权白热化等。”⑥人们无论凭借什么样现代化的信息处理设备,也不可能将社会上所产生、流动的信息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而那些企图只在信息掌握数量上领先的人、则可能将主要精力投向了许多不必要的方面,最终削弱了对有用信息和有效信息的认识能力和处理能力,到头来得不偿失。我们不否认,在信息被正常处理和运用的情况下,人们掌握的信息越多越好。但有一个数量上“度”的界限。信息的数量规模超出人们的正常承受能力,势必分散人们本应投向其他更重要方面的精力。要想准确地把握信息数量上的“度”,就要求从事信息收集、传播工作的专业人员(当然也包括其他人)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中有极强的信息分辨能力和准确的信息判断能力,保证信息收集、处理、运用的效率和质量,科学地驾驭信息传播过程。

准确地分辨和判断信息,首先要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不要将个人感情和集团利益过多地带入信息工作过程。信息是人们决定自己行为、分析客观环境变化的基本依据。必须保证信息的真实可靠,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有效。作为技术性过程,在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时候,要注意保持信息的原貌。不能简单地以对自己和自己的团体有利与否作为判断信息价值的依据。特别是对那些看起来对自己不利而事实上又十分重要的信息,更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保证使其顺利进入信息传播过程,这类信息往往在决策中起重要作用。如果一味地按照个人的兴趣和对集团有利与否来指导信息工作过程,则可能一步步地把自己和自己的团体引向邪路,使自己对世界的判断失误,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另外,在信息的辨别和判断中,要善于通过多种渠道和方法对信息进行对比、分析。不应将信息来源过分集中在单一渠道上。在信息活动中,有些信息来源和传播机构出于各种不同的考虑,常常提供一些不准确、不真实或经过特殊处理的信息,如果不加分辨地接受和使用,则可能在无意识中走进对方设置的圈套。在信息辨别和判断中,还要善于“于细微处见精神”,不要只把目光盯在那些大事、名人身上。往往在一些不为常人所注意的小地方,可能隐藏着反映世界重大变化的征兆性信息。正如地震之前自然界的许多征兆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也因为其“太小”而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事后再想,令人痛惜。

第四、在信息社会中,人们更要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自觉地将自己纳入社会传播网络之中。传统的信息传播工作多是一种个体性劳动,即使是面向社会的传播活动,也是在以个体劳动方式完成信息作品之后再推向社会。进入20世纪以来这种单枪匹马式的信息工作方式已经有所改进。尤其是在大众传播活动中,大规模的协作工作已经成为主要的工作方式。在今后的信息社会中,情况又要发生变化。现在有人认为,信息社会到来以后人们的各种生产活动将又一次向个体化方向变化,凭借电子计算机网络,人人都可以在家中从事工作、生产活动,所以大工业式的协作劳动有可能解体,人与人的配合似乎也不那么重要了。这是一种误解。新形势下的工作自由和个体化劳动是建立在高度协作基础上的,没有社会各方面广泛的配合、没有信息传输网络的强有力支持、新时期的个体化劳动是无法实现的。

现在,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人们越来越需要得到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广泛配合与支持。跨地区、跨国家、跨民族的信息交流就成为新型国际生活的一种重要保障机制。信息传播活动本身也带上了明显的社会化、国际化色彩。如果继续进行那种封闭性、保守式的信息活动,结果是既不能使自己拥有的资源被别人所了解和使用,自己也无法分享分布在全世界各地的信息资源。游离于全球信息传播网络之外的团体和个人就等于自觉地将自己排除在国际大家庭之外,即使你拥有自以为很有价值的信息,“锁在深闺人未识”,也只能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下场。在这种高节奏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任何人也不能奢望自己永远拥有别人无法获取得的信息,一旦别人通过其他方式和渠道掌握了你手中的那点“秘密”,那么在顷刻之间你就一贫如洗了。

信息本身具有增殖性,在同外界进行的交流中,人们原先所拥有的有限的信息会因为广泛吸收了来自各方的营养而不断地扩充容量、提高质量,进而提高它们的社会价值。像资本社会中人们善于利用金钱来赚取更多的金钱一样,在信息社会中要想成为“富翁”,就必须善于利用信息来获取更多的信息。如果像个“土财主”一样地将金钱装在罐子里埋入地下,那他自己将永远是一个没有大出息的小户人家。

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界的本质区别在于人能够掌握和改造自己的命运。信息社会是由人所创造的,是由于人的活动而一步步形成的。所以,我们不仅要适应新的信息社会中的各种变化,更要善于利用信息社会提供的各种条件进一步改造我们的命运。在信息社会中,人绝不应该是甘受其摆布的“奴隶”。

注释:

①吴明翰:《当代技术与经济的变化和我们的对策》,见《迎接新的技术革命》,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90页。

②林坚:《从书海到网路—传播科技的演进》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298页。

③威.施拉姆:《传播学概论》中译本,新华出版1984年版,第16-17页。

④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中译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0页。

⑤参见埃默里父子《美国新闻史》中译本,新华出版社1982年版。

⑥林坚:《从书海到网路—传播科技的演进》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287页。

上一篇: 教育的本质及社会属性
下一篇: 学术分享|媒介技术变革对社会思潮传播有何影响?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