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骏,1967年8月出生,研究生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现任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学区管委会主任、呼家楼 中心小学校长。同时兼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讲 座教授及研究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兼职研 究员、国家级中小学校长培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培训学院教育专家、教育部“校长国培计划”首期中小 学名校长领航班实践导师、被云南省教育厅授予荣誉校 长、被聘为福建省晋江教育专家,同时当选为朝阳区人 大代表、人大教科文卫委员……
家庭是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父母的言传身教,良好家风,对青少年未来的成长以及社会道德建设的良性发展作用不可小视。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注重发挥妇女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的独特作用,这关系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和下一代健康成长。母亲在培育子女品德、传承良好家风、倡导健康生活、建设幸福家庭等方面有天然优势。
作为呼家楼学区校长和一位20多岁孩子的妈妈,马骏通过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真实经历,向家长们传达了这样一个理念——教育孩子从小树立规则意识,在此基础上不过于限制孩子的行为。在培养教育学生的时候,她坚信“每个学生都精彩”。
马骏说:我家的家风就是:以尊重为前提,底线在左,宽松在右。在我们家老少三代,民主、平等,但不失尊重和礼仪。我儿子20多岁了,应该说没有青春期的叛逆阶段,跟我交流的特别好,真的像朋友一样。我想这可能源于我们家的这种家风,以尊重为前提,底线在左,左为上,宽松在右,给孩子更大的成长空间。我儿子小的时候我就对他说:做人要有底线,底线是绝对不能违背的。例如:不许说谎话,不能拿人家的东西,说话不许带脏字等等。孩子问我:妈妈我要是有时候忘了怎么办?我说,不管你长多大,只要违背了,一个字“打”,这是我们的家规,我小的时候,姥姥也是这样教导我的。我觉得男孩子在七八岁的时候淘气再正常不过了,但我告诉儿子,男孩可以淘气,可以贪玩,但最好能玩出“名堂”来。
这样一个家风,这样的教育理念,我也把它融入到我学校管理当中。我儿子上小学一年级的那一年,我正好做学校校长。我就把儿子当实验品,把我的理念在我儿子身上去实施。我常在想,如果你当校长你的孩子培养得很好,老师和家长就会更信得过你。现在孩子已经上大学了,还是比较优秀的。正是这份尊重与宽松,成就了呼家楼中心小学“每个孩子都精彩”!
通过这个事情我在想,从小家庭的家风,到一个单位,一个团队的文化,汇集起来就会逐渐形成整体社会的一种价值观。从而也会在这个过程当中让我们承但起民族未来的责任和使命。民族的未来在哪儿?在孩子身上!我们如何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我想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都是塑造孩子成长的一种无形的力量。所以,形成教育的共识,才能够有利于我们的孩子健康的成长,才能够使我们每个人担当起一种社会的责任,使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
家风和孩子个性的发展并不矛盾,孩子个性的发展需要理性地来看待,但底线的东西一定要有。我深入考察了台湾的教育,有很多感慨,坦诚地讲,我们现在的教育和台湾、日本相比,差距真的是蛮大的,在尊重孩子、张扬个性的时候,强化社会的法律以及人文规则意识还做的远远不够,而这些最好要从孩子上小学甚至于幼儿园的时候就要给他奠定这样一个基础。
家庭和事业并不矛盾,或许正是由于工作的一份繁忙和投入反而成就了儿子的成长。记得儿子上小学一年级的时侯,我走上了校长的岗位,压力很大,投入的精力很多,自然也就没有时间去管他,因此我儿子属于散养型的,恰恰由于散养却培养了他几个好习惯:第一,儿子放学以后就会抓紧时间写作业,不写完作业是不能回家的,这是我和他的约定,因此孩子小学六年几乎没把书包背回过家。第二,他的身体特别好,天天和小伙伴们一起在操场上跑;第三,自立能力特别强,或许我管的少反而成就了孩子一份自立。
尊重孩子是教育最重要的原则。为了孩子的成长,我们需要静下心来静待花开。让我们每一个家长做孩子人生成长的引路者,做孩子成长的守望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