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知名专家被抓,如今新晋的网红医生再遭质疑,这两件事让南京鼓楼医院最近一个时期深陷网络舆论漩涡,颇不平静。
再说今天的重点。本来鼓楼医院这位被质疑的医生,外人是无论如何也不知道是规培医生的。这所有的一切,都源自法制晚报对一张网络热图的深扒深访。
这张照片是鼓楼医院官方微博发出的。照片中的主人公是该院的血管外科医生徐立,今年二十七岁。六月三十日,他尽管身体很不舒服,还是坚持完成了五台手术。照片一经医院发出,便在一干媒体和官微的唱红催泪下:九零后医生带病连做五台手术、吃药硬抗手术间歇吊瓶挂水令人感动飙泪迅速传遍网络,感动、泪奔这样的词汇在大量网民的留言中随处可见。
然而这次与往常所不同的是,在一片对所谓正能量的赞歌中,却响起一个又一个理性的声音:医生身体不适还要做手术,对手术台上的病人不够负责,万一医生因为身体不适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患者将面临严重后果。
带着这样的质疑,法制晚报联系了鼓楼医院。
既然徐立不是主刀医生,到底是什么医生呢?
医生长期以来高强度的工作量正常吗?
徐立医生本人是怎么想的?
我想,对这起事件的持续追问,不仅是为让更多人看到照片背后真相,更要让全社会、医院、相关部门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思考。
老医生辛苦,新医生不得不苦,这样的逻辑和循环是极其错误的、恶性的。当医院的管理者久置其中,不闻其臭,随大流趋大势,不谋改变,不敢担当,恰恰是中国医疗事业最大的悲哀。因为救人命的医生连自己的健康都保证不了,劳逸结合在医院成了奢饰品,因病休息成了另类,这样的发展方式是畸形的,不可持续的,是迟早要出大问题的。
如果大环境的改变尚且需要时日的话,那作为医院小环境的改变,完全取决于医院的管理者愿不愿意改,愿不愿意担当,愿不愿意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愿不愿意把医护人员的利益甚至是生命高高举过头顶。
就在六月二十八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二十五岁的麻醉科规培住院医生陈德灵猝死。其微信朋友圈显示,陈德灵有连续熬夜加班迹象。
放眼全国,有的医院因为规培医生听话、服从性强,就给他们安排过多、超量的工作,使其没有足够的时间休息,无法把身体及时恢复调整到正常状态。有的规培医生尚未正式工作,年纪轻轻就因过劳而死亡,既是其个人的悲哀,对其家庭和整个社会而言,也是重大的损失。
安全健康,学有所成。我想这应该是规陪制度的设计者们和所有规陪医生的初衷。但现实中,一些医院置规陪医生的生命与健康于不顾,把规培医生当作廉价劳动力,这样的行为已经完全丧失了规培的本意。
南京鼓楼医院只是全国所有医院的一个缩影。医生带病坚持工作也不是规陪医生独有,更不是鼓楼医院独有,而是绝大多数医生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对于这样的所谓正能量,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和越来越多的权力部门能够看到照片背后医护人员的心酸与无奈,能够看到最终受害的到底是谁,能够看到制度的走偏和异化,能够看到健康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健康发展方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