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杨树雨:国际视阈下的学习型社会与学习型大国建设

杨树雨:国际视阈下的学习型社会与学习型大国建设

杨树雨:国际视阈下的学习型社会与学习型大国建设12月18日,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2022学术年会主题为“教育、科技、人才战略的统筹协同与学习型大国建设”的平行论坛上,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终身学习专委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12月18日,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2022学术年会主题为“教育、科技、人才战略的统筹协同与学习型大国建设”的平行论坛上,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终身学习专委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员杨树雨发表了题为“国际视阈下的学习型社会与学习型大国建设”的主旨演讲。以下为其演讲全文:

核心的内涵_内在核心_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终身学习专委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员杨树雨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学习型大国”一词,将掀起中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新一轮高潮。学习型社会走进中国20年,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直至二十大,持续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特别是近十年来,中国学习型社会建设成绩显著,为世界做出了重大贡献。

从学习型社会到学习大国,再到到学习型大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目标的变化具有特殊的时代背景与重大的现实意义。学习型大国的内涵丰富、意义重大,显示了中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国家层面和社会体量,是我国对学习型社会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进一步认可,丰富了“学习型”系列名词群体。表明中国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将进一步深化;标志着中国学习型社会建设模式走向成熟:将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我国以学习型大国的姿态,在向各国优秀文化和先进成果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中国应进一步深化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对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理论的研究,明晰学习型大国的大国责任担当和意识,站在世界高度、全球视野,努力建设世界教育与人才培养的高地,积极开展与世界各国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广泛合作。

一、国际视阈下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回顾

1.学习型社会建设走进中国

朗格朗和赫钦斯对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理论作出重大贡献。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大会上,法国教育专家朗格朗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念。1968年,美国学者罗伯特.赫钦斯出版了《The Learning Society》一书,被翻译成《学习化社会》,该书首次提出“学习型社会”的概念。成为学习型社会理论的代表作。

“富尔报告”和“德洛尔报告”丰富了学习型社会的理论。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报告书(也被称为“富尔报告”)发布。该报告强调了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理念,引领了全球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与发展。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共同主办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通过的《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和《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行动纲领》两份文件,对全球的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十一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发布了《学习:财富蕴藏其中》(也被称为“德洛尔报告”)。该报告强调当今社会的核心是终身学习,提出了学习型社会的四大支柱:学会与人相处、学会追求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发展。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德国汉堡召开的主题为“成人学习:21世纪的关键”的第五届成人教育学会和发表的《汉堡宣言》,为世界成人教育和成人学习指明了前进方向。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启动教育型城市和学习型城市建设。1973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创建“教育型城市”,7个城市中的挂川市在1979年就宣称是日本的第一个学习型城市。1993年,OECD出版了1992年第二届教育型城市国际会议(在瑞典哥德堡市举办)的报告,列举了世界范围内的7个学习型城市。1991年启动的欧洲终身学习项目(ELLI)描述了学习型城市的重要特征,列举了欧洲范围内80个学习型城市;1998年至2000年的“迈向欧洲学习型社会”项目(TELS)创立了“迈向欧洲学习型社会”项目指标体系。1996年,英国利物浦市率先宣称自己为学习型城市。1998年英国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南安普顿市主办了欧洲学习型城市会议。2001年,OECD为创建学习型城市和地区制定了10项政策原则。

2001年,中国开始走上建设学习型社会之路。2001年5月15日,中国国家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高峰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由此,中国向全世界宣布,开始走上创建学习型社会之路。如今,以上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建设诸多理念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2.中国学习型社会建设为世界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持续学习型社会建设20年成绩显著。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随后,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都继续强调建设学习型社会。这充分体现出我国从进入新世纪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今年10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大会议,不仅在二十大报告中继续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而且首次提出了学习型大国,彰显出进一步加大中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力度和内容的丰富度。20年来,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成效显著。特别是近十年来,学习型社会建设使得我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发上了极大的变化,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成为人们的共识和积极行动。科教兴国、尊重人才成为共识。

国家和各地积极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形成百城联盟。200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和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以及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均提出要开展创建学习型城市活动,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我国的学习型城市建设与学习型社会建设得以同时起步,并突出了学习型城市建设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优势地位。2013年,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世界对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成就的认可。2014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标志着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进入了全国统一领导推进的实践阶段。2013年,在教育部领导的支持下,由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牵头,一大批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特大型城市和省会城市率先联合成立学习型城市联盟,标志着我国城市间学习合作互动的起步,至2019年,七批次加入学习型城市联盟的城市共有105座,其中,含4座直辖市、4座计划单列市、22座省会城市。

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学习型城市建设起到带头作用。自2013年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北京大会,发表《首都宣言》)以来,五届大会已发表的五个宣言、《学习型城市关键指标》、《学习型城市建设指南》、《青年行动》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建立了学习型城市网络,召开了第一次网络城市成员大会,制定了两个战略文件。在这近十年的一些列活动中,无不体现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贡献。中国的北京、上海、杭州、成都四个获“学习型城市奖”城市和北上广深等十个学习型城市网络成员城市成为全世界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榜样。

二、学习型大国建设的战略要义

1.从学习大国到学习型大国

学习大国的提出具有特殊的背景与重大的意义。2014年5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上海召开外国专家座谈会时强调,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不论发展到什么水平都虚心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不断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习近平的重要讲话体现了中国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国家,表明中国重视建设学习型社会,重视科技和创新在经济转型升级进程中的作用,以及中国推动各国文明文化交流的意愿。

学习大国成为我国2035重大战略目标。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同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为即将出版发行的第五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作序强调,我们党依靠学习创造了历史,更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要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学习大国建设。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2.学习型大国的内涵丰富、意义重大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学习型大国与学习型社会并列,我认为是更加明确地显示了中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国家层面和社会体量。因为,“社会”一词可大可小,大可到人类社会,小也可到社区、或乡镇或城区社会,而“大国”指的就是国家,更确切地说是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家。

针对建设“学习型大国”的新提法,怎么看?怎么干?从学习型社会到学习大国,再从学习大国到学习型大国,其中有什么更深刻的认识升华?学习型大国,是在“社会”的基础上增加了“大国”,在大国前面又增了“型”字,这些有什么特殊含义?非常值得深入研究。

在学习大国中加了一个“型”字,是我国对学习型社会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进一步认可。顺理成章地将“学习大国”纳入“学习型”系列,丰富了“学习型”系列,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国家)”“学习型城市”“学习型乡村”……等等学习型“区域”;以及“学习型政党”“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学校”……等等学习型“组织”;还有学习型家庭、学习共同体等概念,形成了系列名词群体。

《报告》在前半句加了“推进教育数字化”,指明了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一种方法或路径:“建设全民终身学习”是继续坚持了党和国家的一贯提法,表示学习的国人全纳性和全年龄段。

学习型大国提出的重大意义更在于:表明中国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将进一步深化;标志着中国学习型社会建设模式走向成熟:将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3.学习型大国的国际站位突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提出“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学习型大国建设能否作为国际公共产品的助推器?

2014年提出“学习大国”的背景就是面向世界的,当然对“学习型大国”的理解也应该包含站在国际视野的角度。我国以学习型大国的姿态,在向各国优秀文化和先进成果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相信:中国一定能够与世界人民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普适性,已经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因此,来自中国的学习型大国建设也将会受到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欢迎。

三、我国学习型大国建设的发展

当前,在全球经济高度相互依存的情况下,人类社会早已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任何国家都难以在全球性问题前独善其身,也不可能凭一己之力解决自身和全球性问题。实现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必要和紧迫。

1.进一步深化中国的学习型社会建设

加强对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理论的研究。研究内容在更多地关注全民终身学习、学习权利公平、学习机会平等和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基础上,还要将其作为一种社会、大国发展方式,与社会、大国的经济增长、文化繁荣、社会稳定等方面密切结合进行研究。

中国的学习型大国建设首先要练好内功,办好自己的事。要继续深入开展学习型社会建设、学习型城市建设和各级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继续深化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党组织等中国特色学习型组织建设,继续推进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共同体建设,继续推动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成为学习大国”的战略目标。通过全民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促进我国新时代学习型大国建设,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和高质量教育体系。

在继续做好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城市规划和实施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工作。建立长期监测机制,通过监测正常化,为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有效、实用的科学数据,保证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应继续坚持以评促建,持续开展,逐步转变成常规工作。

城市积极反哺农村,促进乡村振兴。学习型城市建设要支持学习型乡村建设。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应从专注城区向乡村转移,帮助本城市管辖的郊区和农村、本行政区划之外相邻的农村、边缘和贫困地区的农村,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跨区域支援的优良传统。以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成果和经验,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乡村人才振兴要求,积极推动学习型乡村建设,培养乡村本土人才,制定鼓励城市人才下乡和定居农村的政策,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以城带乡,反哺农村,缩小城乡居民间的观念差距、知识差距、人才差距、财富差距,缩小学习资源差距,使改革开放的成果尽快惠及乡村和农民,实现联合国 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第 11项的目标:建设包容、安全、有风险抵御能力和可持续的城市及人类住区。

进一步关注弱势群体教育与学习权利与实践的落实。加强对老年人、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群众、贫困地区群众、残障人群、城乡困难家庭、农村“三留”人员的“送教上门”和学习引导。在保证平等受教育权的同时,还应使学习者在经济上学得起、方式上便捷享学,将包容性充分体现到城乡全域和群体全纳上。实现联合国 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第 11项的目标:确保包容、公平的优质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

2.明晰学习型大国的大国责任担当和意识

中国学习型大国建设将站在世界高度、全球视野。我国倡导“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要在建设学习型大国的角度,有大国的责任担当和意识,带头推动世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联合其他的学习型大、中、小国家,一起推动世界各国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国家建设,筑成世界和平、正义、繁荣、富裕、美好环境的大局。

努力建设世界教育与人才培养的高地。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随着中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日臻完善,中国在世界人才培养和交流过程中必然处于重要的地位,学习型大国建设将促进这一地位的形成和巩固。

认真学习和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教育与学习的最新成果。例如,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自成立70周年以来的第三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再次重申终身学习至关重要的价值。2021年11月10日,发布了《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报告,探讨和展望面向未来乃至2050年的教育,呼吁国际社会重新思考学习的基本问题,即“为何学、怎样学、学什么、在哪儿学和何时学”,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互动关系的全新揭示将激发新一轮终身教育与学习的变革。

积极开展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广泛合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汇集了世界各成员国的著名专家学者,也包括中国的专家学者,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乃至对学习型大国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理论具有高瞻远瞩的实力,会把其主导的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作为反映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风向标。我国应加大与其合作的力度,要积极参与其牵头组织的活动,认真从中学习,借鉴先进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弘扬中国特色。

鼓励更多的中国城市积极加入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和合作项目。在中国的学习型城市联盟105座城市中,仅有10座城市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型城市网络成员。有关部门应为这些城市创造条件,积极鼓励他们加入学习型城市网络,走上国际舞台,学习其他城市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先进经验,扩大本城市的影响,唱响本土颂歌,让更多的中国城市在世界舞台上共同合唱中国声音。鼓励更多的中国城市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开展的学习型城市建设研究或实践项目,如上海和成都等城市,扩大了城市的影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体现大国担当,组织亚洲学习型社会与学习型城市交流活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协调下,我国可以牵头开展亚洲各国的学习型社会与学习型城市交流活动。例如,定期召开亚洲学习型社会与学习型城市论坛,或组织相关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讨论区域国别学习型城市建设问题。相近的文化、地域环境,会使我们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更多的合作需求,更多和睦富裕的愿望,必将取得更多的互惠成果。

作者:杨树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终身学习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员)

上一篇: 2015年申论热点权威预测建设学习型社会
下一篇: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点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