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旅游的社会文化功能及其实现

旅游的社会文化功能及其实现

旅游的社会文化功能及其实现旅游的社会文化功能及其实现

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现阶段我国旅游业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不断扩大,社会影响也正逐步扩张和凸显。在此背景下,我们不仅要关注旅游业显著的经济功能,更要关注其正在并即将逐步浮现的社会文化功能,提前做好战略布局。

旅游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将是人类长存的生活方式

旅游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结果。现代旅游活动与工业现代化关系密切。一方面,工业现代化为大众旅游提供便利的交通和可支配收入等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工业现代化催生人类社会新的精神追求。在物质生活丰富到一定程度后,工业化社会伴随的紧张生活使人们对休息、闲暇权利,以及对自我发展的精神渴求日渐突出。从1948年联合国大会《世界人权宣言》提出“人人享受休息和闲暇的权利”后各发达经济体相继实施带薪休假制度推动旅游实现大众化发展,到1980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在《马尼拉宣言》中宣告“旅游是人类长存的生活方式,是人类的基本权利”,再到上世纪90年代旅游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无疑大众旅游是社会发展背景下经济、技术及带薪休假制度等因素综合推动下形成的,已深度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阶段和不同领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也将是人类长存的生活方式,它在提升国民素质和福利、增进人民生活幸福、促进社会和谐和国家间和平发展等多个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旅游的社会文化功能

大众旅游时代已然到来,旅游与现实生活不再是两个并行的世界,旅游已经成为从生活质量角度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对社会系统产生的影响也逐渐显现。其影响突出表现在旅游促进落后地区的社会发展、有效吸纳就业、促进社会稳定和民族融合、传递国家形象和提升国家软实力、提高国民素质并促进文化传承与再发展等五个方面。

发展旅游能有效促进欠发达地区社会发展。旅游业被普遍认为是消除贫困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基于此,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专门成立了可持续旅游扶贫基金会。旅游业促进落后地区的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效突破内卷化,即发展旅游能突破落后地区传统单一的产业结构,促使其从一个以农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向三产制衡的格局发展。二是打破锁定效应,即旅游作为一个外生变量,带来相关政策扶持效应、外来资本、外来人口及其异质性思维等生产要素。三是增权效应,即发展旅游形成新的社会分层和社会结构,提升妇女的家庭地位,唤起民众普遍的权利意识,增强居民的社区义务感和责任感,增加新的生活元素等。我国多数贫困地区位置偏远,传统产业发展潜力有限,但旅游资源却往往较为丰富,通过旅游业发展消除贫困能够大有作为。

旅游业可充分吸纳多层次就业和弱势群体就业。就业是各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旅游就业具有容量大、层次多、门槛低、形式灵活等特点。据美国劳工部门统计,65名游客访美就能创造1个就业机会。世界旅游业理事会(WTTC)测算,到2020年,世界旅游业收入将增至16万亿美元,能提供3亿个工作岗位。在我国,旅游业所创造的就业岗位数是汽车制造业的5倍以上,是采矿业的10倍以上,是化工制造业的6倍以上,旅游业每投入100万美元,能创造144个就业机会。目前,我国旅游直接从业人数超过1350万,带动相关行业就业超过8000万,占全国就业人员的10.4%。其中,旅游行业中的妇女就业超过60%。

旅游能成为增进民族融合和社会稳定的黏合剂。民族团结是民族工作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各民族要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旅游业是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产业,是以跨区域人员流动和交往为主体内容的休闲活动。在西藏、新疆、青海、宁夏等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人文风情浓郁,在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合下,发展旅游大有可为。通过发展民族旅游,不仅能让老百姓富裕起来,更能让不同民族的百姓在旅游社区有更多生活上的交集。有了生活上的交集自然就有思想观念上的交集,彼此之间也就逐渐形成和谐稳定的关系。近期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要“逐步把旅游业做成民族地区的支柱产业”。事实上,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实践充分表明,旅游业可以作为推动不同民族之间、民族内部之间相互了解和发展的纽带。

对消除偏见、传递国家形象和提升国家软实力有突出作用。旅游是世界服务贸易往来的主要内容,也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通过旅游服务贸易“走出去”“请进来”,是让全世界了解中国、发展友谊与达成合作的有效途径。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曾通过“政治接待”让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外国人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改革开放后,入境旅游起到了创收外汇、交流文化和增进友谊的作用。如今,在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客源国和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的时候,我们以出境旅游来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外交走出去,向世界传递中国和平友好的信息,积累形成世界市场上的中国实力。

能显著提升国民素质,促进文化传承和社会再发展。旅游是一种移动的文化碰撞,对旅游主体和客体来说都是一场思想盛宴。本地居民通过与游客交往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思想变得更加开阔和丰富。外来游客通过旅游活动看到了别开生面的异地风情,增加了学识,提升了修养。发展旅游还能有效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统文化传承。一些已经或濒临消逝的习俗,在旅游带来的商业滋养下呈现出新的价值和活力。婺源的晒秋、布依族的八音坐唱、丽江的纳西古乐,如果不是因为旅游带来的市场需求,恐怕早被现代文明所遗忘。旅游还具有促进社会再发展功能。旅游作为一种高级精神需求,能较好满足人们“求新、求知、求乐、求闲”的心理需求,将成为幸福导向型产业,促进社会再发展。

旅游社会文化功能的实现路径

旅游社会功能的发挥涉及旅游业发展中的效率与公平的协调问题。从《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要“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开始,旅游业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战略性地位和综合属性就已经明确。因而,我们要通过提升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促进旅游经济发展,更要以开放和公平的制度设计来推动旅游综合功能的发挥。

要通过政策倾斜加强欠发达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旅游提供有力的环境支撑。鼓励欠发达地区各城市间新增航线、铁路、公路和航点,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政府部门提供资金支持,加强网络推广、品牌推广、联合推广,推动智慧旅游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增强其宣传推介的基础能力。积极推动欠发达地区的旅游人才培养和发达地区的旅游人才对口支援,保障旅游发展的内在动力。将旅游培养成为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重要产业,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

积极推动旅游融入国家战略,充分发挥旅游在国家经济外交和区域发展中的先锋作用。通过先行推动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签证、直航和包机等措施,将旅游发展成为落地“一带一路”战略的排头兵。配合国家经济外交战略,通过定向举办旅游年、旅游月、旅游节及国际旅游交易会等活动,积极推动我国与大国之间、周边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充分发挥旅游在消除国际社会偏见、传递国家和平友好形象方面的特殊优势。

要在旅游规划和发展政策制定过程中以民为本,避免政府与民争利。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确定适当的经济和社会综合目标,避免政府部门与民逐利和对资本的过度偏袒,发展社会公平;通过免票、半票、折扣票等方式实行对老人、小孩、学生、军人、教师、医生、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不同程度的旅游福利,扩大旅游的机会公平;通过建立以自然与文化遗产地、国家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等为主体的国家公园体系,促进文化传承与国民素质提升。

(作者单位:中国旅游研究院)

SourcePh">

上一篇: 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点
下一篇: 互联网时代,做个不被蒙蔽的理性思考者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