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谈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谈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谈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

关键词:文化强国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将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议》进一步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目标具体化,将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确定在2035年,这是一个鼓舞人心的目标,也是一个充满文化自信的目标。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强在什么地方?至少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化更加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障,又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标志。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展示中华民族最耀眼的精神风采。为什么强调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谈到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讲到“两个保持”: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不断推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也不断提升。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自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源自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深厚的历史文化、激昂的革命文化、先进的当代文化,三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有机融合,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更重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革命文化得以在新的条件下弘扬光大,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以不断提升、进步,从而为文化注入新的力量、新的生命、新的活力。所以说,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是历史的又是当代的,是过去的又是未来的,是继承的又是创新的。这种文化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时俱进,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与时俱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历史的进步推动文化的进步,实践的创造推动文化的创造,历史每前进一步,文化就呈现新的跃升。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我国人民将展现出更加坚定、更加自豪的文化自信。

第二,精神力量更加强大。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当物质文明的大厦在中华大地巍峨屹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

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人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既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物质需求是第一位的,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是最基本的,“民以食为天”讲的就是必须先有物质基础。但是,这并不是说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是可有可无的,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的精神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而且在现代化过程中,精神需求比重会越来越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必须抓好经济建设,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

我们党的一大优势就是重视精神力量的培育和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打好两个基础,即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要改善两个生活,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要增强两个力量,即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到2035年,中华民族必然展现出更加夺目的精神风貌,迸发出更为磅礴的精神力量。

第三,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

社会文明,包括社会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貎、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思想观念、精神面貌,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发展壮大,需要很多力量来推动,核心价值观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的是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体现着我们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全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文明风尚、行为规范,集中体现在社会风气上。风气,是一种文明生态,是一种文明环境,是一种文明存在方式。有了好的风气,就有了大众的文明自觉,就形成了好的文明风尚,就能够养成文明的行为。好的社会风气会使文明意识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对于社会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持重在建设、以立为本,坚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努力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新时代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方法和重要方针,就是“重在建设、以立为本,久久为功、持之以恒”。这为我国社会文明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

第四,文化软实力明显提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说到底,是不断提高综合国力的进程。综合国力,既包括硬实力,也包括软实力;既包括物的因素,也包括人的因素;既包括有形的东西,也包括无形的东西。而且软实力起着更带有根本性、基础性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中,最核心、最高层次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样从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实力来认识文化软实力,既使我们在更高层次上来认识文化软实力,也使我们在更高层次上认识综合国力。以往,一讲到综合国力,人们往往想到经济发展,想到硬实力,很少想到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软实力与综合国力关系的论述,把硬实力与软实力统一于综合国力之中,而且更强调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性、基础性作用,这是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观、实力观、文化观的重大拓展,也对我们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如何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如何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建议》在确立2035年远景目标中,突出强调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个目标,提出建成文化强国,要使“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文化软实力,说到底是文化价值和文化传播两个方面。文化价值是灵魂。对于文化来说,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思想和价值观念强不强,决定着文化软实力强不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文化传播是载体。文化价值是通过传播来实现其以文化人、以文塑人的作用的。传播力决定影响力。没有广泛、有效的传播,再好的文化价值也不能形成社会的价值共识。文化传播不是一个固定模式,而是千变万化、千形百态、千言万语。文化传播,很重要的特点,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使人们在美的享受和身心愉悦中得到思想的启迪、心灵的陶冶、道德的升华。

文化软实力,还体现在对外的文化影响力上。要使世界更多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到2035年我国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时,我国文化软实力将显著提升。软实力与硬实力并强,将成为社会主义中国的一个显著特征。

第五,文化达到高质量发展阶段。文化强国必然是高质量文化产品极大丰富、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我国文化产品已经解决了短缺的问题,有了充足的文化产品数量上的供给。随之而来的,是质量问题突出出来。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意见,突出表现在文化产品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问题上。

文化强国,需要文化精品铸就。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要造就史诗般的作品。史诗般的作品,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化高峰,是一个时代文化繁荣的丰碑。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奋斗,推动我国社会发生了全方位变革,这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人类发展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面对这种史诗般的变化,应推出中华民族新史诗。同时,优秀作品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把质量作为文化产品的生命线,实行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

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发展文化事业,就是要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是我国文化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多推出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的优秀产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

上一篇: 申论热点范文:社会公德
下一篇: 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点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