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重点、难点*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特征*二、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三、中国工业化道路模式的选择*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五、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思路过渡时期时间:1949年10-1956年底社会性质:属社会主义范畴,是过渡性质社会矛盾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为何选择社会主理论新民主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更快更好地实现工业化实践经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已开始五种经济形态中的国营经济的发展政治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政体避免走资本主义道路;不会长期停在新民主主义社会苏联社会主义处于上升时期,计划经济为世界学习榜样工业化与改造并举的改造道路过渡时期总路线:最初思路,提前的原因农业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948年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做过分析,这时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的必然。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1、该时期的重大举措,为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七届三中全会:争取财经状况好转,不要四面出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镇压反革命:1950年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的实施,就所有制关系来说,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己经结束,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已经建立。建国初期五种经济成分构成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其中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奠定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走社会主义道路(阶级力量:工人阶级)个体经济——处于十字路口(阶级力量:农民),依附于其它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走资本主义道路(阶级力量: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19.10%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6.90%私人资本主义经济71.80%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1.50%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0.70%国家资本主义三种基本经济成分与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过渡时期的社会矛盾!新民主主义国体和新民主主义政体的建立,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结束,既可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又不会长时间停留在新民主主义时期,而会较快实现社会主义的前途。
新民主主义国体——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和其它反帝反封建人们在内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新民主主义政体——人民代表大会: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第二节走社会主义道路:更快、更好地实现工业化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过程,它的特征表现在建立起能够用机器技术装备国民经济的大工业。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社会主义的唯一的物质基础,就是同时也能改造农业的大机器工业。‛(《列宁选集》第4卷,第549列宁、斯大林有关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大工业的论述‚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算做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斯大林全集》第8卷,第112—113页。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确立1952年,全国钢的年产量仅130多万吨,使用机器的现代工业的产值,约占工农业生产总值的28%,农业及其副业、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的产值约占工农业生产总值的72%。1954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0次会议上指出:‚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两种现成的工业化模式:一是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模式,一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工业化模式的选择我国在工业化起步时,基本上仿照苏联的工业化模式!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应当‚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中央领导人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决定在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彻底完成、国民经济基本恢复之前,先不急于明确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至于中国到底什么时候向社会主义过渡,当时的设想大致是: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估计至少要10年,多则15年或20年),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就可以采取‚严重的社会主义的步骤‛,一举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最初设想——毛泽东最早谈这个问题是在1935年12月党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上,他说:‚革命的转变,那是将来的事。在将来,民主主义的革命必然要转变为社会主义的革命。何时转变,应以是否具备了转变的条件为标准,时间会要相当地长。不到具备了政治上经济上一切应有的条件之时,不到转变对全国最大多数人民有利而不是不利之时,不应当轻易谈转变。
‛《毛泽东选集》第1卷,161页。‚在中国采取相当严重的社会主义的步骤,还是相当长久的将来的事情,如在共同纲领上写上这一目标,很容易混淆我们在今天所要采取的实际步骤。‛《刘少奇选集》上卷,第435页。‚所以现在暂时不写出来,不是否定它,而是更加郑重地看待它。而且这个纲领中经济的部分里面,已经规定要在实际上保证向这个前途走《周恩来选集》上卷,第368页。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中共中央的认识发生了变化。1952年9月24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我们要在‚十到十五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不是十年以后才过渡到社会主义‛。‚在我的记忆中,第一次听到毛主席谈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是1952年9月24日在中央书记处的会议上。那次会议主要是讨论‘一五’计划的方针任务。……毛主席讲了一段话。大意是: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或者以后才开始过渡。……‛-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决策变化——决策变化的原因:第一、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彻底完成,国内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如毛泽东认为:‚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
‛第二、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发生了重要变化主要集中在公私比例的变化上:如周恩来认为:‚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一天一天增加,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一天一天加强。‛第三,苏联的影响。(录像)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中共中央在1952年底开始酝酿并于1953 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规 定:‚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 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 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总路线 工业化 三大改造 资本主义工商业 手工业 农业 (主体) (两翼) 两者关系: 工业化是改造 的基础和目的, 改造是工业化 的条件和手段。 两者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相 互制约,体现 了发展生产力 和变革生产关 系的有机统一。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特征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举 第二,把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结合起来 第三,总路线的实质是解决所有制问题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过渡道路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贯彻总路线的 一个重要步骤。即总路线的实施是通 过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的落实 来实现的。
‚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 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 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 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党和政府采取的 实际步骤总是力求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以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不允许对生产 力破坏。 社会主义改造这样一场极其深刻的社会变 革,不仅没有引起激烈的社会动荡和经济破 坏,而且使生产逐年增加。它成了社会主义 建设的直接的推动力量。 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到1957年应达到的指 标,在1956年底就提前达到了。 一五期间工业建设成就辉煌 1953年底,鞍山钢铁 公司的大型轧钢厂,无缝 钢管厂,七号炼铁炉举行 开工典礼 长春第一汽车制 造厂1956年建成投产 一五期间工业建设成就辉煌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土地改革完成以后的农村经济,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农民有了生产积极性,但这种封 建性质小农经济有很大的局限性,资金匮乏, 缺乏必要的生产资料,难以维持生产,更谈不上 扩大生产规模。单家独户的小农经济,经济力 量十分薄弱,生产工具严重不足,生产中的困难 很大,无力抵抗自然灾害。
小私有经济,土地, 生产资料,劳动力等,都不能进行合理的调节和 使用,也影响了现有生产力的发挥。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我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大体经过了 三个阶段:由低级形式到高级形式逐步过渡。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三个阶段 互助组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 有制基础上的农业生产协作组织, 也分两种形式:一是临时互助组, 二是常年互助组。前者是简单的 劳动互助,生产资料完全私有, 各户独立经营,只是季节性的互 助协作,共同使用耕畜好农具, ‚忙时互助闲时散‛;后者就有 了初步的生产计划,技术分工, 或许还有少量的公共财产。集体 劳动并有少量的公共财产,就是 互助组具有了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第一阶段,(1949年—1953年底) 合作社的初 级阶段,以发展互助组为中心,试办初级社。 全国农业劳动模 范李顺达和他带领的 互助组 第二阶段, (1954年—1955年春) 以发展 初级社为中心,试办高级社。 初级社即初级农业生产合 作社的简称,属半社会主义性 质。生产上统一经营,统一管 理,社员参加集体劳动;生产资 料所有形式,仍然保留私有制, 但实行土地入股,其它的生产 资料如牲畜,农具等,交合作社 统一使用。
分配形式主要实行 按劳取酬与按土地分红相结合, 交合作社使用的大农具,耕畜也 同样分得一分报酬。 ‚高级社‛即高级农 业生产合作社的简称,所 有制方面,生产关系的基 础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土 地和其它生产资料都属于 集体所有;生产过程中实 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 统一安排生产计划;分配 形式上,实行按劳分配。 第三阶段,(1955年下半内—1956年) 农业 合作化运动的高潮阶段。主要办高级社。 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 到1954年底,互助组从1951年底的400多万 个发展到近1000万个;初级社从1951年底的300 多个增加到1953年的1.4万个,1954年秋为10万 个,1954年底猛增到48万个。参加互助合作的 农户,从1951年底的2100万户增加到1954年底 的7000万户,在全国农户总数中的比重从19.2% 增加到60.3% 。当时80% 以上的合作社都做到 了增产增收。 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和基本完成农业合 作化的前期,发展是健康的 1955年夏,在合作化问题上党内发生意见 争论同年7月31日,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 记会议上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报 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本经验作了比较全面的总结,阐明了农业合作化的基本道路、基本方 针、基本政策,并对农业合作化同机械化、社会 改革同技术改革的关系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
但 在报告中,不点名地错误指责由邓子恢主持的中 央农村工作部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是站 在群众运动后面指手划脚的‚小脚女人‛,从而 将正常的党内争论说成是两条路线的分歧。 全国入社农户比例图 到1956年底, 全国入社农户占总 农户的96.3%,5亿 多农民在党的领导 下通过合作化,走 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总体上是成功的。 不足之处:要求过急,工作过粗, 改变过快,形式过于单一。 入社农户96.3%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方针: ‚积极领导、稳步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