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4年的时间,在50名专家学者,270余家机构的共同努力下,2023年3月17日,《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服务规范》正式发布实施。作为社会工作领域的第二份国家标准,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领域的第一份国家标准,其对于为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发展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如何深入解析国标、如何有效落实国标,促进其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是实务与研究人员共同更关注的话题。
《中国社会工作》2023年第15期以国标为核心发布了微专题系列文章,从国标编写团队、国标实践场域、国标落实团队不同角度出发对上述问题给予了回应。
第一篇《的研发路径、内容与特点》。带领读者走进国标研发经历的7+2个工作阶段,阐述了国标的3大内容体系和4个主要特点,并从国标宣贯、机制建设、人才培养、标准化研究四个方面为行业发展提供方向。
第二篇《北京市:将未成年人保护融入公安执法全过程》。从工作机制与制度建设、人员场地保障、工作内容完善、多主体合作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北京市公安机关落实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支持开展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服务的工作经验。
第三篇《河南省:“检社”联手,“未爱”双向奔赴》。讲述了河南省打造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的工作历程,整合多方力量,共同开展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推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的发展。
第四篇《“125”模式促进社工与专门学校深度融合》。详细介绍了北京市海淀寄读学校近十年与社会工作合作开展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的工作经验,“125模式”为国标落实提供了有效的行动方案。
第五篇《从0到1再到100+,国标指引新方向》。描绘了齐家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服务与研究中心的发展历程,并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角度,阐述了国标发布实施对行业发展的关键作用,解析了国标对社工服务机构发展的重要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推送系列文章,共同学习先进经验,共同推进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