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期刊】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2017年第4期

【期刊】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2017年第4期

【期刊】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2017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2017年第4期

社会工作期刊发表_期刊类社会专业工作者有哪些_社会工作专业类期刊

中国长期照护的政策选择

杨团

摘要:老龄工作提上国家日程已经30余年,21世纪以来,社会养老和社区为老服务亦进入国家政策。但迄今为止,老龄工作从指导思想到政策制定都未将针对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服务与养老服务做明确区分。用养老服务涵盖甚至替代长照服务,导致政策靶向不准,结构失衡,人才短缺,致使对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料严重不足。在中国城乡仅失能人口已近4000万人的严峻形势下,“十三五”时期将设置独立的长期照护政策规划提上国家的重大议程,进行政策基础工程建设,已经刻不容缓。

养老机构发展:问题与反思

陈友华 艾波 苗国

摘要:中国养老机构存在诸多问题,如养老资源分配不公导致的养老机构奢华与简陋并存、一床难求与床位大量闲置、假借发展老龄事业名义的房地产开发、专业人才储备不足等,其根源在于未能厘清政府、社会、市场三者间关系与责任边界,公办和民办养老机构角色定位不准。系统反思养老机构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价值理念重塑、政府职责定位、人才吸引等建议。

走向系统:近十年来中国社会工作政策发展的轨迹

李迎生 李冰

摘要:社会工作政策是社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工作的发展起着支持、规范、引导、保障等重要作用。自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重大战略部署以来,社会工作在我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社会工作政策也进入密集出台、快速发展阶段:从中央顶层设计、各部委协同配合政策到地方实施性政策均有实质性的突破,实现了从薄弱到丰富、从宽泛到精细、从综合到专项的转变,逐渐形成了社会工作政策体系。总体上,新时期社会工作政策的发展是回应我国全面推进社会建设时期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实现本土性原生态社会工作向专业化、职业化、本土化社会工作转型的迫切需要,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工作政策逐渐形成体系,并呈现层次化、多元化等特点。

精准扶贫内涵与实务:社会工作视角的初步解读

顾东辉

摘要:精准扶贫源于领导说法和政府文件,是扶贫开发进入攻坚克难阶段的重要战略。精准扶贫之“贫”、“扶”和“精准”均有多重解读。鉴于精准扶贫和社会工作的同构品性,社会工作实务的对象、主体、目标、方法和伦理的要素特点,社会工作实务的需求评估、方案制订、计划推行和评估总结的阶段技术,均可以成为精准扶贫达到理想效果的重要参鉴。

社会工作服务效果评估:基于定性与定量方法的混合评估法

刘江

摘要:如何严谨、科学地检验社会工作服务的效果是社会工作专业领域面临的重要议题。为回应此议题,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社会工作服务效果评估内涵的分析,将社会工作服务效果评估定位于检验“社会工作服务与其目标间的因果关系”这一内涵之上。以此逻辑为指导,本研究结合定性与定量两种研究方法形成基于“服务计划操作化—定性评估—定量评估”的“三阶段式”评估法。为论证该逻辑和方法的合理性,本研究以SH市Y街道生活馆服务为个案进行检验和说明。个案分析的结果显示,将社会工作服务效果评估定位为检验“社会工作服务与其目标间的因果关系”的评估逻辑和“三段阶式”评估法是检验社会工作服务效果的可行方法。它对于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或社会服务)效果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的实践困境及行动策略

——以B市实践为例

席小华

摘要: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的开展,对少年犯罪预防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其在我国实践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推进。在过去的七年里,B市实现了社会工作在少年司法领域的理念嵌入、服务嵌入和制度性建构。笔者以B市的少年司法社会工作实践为背景展开研究,研究结论认为:行动者曾遭遇了合法性、资源性和专业性三类困境。面对以上困境,行动者采取了模糊界限的变通、文化资本的运用、专业价值的回归等系列行动策略,推动了B市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的快速发展。

家庭抗逆力视角下流动儿童家庭社会工作服务实践重构

刘玉兰 彭华民

摘要:流动儿童家庭在城市面临各种困境,如何更好地协助其城市社会融入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议题。家庭抗逆力理论由于主张关注困境家庭的优势,实现了实践范式从问题取向到优势取向的转型。家庭抗逆力视角下的流动儿童家庭社会工作服务模式,能够有效突破当前问题化、个体化和静态化的服务困境。这一模式通过调整评估方向,肯定和发掘流动儿童家庭及其系统的优势和潜能;采取家庭群体决策制定方法,建立以流动儿童家庭为中心的服务取向;制定灵活的、全方位的流动儿童家庭抗逆力提升服务项目;提供补缺和预防相结合的综合服务;增强系统间的协同和合作,搭建社区为本的多系统服务框架,最终实现流动儿童家庭抗逆力的提升。

发现家庭:对上海一项“建筑工人‘亲子关系’培训项目”社会工作干预的实践和反思

薛红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入加速期,并由此带来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中国的传统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城乡二元结构下,流动中的农民工家庭呈现出不完整离散化的拆分型家庭模式,这对他们的家庭带来了很多现实的困境。本文在回顾了城市流动对农民工家庭关系的影响、流动人口中的家庭亲子关系、流动人口社会工作干预现状这三方面的文献基础上,通过一项建筑工人“亲子关系”培训项目的社会工作干预的实践,试图从“亲子关系”的角度去发现“流动人口”的“家庭”。该项目强调了通过建筑工人的参与式学习和分享,梳理他们各自的家庭生活和关系的现状,学习增进家庭成员交流和沟通的能力,促进和谐家庭建设。要改变流动人口家庭的现实困境,尤其是“只生不养”的儿童抚养难题,需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改善:第一从政策层面上,需要国家给予流动人口“困境家庭”以制度化的社会支持和相应社会福利的保障;第二从实践层面上,我们要将流动人口家庭服务的实践主体从“个体”向“家庭”转变,从家庭生态系统去回应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成长的各阶段的问题和需求,凸显出父母的角色。

上一篇: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进入阅读模式
下一篇: 做好新阶层人士统战工作是时代所需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