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的领袖命名其指导思想,是国际共运史上的惯例,比如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等。在新修订《党章》总纲的3到7自然段中,对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表述是“三个创立”“两个形成”,即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的创立,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也与习近平同志数十年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紧密相连。
一、“个体自我的每一次伟大提高,都源于同古典世界的重新接触”——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来源于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性吸收。习近平同志说过,先贤们的思想结晶,许多人的智慧和成功的经验都在书里,无须经其同意便可拿来为我所用,何乐而不为呢?只有愚蠢的人才不读书,千万别把书当作自己的“敌人”。博实践证明,习近平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从小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坚信“一物不在,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读过大量的传统文化经典,在博采众长基础“批判地重新加以探讨”,骨子里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基因。从2012年当选总书记至今,他每次讲话都博古知今、透古通今、鉴古喻今,彰显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在习近平同志的思想意识中,“精忠报国”永远是第一位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吸吮着中华民族5000多年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共识、精神追求、政治智慧、历史经验,开辟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局面,极大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色彩,体现了一个党的领袖重视传统、弘扬传统的政治自觉和历史担当。
二、“丰富的人生磨砺,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独特的个人成长经历的深刻影响。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领袖的产生绝非偶然,领袖思想的形成必有源头。从延安插队、正定起步、治理福建、主政浙沪,到领航中国,习近平总书记的从政经历遍及党、政、军各个领域,历经村、县、地、市、省直至中央等层级的主要岗位,其成长之路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萌生和孕育过程。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岗位,丰富了习近平同志把握社情民情世情国情党情的成长体验,他把自己信仰的种子播洒在他走过的每一片土地上。特别是不到16岁在陕北当农民的7年经历,通过苦干得到了群众信任,通过苦熬磨炼了意志品质,通过苦读丰富了精神世界和知识底蕴。正是这段苦难经历的洗礼,淬炼和铸就了他坚韧不拔、志存高远、无私无畏、满腹经纶、内敛厚重的领袖魅力。在那里,“为群众做实事”的信念像种子一样在他心里生根发芽,他真正“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真正感觉到“天下无难事”,增添了毅然决然的无穷底气和历史担当,“振兴中华”的理想之火。实践证明,机遇不会平均分配给每一个人,它只为那些有准备的人提供。习近平就是有准备的人,正是他不同岗位的实践积淀和厚积薄发,厚植了他治国理政的扎实根基,成就了他非同凡响的领袖风范,形成了他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论,使深接“地气”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释放出旺盛活力。
三、“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从哪里开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一个世纪以来,以马克思名字命名的思想,如灯塔照亮了在黑暗中徘徊的世界历史,指引社会主义运动浩荡前行,深刻改变着世界,深刻改变着中国。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史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其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精髓所在。有人这样总结:马克思之前的历史,都通向马克思;马克思之后的历史,都是从马克思重新出发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人类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通往真理的道路上,中国号巨轮的掌舵者竖起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旗帜。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沿袭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理论传统、价值导向,沿袭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理脉络,挥就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篇章”,让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在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焕发出无比灿烂的真理之光。“沿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了“老祖宗”,说了“新话语”,既“不忘初心”又“继续前进”,既不忘本来又面向未来,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四、“问题是时代的格言,实践是理论的源泉”——改革开放的实践探索。马克思一再告诫人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出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源于党对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中国40年改革开放,为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丰厚的现实土壤。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总体上处于“欠发展”时期;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总体上步入了“发展起来、强大起来”时期。邓小平指出,我国“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如何答好这一“小平之问”的时代课题?与发展起来、强大起来后在逻辑上密切相关的是,我国正处于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正处于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正处于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等。概括复杂多变的历史条件,习近平同志精准确定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把握蕴含其中的本质要求,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所推进的整体转型升级,这不仅是观察处理一切问题的客观依据,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实际依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时代逻辑和本质特征,展现出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和无比强大的引领力量。
五、“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与世界深度互动借鉴的理论升华。马克思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程度之深前所未有。习近平同志指出,搞保护主义如同把自己关入了黑屋子,看似躲过了风吹雨打,但也隔绝了阳光和空气。信息化时代,世界是个地球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宽广深邃的历史视野、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勇于担当的大国胸怀,提出了包括正确义利观、新安全观、全球治理观、“一带一路”等一系列有利于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的新理念新倡议新方案,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秉承“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传统美德,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不断促进世界经济更加平衡、全球治理更加有效、国际关系更加合理,为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国不仅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物质产品”,更为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提供超越意识形态的“中国方案”。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判断,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感言;从“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呼吁,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把握住了人类利益和价值的通约性,寻找到了国与国关系的最大公约数,中国正实现从跟跑、追跑到领跑的新跨越,从自主、自强到自信的新跨越,从旁观者、参与者到引领者的新跨越,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六、“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同时深刻思指出,在社会生产和劳动创造过程中,人民群众已不满足于机械式地重复劳动,开始运用智慧进行总结反思,并形成高级的知识体系和精神层次的劳动创造。以领袖个人表达的思想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独特主体形式。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中领袖的作用具有无可替代的决定作用,但这并不否定党和人民是理论创新的主体。群众实践和集体智慧是理论创新的原料和半成品,领袖是高端加工。毛泽东曾指出,“路线和政策不是凭空产生出来的,比方说,‘四清’、‘五反’就不是我们发明的,而是老百姓告诉我们的”“我们的脑子是个加工厂”。通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难发现,各行各业、各社会阶层、各年龄群体,都能够看到自己关心的问题,自己熟悉的说法,自己感奋的答案,最广泛、深入地吸收人民群众的发明创造,最准确、集中地表达人民群众的坚强意志,是其获得广泛共鸣和强烈认同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领袖、政党和人民,形成了理论创新的一个完整的集体主体的“生产线”,当然这也是人民创造历史的现实主体,任何割裂就无法完成理论的“生产任务”。
(作者:杨尚东/燕园人合创始人、元培商学院首席顾问,吴郁德/燕园人合行政总裁、元培商学院院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