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化一词属政治学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于1956年在《比较政治体系》一文中首次提出的,每一个政治体系都根植于决定政治活动取向的特殊模式中,这种特定的模式便是政治体系的政治文化。后来,阿尔蒙德在《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政策》中对政治文化作了进一步阐述:“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是政治体系背后的特定的行为模式。”[1]按照阿尔蒙德的理解,政治文化不同于明确的政治理念,也不同于现实的政治决策,它是作为一种心理的沉淀,深藏在人们心中并潜移默化地支配着人们的政治行为。1961年,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派尔也给政治文化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政治文化是这样的一套态度、信念和感情,它赋予政治过程以意义和秩序,它给出制约政治系统行为的基本前提和规则,它包括政治理想和一个正直的运行规范。因此,政治文化就是政治的心理与主观维度集合形式的展示。”[2]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政治文化理论传入我国,国内学者纷纷对政治文化进行研究。由于研究的重点和取向不同,学者们对政治文化的定义也是不同的。但是,其核心内容都没有超出阿尔蒙德对政治文化的原初意义和术语范围,在具体的界定中,学者们形成了一种比较一致的主流看法:所谓政治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民族和其他社会团体,以及这个国家中的成员,在一定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于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中形成的关于国家政治生活的政治心理倾向和政治价值取向的总和[3]。
二、转型期中国政治文化的多元性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处于全面转型时期,这种转型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社会结构由一体型向分化型转变。社会结构的转型过程必然伴随着多元化的特征,在社会文化结构上,由于受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国社会文化结构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西方外来文化等多元并存的局面。这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是社会结构转型的必然反映,它作为人们政治文化观念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和土壤,直接制约和影响着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总体格局,使转型期的政治文化成分复杂,呈现出多元性。总体上讲,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主要包括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西方外来资本主义政治文化。
1.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成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这就决定和保证了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在我国政治文化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涵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观,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集体主义为核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政治观和价值观的核心地位,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基本要素是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集体主义,具体表现是我国绝大多数公民都已把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共同理想。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也已经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扎根下来,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共产党执政具有较高的政治认同感,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主导型政治文化。
2.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历史,漫长的封建社会建立了一整套系统的政治观念和政治制度,其中形成的政治文化逐渐沉积在每个人的心中,指导着个体的政治行为,体现着特定的政治模式。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生命力是旺盛的,它并没有随着封建制度的湮灭而随之消失,也没有随着新制度的建立而灰飞烟灭,相反,它作为一种政治亚文化而长期存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以王权主义为核心,宗族观念、等级观念十分严重,在当代社会,它虽经历了历史的变迁与社会的变革,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权力崇拜与惧怕的二元政治情感、强烈的上下等级意识及狭隘顺从心理等,在民众的心理中仍有普遍影响。“人治”已成为一种习惯和心理定势并且根深蒂固。传统政治文化以一种主体心理和价值层面的惯性制约着人们对社会变革和发展的认同,阻碍着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理论的产生与传播,构成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严重障碍,制约着文化、经济、政治的协调发展。
3.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文化
作为一个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基础上的国家,又作为一个后现代化国家,我国要加强与国外先进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在实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习西方的现代文化,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以及优秀文化成果,但同时,西方的一些消极、腐朽思想也被贩入了中国;与此同时,有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加紧对我国进行政治文化的渗透。正是基于此,西方外来资本主义政治文化作为我国政治文化结构中的一种亚文化而对我国的政治生活发生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文化在政治上倡导多元政治,主张实行多党制和分权制,这是与其在经济上的私有制相适应的。但是,我国的社会制度与西方的社会制度存在着根本的差别,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政治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文化在阶级属性上的根本区别,因而它们在相互交流、吸收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广泛的碰撞和冲突。外来资本主义政治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对社会利益分化和文化多元状况的整合作用,阻碍了部分人群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认同和信仰。
其次,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文化中存在着一些合理的成分,其内涵的法治、民主、自由精神等都凝结着人类共同的政治智慧,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文化发展得以吸收和借鉴的先进文明成果。但是,我们在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先进政治文化成果的时候,需要有批判精神,切莫出现全盘西化的主张和行为。全盘西化的主张和行为是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方向背道而驰的,在一定程度上有着消解我国主导政治文化的功能,从而对我国政治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对此,我们不能等闲视之。
三、正确认识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多元性,强化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主导地位
当前,我国的政治文化呈现出多元性的格局,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文化,是居于主导地位的政治文化,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西方外来资本主义政治文化则是非主流的政治文化,即政治亚文化。但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亚文化的多样化会在一定程度上模糊或淹没主文化。在这样的情形下,如何正确认识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多元性,如何强化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主导地位,则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正确认识多种政治文化的存在,并加以合理扬弃
如上所述,当前我国的政治文化存在着三种成分———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文化。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这种多元政治文化并存的格局。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文化是我国的政治亚文化,它们的存在是由中国丰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现实社会变迁实践所铸就的,他们的存在也使得我国的政治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繁荣景象。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文化中,都存在着许多合理的因素,这都是值得我们当代人继续学习和借鉴的精华。但是,从根本上说,传统政治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文化是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我们必须对其进行合理地扬弃。首先,对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我们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来看待它的优与劣,分析它潜藏的经济政治基础,以现代化为参照,对其进行取舍。其次,对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文化,我们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取其精华,祛其糟粕,防止全盘西化的主张和行为。总之,当前中国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必然要在对传统政治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文化进行继承与批判之上获得它们创造性的价值,虽然有诸多困难与问题,但政治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趋势不可挡,政治文明建设的潮流不可挡。
2.强化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主导地位
首先,不断巩固和强化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存在。面临当前社会政治文化多元化的局面,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必须时刻强调自己的存在,坚决回击和消除削弱或动摇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地位的任何企图;同时,我们要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传播力度,运用各种各样的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方式与措施,进行广泛而卓有成效的政治主文化的宣传与教育工作,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占领思想阵地、武装人们的头脑。
其次,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功能。科学、正确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有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社会政治心理和思想意识,可以不断坚定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和理想。因此,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这个科学理论为指导,必须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提倡什么、允许什么、限制什么、反对什么,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原则,毫不含糊,对一切敌对的和错误的政治文化观念都决不能估息或放任,由此达到规范政治行为和引导政治方向的目的。
最后,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内容。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不应该是消极保守的,而应是积极进取、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必须立足于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同时,又要面向世界,总结历史而又正视现实、放眼未来,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理论探索,使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不断地充实、丰富和完善起来,依靠自身的正确内容和科学价值去巩固其主导地位、显现其生命力和感召力。
参考文献:
[1]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9.
[2]赵志刚.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建构[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0.
[3]韩海涛.国内学者关于政治文化研究的综述[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6.
[4]崔立敏.经济全球化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邱清扬.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现状与发展模式[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6]虞崇胜,李丽艳.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多元性分析[J].学习论坛,2004(11).
[7]许峰.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政治文化[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发表评论